我成长中的育儿理念(投稿被采纳文章)
我叫Consy,我儿子叫Luke,他即将2岁。我是一名新西兰全牌注册幼师。 我很幸运自己能有机会接触到满宁福育儿理念以及育儿课程, 一个让我从真正意义上认识 Emmi Pikler 育儿理念和attachment theories (依附理论) 的平台。 当我在做学生的时候我曾有机会在Pikler理念的幼儿园实习,但是Lanya老师的课程以及她在满宁福育儿群里回复家长们问题的解答,启蒙了我真正开始用心去了解Pikler理念和依附理论。我开始慢慢学会运用 “ Safe,loved and respected”的方法去培育我自己的小孩还有我工作中遇到的小孩子们。 还记得刚当妈妈的的那段时间,在便利的网络资讯下我参考了大量参差不齐的育儿材料。其中有一关于如何培养小婴儿不哭泣的文章里写到“小孩哭的时候不要抱,小孩不哭的时候才抱”,懵懂的我默默的相信,现在想起来这个方法对于一个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小婴儿有多么的伤害。 这个方法是在潜意识的告诉你的宝宝 “你哭吧, 妈妈不在乎你的感受” 。 一个从婴儿期起就开始觉得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感受不重要从没人在乎或重视过自己的人,长大后会是如何?他可能会学会在绝望(hopeless)中默默的适应环境,然后开始收藏和本能地开始保护自己,变得不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这是对于attachment (与首要照顾者的依附关系)的破坏。 也非常不利于培养安全依附性的小孩。幸运的是满宁福提倡我要多拥抱自己的小孩,特别是男孩子。 我本人不是个喜欢拥抱的人, 但是我学会了只要我儿子在挫折,沮丧,悲伤等符合合理要求的时候,我都会尽量的蹲下来与他同约水平线,以张开双臂手心向上的pram(婴儿车般)的邀请方式给予他拥抱。我发觉这非常有助于Luke的情绪安抚。我也常请我先生多拥抱小Luke。 在学习满宁福理论的过程中,我也慢慢学会了接纳我儿子的同时开始接纳我自己,接纳一个受原生家庭影响的我。我常思考自己遇到和处理事情的时候为什么我会有如此的反应? 这可能是因为在我小时候我的需求没被重视或者直接间接的被忽略(我是出生在中国传统潮汕家庭里排老大的姐姐)。我记忆犹新的记得,有一次我儿子的玩具被客人小孩霸占而对方家长并没有很在意的心情。 当时仿佛一下触碰到潜意识里扎在我心里的刺,为什么我的东西要被你先用?事后我默默悲伤了许久。 后来通过满宁福育儿论坛里的讨论和分享我才发觉这也许是我从小被教导要学会分享我的东西,或忍让。我开始接纳了当时那种让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也坚决的告诉自己以后遇到相同的事情我应该怎么做。 我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候我要先合理的满足Luke的需求,然后给他选择和时间做出选择,最后如果他拒绝选择我会帮他选择。 Luke喜欢洗澡的时候玩水,但是天气比较冷所以时间必须控制。 我:“Lukey,妈妈知道你想玩水,但是今天天气很冷你已经洗了很久了,我们明天再玩吧?” Luke :" No!" 我:“那妈妈给你再玩一分钟” 一分钟后Luke还是不肯起来, 我会再重复我接纳他想玩水的话"妈妈知道....但是...你可以...." 然后再给最后一分钟。如果他还不愿意我就会给出选择。 我:“Lukey,你要自己走出来还是妈妈抱你出来?”心里默数10秒(理论上小孩大脑处理语音信息需要6秒左右的时间) 我:“Lukey,你要自己走出来还是妈妈抱你出来?”(第二次)心里默数10秒。 我:“Lukey,你要自己走出来还是妈妈抱你出来?”(第3次)心里默数10秒,如果L还是坚持不出来,我就会告诉他妈妈现在要抱你出来了然后把他抱出来。 如果L哭泣,我就会安慰他说“妈妈知道....但是....明天你可以....” 和用拥抱来安抚他。 效果,现在对于大多L执着的事情上,他已经能够比较好的配合甚至有时还有惊喜迅速果断的选择。同时我也常运用这方法在我教学的小朋友身上,大部分时候都有很好的效果。我很高兴自己能在上完一轮满宁福基础育儿课上学习到这些非常实用的育儿技巧。学会如何以尊重科学的方法对待我的小孩和我遇到的其他小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