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
下午看了美国华裔作家的一本小说《无声告白》。一个黄皮肤华裔二代男子和一个美国白人女孩结合,在20世纪60年代。男主人是大学教授,女主人是一个中断了医生梦的家庭主妇。三个孩子,哥哥内斯,二女儿莉迪亚,小女儿汉娜。某一天,最受宠的二女儿莉迪亚失踪了,几天后被发现沉在湖底。哥哥内斯认定妹妹的死一定与邻居的坏小子有关,因为那个夏天妹妹经常与那个人混在一起。母亲却认定莉迪亚一定是被害的,发誓一定要找到原因。只有长期被忽略,敏感而柔软的妹妹汉娜似乎最早知道了情况。
与其说这是一部家庭小说,倒不如说这是一部家庭心理学的书。作者细腻地描写了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
父亲詹姆斯,华裔移民第二代。其父亲是冒名顶替的移民,是一所学校的维修工,母亲则是学校饭堂的帮厨,一家子因为移民的性质和肤色在当地显得相当刺眼,詹姆斯甚至因此在学校被同学捉弄,嘲讽。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自卑内怯,一直希望能平凡得融入到社交圈中去,却始终没有成功。这个没有实现的愿望后来逐渐投射到女儿莉迪亚的身上,希望她广交朋友,不再重复自己的童年。
母亲玛丽琳,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孩子,从小爱显得与众不同,优秀地与众不同。她母亲是单身的家政教师,一辈子循规蹈矩,认为女人的人生使命就是房子,孩子和丈夫,像那个年代大部分人的观念一样。不认同女儿嫁个一个不同肤色和文化的黄种华裔。玛丽琳极力想逃离母亲的这种生活,并且一直成功,可是在大二时爱上了自己的历史老师詹姆斯,因为他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养育了两个孩子后一度逃离,想去实现自己医生的梦想,终因怀上了第三胎而被迫回到家里。这个被中断的梦想后来直接投射到女儿莉迪亚身上,极尽其能引导莉迪亚往医生这个方向发展。
哥哥内斯,内向不爱说话,性格跟詹姆斯有几分相似,爱好天文学且成绩优异,已被哈佛大学录取,那也是他父亲唯一希望他去的地方。他能理解妹妹莉迪亚的感受,是莉迪亚重要的精神支柱。
二女儿莉迪亚,似乎是这个家里最聪明活泼的孩子,从小优秀,才高二的她已经开始选修大学课程。朋友众多,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会跟朋友们打电话聊天,总之似乎是一个完美的孩子。然而在随着故事慢慢的揭晓,她却是个被期望压倒的孩子。童年时母亲的出走是一切悲剧的源头。童年时母亲的出走让她经受了极大的被抛弃感,认为是自己的错造成了母亲的离开(年幼孩子的普遍心理),心中暗暗发誓只要母亲回来,自己会好好听话,什么都依着母亲。在这种心理的促使下,她在母亲回来后极度依赖母亲,也期待讨好父亲。小时候母亲喜欢培养她数学,答对一道计算题记给一个吻或者拥抱,所以她一直缠着母亲提问。父亲希望她融入朋友圈,她就假装经常打电话跟朋友聊天,以此取悦父亲。还穿上连衣裙去参加舞蹈。长期以往,她习惯了压抑自己,对父母的任何安排都说好的,好的,我也是这样想的。以至于母亲从不知道或者选择性忽略她的好学不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是出于强烈的不安全感,企求父母足够的爱。悲剧发生在她的自我意识和服从父母意识之间的矛盾。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在自己痛苦醒悟之后。醒悟的苦太重,以至于她根本承受不来,想在黑夜的湖面上埋葬过去重新开始却偏偏也埋葬了自己。
小妹妹汉娜是个从小被父母忽略的小孩,习惯躲在桌子底下、门后做隐形人。但内心也对爱有极度的渴求,因此会收藏亲人们的东西,因为上面残留有亲人们的气息,心理学中从恋人发展为恋物的典型特征。同样的及其渴望爱,却又是一个旁观者,所以她能理解莉迪亚的t痛苦,能在细节中观察到邻居杰克对哥哥无声的爱恋。虽然在故事的最后,父母开始谅解彼此,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也开始重视汉娜。但这个家庭的治愈之路,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读完这个故事由不得心惊。这个家庭的困境在现实生活中实在太常见了。我们知道不相爱的父母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可是相爱的家庭同样存在着太多的问题。父母偏袒某一个孩子,父母不希望孩子重复自己过去的路,极力想让他们避免成为当初的自己,最后却悲哀的发现,孩子还是长成了当初的自己。一千个家庭也许有一千个不同的问题,实在太难为创造标准的适宜孩子成长的环境。所以豆瓣有个影响颇大的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也有人高喊着“开个车都需要考驾照,做父母这么重要的职业为什么不需要岗前培训”?也有影视剧喊出精英的女人才应该生孩子。
是的,我们的确应该尽可能为孩子的教育创造健康环境,但这健康的概念也是相对的,实在不必要如此吹毛求疵。要知道,世界真的不完美,吹毛求疵太累也不现实。每个人都肩负着从原生家庭带出来的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清醒地认识自己,成年之后的我们,应当有能力去反省调整自己,应该为自己负责,而不是一味贬责原生家庭的错误。
与其说这是一部家庭小说,倒不如说这是一部家庭心理学的书。作者细腻地描写了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
父亲詹姆斯,华裔移民第二代。其父亲是冒名顶替的移民,是一所学校的维修工,母亲则是学校饭堂的帮厨,一家子因为移民的性质和肤色在当地显得相当刺眼,詹姆斯甚至因此在学校被同学捉弄,嘲讽。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自卑内怯,一直希望能平凡得融入到社交圈中去,却始终没有成功。这个没有实现的愿望后来逐渐投射到女儿莉迪亚的身上,希望她广交朋友,不再重复自己的童年。
母亲玛丽琳,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孩子,从小爱显得与众不同,优秀地与众不同。她母亲是单身的家政教师,一辈子循规蹈矩,认为女人的人生使命就是房子,孩子和丈夫,像那个年代大部分人的观念一样。不认同女儿嫁个一个不同肤色和文化的黄种华裔。玛丽琳极力想逃离母亲的这种生活,并且一直成功,可是在大二时爱上了自己的历史老师詹姆斯,因为他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养育了两个孩子后一度逃离,想去实现自己医生的梦想,终因怀上了第三胎而被迫回到家里。这个被中断的梦想后来直接投射到女儿莉迪亚身上,极尽其能引导莉迪亚往医生这个方向发展。
哥哥内斯,内向不爱说话,性格跟詹姆斯有几分相似,爱好天文学且成绩优异,已被哈佛大学录取,那也是他父亲唯一希望他去的地方。他能理解妹妹莉迪亚的感受,是莉迪亚重要的精神支柱。
二女儿莉迪亚,似乎是这个家里最聪明活泼的孩子,从小优秀,才高二的她已经开始选修大学课程。朋友众多,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会跟朋友们打电话聊天,总之似乎是一个完美的孩子。然而在随着故事慢慢的揭晓,她却是个被期望压倒的孩子。童年时母亲的出走是一切悲剧的源头。童年时母亲的出走让她经受了极大的被抛弃感,认为是自己的错造成了母亲的离开(年幼孩子的普遍心理),心中暗暗发誓只要母亲回来,自己会好好听话,什么都依着母亲。在这种心理的促使下,她在母亲回来后极度依赖母亲,也期待讨好父亲。小时候母亲喜欢培养她数学,答对一道计算题记给一个吻或者拥抱,所以她一直缠着母亲提问。父亲希望她融入朋友圈,她就假装经常打电话跟朋友聊天,以此取悦父亲。还穿上连衣裙去参加舞蹈。长期以往,她习惯了压抑自己,对父母的任何安排都说好的,好的,我也是这样想的。以至于母亲从不知道或者选择性忽略她的好学不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是出于强烈的不安全感,企求父母足够的爱。悲剧发生在她的自我意识和服从父母意识之间的矛盾。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在自己痛苦醒悟之后。醒悟的苦太重,以至于她根本承受不来,想在黑夜的湖面上埋葬过去重新开始却偏偏也埋葬了自己。
小妹妹汉娜是个从小被父母忽略的小孩,习惯躲在桌子底下、门后做隐形人。但内心也对爱有极度的渴求,因此会收藏亲人们的东西,因为上面残留有亲人们的气息,心理学中从恋人发展为恋物的典型特征。同样的及其渴望爱,却又是一个旁观者,所以她能理解莉迪亚的t痛苦,能在细节中观察到邻居杰克对哥哥无声的爱恋。虽然在故事的最后,父母开始谅解彼此,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也开始重视汉娜。但这个家庭的治愈之路,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读完这个故事由不得心惊。这个家庭的困境在现实生活中实在太常见了。我们知道不相爱的父母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可是相爱的家庭同样存在着太多的问题。父母偏袒某一个孩子,父母不希望孩子重复自己过去的路,极力想让他们避免成为当初的自己,最后却悲哀的发现,孩子还是长成了当初的自己。一千个家庭也许有一千个不同的问题,实在太难为创造标准的适宜孩子成长的环境。所以豆瓣有个影响颇大的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也有人高喊着“开个车都需要考驾照,做父母这么重要的职业为什么不需要岗前培训”?也有影视剧喊出精英的女人才应该生孩子。
是的,我们的确应该尽可能为孩子的教育创造健康环境,但这健康的概念也是相对的,实在不必要如此吹毛求疵。要知道,世界真的不完美,吹毛求疵太累也不现实。每个人都肩负着从原生家庭带出来的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清醒地认识自己,成年之后的我们,应当有能力去反省调整自己,应该为自己负责,而不是一味贬责原生家庭的错误。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