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的天空有感
因为我是新疆人,对于这部影片的喜爱必然是主观偏爱的。但话说回来对文艺的爱好本身就是主观没有标准的。喜欢理由之一,就是作为新疆本土电影,它超出了刻板的教科书式地对新疆的人情世故的表现,影片描绘的新疆基本不走样。不禁感叹,只有新疆人才能真正拍好新疆的故事。
每次看到有影视作品或纪录片,或书籍,里面每次出现新疆的片段都会关切地去看,去品,从中找寻家乡的影子。离家远了就总想去捕捉家乡的讯息,生怕断了联系。甚至是一部西北片,也努力从中体会乡音。但没有哪一部影片能够让我这样一解乡愁,从画面到故事到一些细节处理都没有让人失望。
故事用了过去与现代穿插的方式,如云和画家的爱情主线,从夫妻之间的矛盾,缓缓引画家心里的心结,蒙太奇的倒叙穿插,丝毫没有割裂故事的完整性。过度自然。细节处还将老纪录片与电影剪接在一起,感觉就像大脑中的回忆播放。
本篇对于镜头和音乐的应用也很细致,感觉很走心。比如男女主角初见的一幕,导演设计的情节是女主在画板报时,男主不小心打翻了广告色,于是五彩斑斓的色彩喷洒出来,原本是尴尬的一幕,但这斑斓的色彩却寓意了爱情的开始,观众一眼便能看懂。在另一幕,男主在劳改队里给房顶铺沥青,营养不良从房顶摔了下来,同时碰倒一桶沥青,浓黑的沥青缓缓洒向空中,也寓意着厄运的到来。如云在屋里听到心上人的坏消息后,手风琴两次下落,发出三度的不和谐之音,也是人物心里的旋律。这样的表现手法或许老套?但又感觉用对了地方。
文革题材向来是沉重的,但导演好像刻意避重就轻,突出描写了在那段艰苦岁月里,人间的真情,将厚度减轻,却增添出一份浪漫来。但我看完并没有觉得假,因为新疆人确实这样乐观和重感情的。
电影中的背景音乐有《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主义好》以及手风琴伴奏的抒情音乐,时代鲜明的音乐也是中国人共同的记忆,我们新疆也不例外。就是在看到跳文革忠字舞时,将本应线条硬朗的忠字舞,跳出了弱柳扶劲风的维吾尔舞感觉,觉得这也算是大家想看到的民族特色了。
邻里之间的照料固然高尚,但是看到海里且姆不忍心孩子馋鸡蛋,便偷偷喂了孩子一口鸡蛋,更引起人们的共鸣。
影片中的一首儿歌,红山嘴子妖魔山,两个塔对地端,和平渠修得宽,中间有个西公园。不知道还有多少父母会传给孩子听,这也是我爸爸从小给我说的儿歌。片中经典的画面是一张文革时的红山远景图,红山脚下是宽广的和平渠,和平渠上有座桥,便是屹立百年的西大桥。老爸看到这幅画时,这样说,“这是五十年代的红山,这幅照片应该是在宝山路附近的高层拍的,山上那个凉亭是七十年代修上去的”,我想说,老爸真的老了。
之所以对影片有感触,因为它讲的是大院故事,小时候,常听老爸说起我们的老院子,我隐约对那座院落还有印象,只是印象中只有正房,爸爸说起的大院是个典型的中式大院,门口有石狮,入进有照壁,照壁后面是正房前院,左右两边有东西厢房,后面叫里院。后来大院不在了,但是亲戚们的称谓还是“里院”,“前院”,五奶奶,四奶奶。此片中的大院虽不是中式院落,院里的人也不是亲戚,但是邻里感情胜似亲戚,也确实是那个年代的写照。
影片的结尾也极为真实,对于指认画家一事始终没有一个在场证人出来为马合木提洗白,邻居们定格在时空里的表情,也表现了普通人对于是非事儿的判断的集体心里合影。最终对于误会的处理在于当事人内心的选择。
影片中也写到了如今邻里间老死不相往来的事实,我也想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民族之间也竖起了高墙,加之个别媒体对新疆的妖魔化报道,网络暴民对新疆粗暴的评价,真有点小三强行介入他人家庭生活的感觉。老一代的新疆人,不论汉族回族还是维族,不管什么民族,都会跳同样的新疆舞蹈,庆典上少不了集体跳新疆舞,而这种新疆味儿,在现代的新疆也越来越少见。人与人之间也有了很多误会,这部影片不肤浅,影片讲了如何处理误会,因为大家都是人,人性的选择是一样的。希望能够在荧幕上多看到一些不走样的新疆,多看到一些有新疆味儿的新疆。
每次看到有影视作品或纪录片,或书籍,里面每次出现新疆的片段都会关切地去看,去品,从中找寻家乡的影子。离家远了就总想去捕捉家乡的讯息,生怕断了联系。甚至是一部西北片,也努力从中体会乡音。但没有哪一部影片能够让我这样一解乡愁,从画面到故事到一些细节处理都没有让人失望。
故事用了过去与现代穿插的方式,如云和画家的爱情主线,从夫妻之间的矛盾,缓缓引画家心里的心结,蒙太奇的倒叙穿插,丝毫没有割裂故事的完整性。过度自然。细节处还将老纪录片与电影剪接在一起,感觉就像大脑中的回忆播放。
本篇对于镜头和音乐的应用也很细致,感觉很走心。比如男女主角初见的一幕,导演设计的情节是女主在画板报时,男主不小心打翻了广告色,于是五彩斑斓的色彩喷洒出来,原本是尴尬的一幕,但这斑斓的色彩却寓意了爱情的开始,观众一眼便能看懂。在另一幕,男主在劳改队里给房顶铺沥青,营养不良从房顶摔了下来,同时碰倒一桶沥青,浓黑的沥青缓缓洒向空中,也寓意着厄运的到来。如云在屋里听到心上人的坏消息后,手风琴两次下落,发出三度的不和谐之音,也是人物心里的旋律。这样的表现手法或许老套?但又感觉用对了地方。
文革题材向来是沉重的,但导演好像刻意避重就轻,突出描写了在那段艰苦岁月里,人间的真情,将厚度减轻,却增添出一份浪漫来。但我看完并没有觉得假,因为新疆人确实这样乐观和重感情的。
电影中的背景音乐有《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主义好》以及手风琴伴奏的抒情音乐,时代鲜明的音乐也是中国人共同的记忆,我们新疆也不例外。就是在看到跳文革忠字舞时,将本应线条硬朗的忠字舞,跳出了弱柳扶劲风的维吾尔舞感觉,觉得这也算是大家想看到的民族特色了。
邻里之间的照料固然高尚,但是看到海里且姆不忍心孩子馋鸡蛋,便偷偷喂了孩子一口鸡蛋,更引起人们的共鸣。
影片中的一首儿歌,红山嘴子妖魔山,两个塔对地端,和平渠修得宽,中间有个西公园。不知道还有多少父母会传给孩子听,这也是我爸爸从小给我说的儿歌。片中经典的画面是一张文革时的红山远景图,红山脚下是宽广的和平渠,和平渠上有座桥,便是屹立百年的西大桥。老爸看到这幅画时,这样说,“这是五十年代的红山,这幅照片应该是在宝山路附近的高层拍的,山上那个凉亭是七十年代修上去的”,我想说,老爸真的老了。
之所以对影片有感触,因为它讲的是大院故事,小时候,常听老爸说起我们的老院子,我隐约对那座院落还有印象,只是印象中只有正房,爸爸说起的大院是个典型的中式大院,门口有石狮,入进有照壁,照壁后面是正房前院,左右两边有东西厢房,后面叫里院。后来大院不在了,但是亲戚们的称谓还是“里院”,“前院”,五奶奶,四奶奶。此片中的大院虽不是中式院落,院里的人也不是亲戚,但是邻里感情胜似亲戚,也确实是那个年代的写照。
影片的结尾也极为真实,对于指认画家一事始终没有一个在场证人出来为马合木提洗白,邻居们定格在时空里的表情,也表现了普通人对于是非事儿的判断的集体心里合影。最终对于误会的处理在于当事人内心的选择。
影片中也写到了如今邻里间老死不相往来的事实,我也想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民族之间也竖起了高墙,加之个别媒体对新疆的妖魔化报道,网络暴民对新疆粗暴的评价,真有点小三强行介入他人家庭生活的感觉。老一代的新疆人,不论汉族回族还是维族,不管什么民族,都会跳同样的新疆舞蹈,庆典上少不了集体跳新疆舞,而这种新疆味儿,在现代的新疆也越来越少见。人与人之间也有了很多误会,这部影片不肤浅,影片讲了如何处理误会,因为大家都是人,人性的选择是一样的。希望能够在荧幕上多看到一些不走样的新疆,多看到一些有新疆味儿的新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