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已死?不好意思,我完全不觉得
我一点也不觉得港片变难看,一直都不。变的是你们,你们已经不能沉下心来看港片了。
最近听了一个电台节目,说的是《大话西游》加长修复版将在大陆重映,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各自分享难忘的经典片段,剖析一些镜头的隐喻,还播放了预告片、主题曲等等。听完只有一个感觉,这部为了无数看石斑瑜长大,几乎没有听过周星驰原声的内地观众而重映的电影,完全不是我小时候看过的那部,当大家在讨论和怀念的时候,我也深深感觉,你们看的不是港产片,是译制片。
某程度上,你们其实不懂这部片。
我小时候也看过这部电影无数次,基本上都是DVD,或者TVB重播,并且,以前我也从来没听过大话西游这个名字,这部电影在香港上映时,片名叫《西游记101回大圣娶妻》和《西游记完结篇仙履奇缘》。
很多人喜欢反复念诵里面的经典台词和桥段,然而对于童年的我来说,唯一的记忆就是,这片真的很好笑。当年在香港上映时,电影并没有收获什么好口碑及票房,大概香港人也觉得这样恶搞的《西游记》是很奇怪的,可这就是刘镇伟有意思的地方,他不光恶搞了《西游记》,也恶搞了金庸的小说,创造了另一部口碑爆棚的喜剧《东成西就》,但后者的受欢迎程度,显然直接和明星云集挂钩。
很公平的说,《西游记》上下部,是不是和《东成西就》如出一辙?这就是刘镇伟的风格:胡说八道。这一点,在他的人气作品《92黑玫瑰对黑玫瑰》、《方世玉》、《赌圣》身上完全可以体现,也在近年作品《情癫大圣》、《东成西就2011》、《大话西游3》上延续,可是为什么大家对他现在的作品纷纷避之不及,以前的作品又津津乐道,他真的退步很多?有偷懒,比如一直翻炒自己,但是招数还是以前那些,变的是观众自己,已经看厌了他这一套的观众,想让他也跟你一样与时俱进,怎么可能,你让王家卫与时俱进成喜剧导演啊,只能拍出《摆渡人》(王家卫监制)这样尴尬的作品。
至于大陆文青们热衷讨论的剧情包袱,刘镇伟本人从来没有正面回应过,反正我是相当怀疑只是观众们是中学时代语文阅读题做多了,太爱总结中心思想,提炼作者观点。
现在的观众,在谈论起港片时,总喜欢说,港片近年已经没有什么好作品了。真的么?这些观众,近年又看了多少港片?真正进入大陆院线被传播的港片又有多少?大陆观众现在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
近10年来,每年票房前十位的,不少都是好莱坞大制作,特技、大IP的系列,而到了近5年,粉丝电影更是成绩彪炳,这些通通都不是港产片的特长。
一直以来,港产片最擅长的题材,是动作(警匪)、喜剧、灵异、温情小品,早年更以异想天开的奇幻题材吸引人,什么穿越、冰封人,简直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港片玩腻了的元素。
可是现在的观众还能满足于没有炫目的特技、偶像云集的电影吗?哪怕是爆米花剧情,只要具备这两个“法宝”,一样可以有人捧场,在这种不公平的标准下,别说港产片,各种内地的文艺片导演也是怨声载道,难道他们也没有好作品吗?观众一边不愿意选择港产片,一边又说哎呀港产片不好看,如果你们的好看标准永远是“有噱头”,那你永远看不到好看的港产片。
经常有人对我频频去香港看电影嗤之以鼻,说真的,香港其实每年都有好作品,只是没有了井喷的状态,但基本上每年也保持在3-5部精彩难忘的水准,在一年平均产量保持在60部以下的概率来说,算很好了。大陆每年有多少电影?你们倒是也数数看,好片率有多少?
说说我近年比较喜欢的几部。不要指望我给资源、给介绍,我只有点评。排名不分先后,想起哪个说哪个。
警匪/动作片
寒战
《寒战》系列屡屡打破香港的票房记录,被认为是近年港产片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其实从剧本逻辑和导演把控来说,并不见得有多好,但他突出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传统的警匪类型片,没有靠驳火和悬疑推理来吸引眼球,对普通观众而言,更多的是对法制香港的科普。
第一部里,它向我们展示了香港的纪律部队架构,以及廉政公署和警察的运作区别,利用ICAC破警队内部的案,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假设。第二部,则是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的司法架构、立法会对社会的监管。
这些内容的拍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素材收集和论证,很多的小细节的隐喻也值得玩味。《寒战》系列值得反复看,每次都有新收获(1我看了5、6遍,电影院看了2遍,每次TVB重播都看,2也看了3、4遍,电影院看了2次,视频点播也看过)。
扫毒
近年难得一见把兄弟情谊刻画得丝丝入扣的动作片,那些努力用大量的语言来表达情感的导演编剧,都应该好好学习。在剧情方面,卧底和反转的玩法也很新颖,动作场面更是看得人相当振奋,陈木胜不愧是以动作片见长的导演。
树大招风
今年金像奖大赢家,分别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四个大奖,并不是浪得虚名。
广东地区的人民对这部电影应该更感兴趣,尤其是靠近香港,每天看TVB的人们,三大贼王是相当令人好奇的故事根源,和片中说的一样,三大贼王在一起本身就足够有话题性。在97回归的大背景下,风起云涌的不光是社会的格局,也有不可知的每个人的未来,你以为的一切,也许并不会发生。
片尾交接时的英文陈述是神来之笔。银河印象深度挖掘了任贤齐的潜力!有宽松的创作环境真令人羡慕,对事件和人物能给予更多想象的空间,而不光是站在道德的层面去批判,片中任贤齐想改邪归正却屡遭挫折的情节,似乎能让人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指责有些人“总不学好”,也许他们也挺难的。
冲锋车
因为突发事件,分了两次看完预期并不太高的这部电影,完全不觉得浪费时间。
除了一片好评的纯港片情怀,被黄子华把关的台词也十分精彩,金句不断。编剧转岗成功的导演刘浩良想要感谢的人很多,五位男主杜(琪峰)、宝(尔冬升)、(周润)发、(林岭)东、徐(克),以及三年又三年卧底的麦兆辉,分清警察和英雄的庄文强,还有全香港养蟑螂(小强)最著名的人黄子华(余乐天),不过个人比较感动的,是90%以上角色都是龙套古惑仔的郑浩南,和「野兽刑警」最佳男配之后鲜有发挥的谭耀文,终于遇到演一个男主的好戏,在被遗忘的港片里,他们都是很珍贵财富。
我断言,以上我说的这些情怀和亮点,80%看这篇文章的人并不能懂。
社会题材片
踏血寻梅
这个也是话题之作,很多人都听说过,但也不敢看吧。
我在影院刷了两次,一次导演分享版,一次公映版。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不深,只觉得瘆的慌。第二次看的公映版,节奏相对更明快,故事的脉络更清晰,主题的情感渲染更强烈。
留给人心中无限回荡的故事,令人敬畏生活。导演翁子光很像早年的彭浩翔,追求刁钻古怪的故事。郭先生这些年事实上并没有遇到让他正确发力的导演,每次的突破都是在依靠角色个性,在这个故事里,让我动容的,是他的父女情这一段,每一刻和女儿的相聚,哪怕只是坐公车,都映衬出独自在公寓逗猫的凄凉。春夏这个姑娘,太需要能点拨她的好导演了,这片的表现算中上,她相当自信于一双大眼睛,一没管住她就出戏。白只0瑕疵演技,谭耀文真是沧海遗珠。
一念无明
和去年《踏血寻梅》很像,用很残忍的方式表达社会现状,并没有给予批判,只是让不同的嘴脸有了自己的呈现,留给观众自己思考。
大人的社会已经不能单纯的像孩子一样去分辨是非了,利益心里我们很难保持一颗善良的,不仅仅为己的心。看完电影你会同情男主,可是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对这样的人,真正能接受多少呢?曾志伟演的真好,没有太多的肢体动作、语言、表情,但是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一个“扑街老窦”的内疚、无奈、无助、心疼。
动画片
麦兜系列
永远以低B开场,最后收获满满爱的麦兜系列,个人情怀,一直不吝打5星,每一部都值得推荐,是近20年来香港乃至整个华人范围里最成功的动画系列作品。
这一部风格和过往有很大的区别,开场5分钟简直低幼到以为走错厅,而且人物的画风也有了不一样的呈现,但随着剧情推进,那个憨居居的猪头,继续用他幼稚但无比纯真的爱包容大人世界的纷争,让你觉得可笑,心里却相当柔软地被击中。麦兜故事是给孩子看的成长教育动画,也是大人的乌托邦,那里满泻的爱是让人艳羡的美好,在那个世界里,爱是可以打败一切怪兽的终极武器。ost再次是亮点,香港童声合唱团可爱的童声,不加修饰,不唱美声,有小朋友最可爱和真实的一面。
重要提示,非粤语地区观众,或喜欢看译制片的观众可以不看,你们通过那蹩脚的普通话翻译,是不能理解最原生态的香港的。再再重要提示,三叶草请买票,你们的赛琳娜唱片尾曲了。
灵异片
僵尸
麦浚龙导演作品。之前关于这部片的好评看了很多,终于看到实物的时候依然很惊喜。
僵尸片的时代过去了,80后的麦浚龙用他的方式,既怀念了那个时代,又加入了新时期的元素,让僵尸片、灵魂的表现手法,甚至造型、动作设计,都有了新的表述,而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创新,合情合理不生硬,对新人导演和编剧来说,实属不易,麦浚龙默默地证明了他不是二世祖,虽然,我对这片是否真正出自他亲手仍然怀疑,可是十分欣赏他的眼界。这不是恐怖片,是纯正的僵尸片。
陀地驱魔人
张家辉导演作品。
画面并没有刻意恐怖,也没有滥用音效,在片尾反而让人感到温暖。剧情在传统鬼片的基础上,赋予了“鬼也曾经是人,人也将要变鬼”的平衡哲学,算是新意。张家辉不仅是一个好演员,也是一位好导演,郭采洁、蔡思贝两位演技困难户,在他手里给人出乎意料的惊喜。
死开啲啦
这部僵尸片很特别,除了有喜剧效果,也很具音乐剧气质,加上童话感十足的细节处理,令整体基调很轻松有趣,逼迁僵尸的剧情也很新颖。香港这两年的灵异题材作品焕发生机了。林德信好帅,演技也说得过去。
Good take
这一部的类型不好分,既有灵异,也有温情小品。中文翻译的片名是《拍的不错》。
有人说最讨厌看拼盘剧情的电影,感觉都是凑数,但这片真正给拼盘电影正了名。5个短故事短小精干各自精彩,温情、惊悚、搞笑、时尚都交出高分的成绩,故事也讲的精致周全有惊喜,真正做到good take的效果。最爱同名的《good take》,反差冲击,回归温暖,这个短故事的导演,也拍出了今年金像奖大热作品《一念无明》。
温情小品
哪一天我们会飞
这些年青春片热潮里,唯一喜欢的一部。
青春最美好的样子,是有梦想,有志同道合、随时翻脸和拥抱的真朋友,有青涩却脚步一致的puppy love,没有什么生离死别的痛,没有眼泪的浸漫,每天都像阳光一样明朗的心情!也是第一次觉得,只有这样的女主角,才配同时拥有两份真挚的情感,并且能历经岁月和风霜都不变的幸福。
三位新人大银幕首秀自然活泼,轻重得当,久违的林海峰惊喜很大,拿捏大叔在面对事业和婚姻的中年危机时的游戏人间,真是游刃有余,看得人心中十分温暖。啊,再也不催彭羚复出了,相信她真的是很幸福的。
五个小孩的校长
超五星推荐,香港连续上映近半年!煽情十分用力,真的做到每一分钟影院里都是抽泣和打开纸巾的声音,113分钟全程哭到头疼,现在看到剧照仍然会流泪。即使这样,仍然让人觉得这是一部无比温暖的电影,而杨千fa加上一群老港片龙套的乱入,则奇怪的又赋予了它看上去像喜剧的轻幽默。
一直有疑问,所有港片里的小朋友,好像都是天生会演戏的戏精,他们的哭和笑,都带着童真,一点不像大陆片里那些早熟的所谓童星。这片好看成这样,大陆1800万票房真是对不住满场的眼泪,绝对是受累于让人捉急的译名,什么「可爱的你」,毫无指向性和辨识度,港名「五个小孩的校长」,日系范儿十足又美好,高下立现。
桃姐
女性导演更能捕捉细微的情感,而许鞍华更是复原平实生活的佼佼者,小主人在影片的前期还让人觉得摆架子,可是在面对日渐老去的桃姐,属于亲人的爱毫无保留释放出来。老人院里有人面临死别,有人习以为常,更是看得心酸。叶德娴演出了老仆人天真机灵的样子,不认老还是要面对死亡。少年的死党相聚时给桃姐打电话的情节温暖又惹泪。
看完以上的电影,你真还觉得港片已死吗?
![]() |
港片《五个小孩的校长》剧照 |
最近听了一个电台节目,说的是《大话西游》加长修复版将在大陆重映,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各自分享难忘的经典片段,剖析一些镜头的隐喻,还播放了预告片、主题曲等等。听完只有一个感觉,这部为了无数看石斑瑜长大,几乎没有听过周星驰原声的内地观众而重映的电影,完全不是我小时候看过的那部,当大家在讨论和怀念的时候,我也深深感觉,你们看的不是港产片,是译制片。
某程度上,你们其实不懂这部片。
![]() |
香港上映时的海报长这样,最近重映的大陆海报,真的很大陆 |
我小时候也看过这部电影无数次,基本上都是DVD,或者TVB重播,并且,以前我也从来没听过大话西游这个名字,这部电影在香港上映时,片名叫《西游记101回大圣娶妻》和《西游记完结篇仙履奇缘》。
很多人喜欢反复念诵里面的经典台词和桥段,然而对于童年的我来说,唯一的记忆就是,这片真的很好笑。当年在香港上映时,电影并没有收获什么好口碑及票房,大概香港人也觉得这样恶搞的《西游记》是很奇怪的,可这就是刘镇伟有意思的地方,他不光恶搞了《西游记》,也恶搞了金庸的小说,创造了另一部口碑爆棚的喜剧《东成西就》,但后者的受欢迎程度,显然直接和明星云集挂钩。
![]() |
![]() |
《东成西就》的恶搞尺度一点不输《西游记》 |
很公平的说,《西游记》上下部,是不是和《东成西就》如出一辙?这就是刘镇伟的风格:胡说八道。这一点,在他的人气作品《92黑玫瑰对黑玫瑰》、《方世玉》、《赌圣》身上完全可以体现,也在近年作品《情癫大圣》、《东成西就2011》、《大话西游3》上延续,可是为什么大家对他现在的作品纷纷避之不及,以前的作品又津津乐道,他真的退步很多?有偷懒,比如一直翻炒自己,但是招数还是以前那些,变的是观众自己,已经看厌了他这一套的观众,想让他也跟你一样与时俱进,怎么可能,你让王家卫与时俱进成喜剧导演啊,只能拍出《摆渡人》(王家卫监制)这样尴尬的作品。
至于大陆文青们热衷讨论的剧情包袱,刘镇伟本人从来没有正面回应过,反正我是相当怀疑只是观众们是中学时代语文阅读题做多了,太爱总结中心思想,提炼作者观点。
![]() |
现在的观众,在谈论起港片时,总喜欢说,港片近年已经没有什么好作品了。真的么?这些观众,近年又看了多少港片?真正进入大陆院线被传播的港片又有多少?大陆观众现在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
近10年来,每年票房前十位的,不少都是好莱坞大制作,特技、大IP的系列,而到了近5年,粉丝电影更是成绩彪炳,这些通通都不是港产片的特长。
一直以来,港产片最擅长的题材,是动作(警匪)、喜剧、灵异、温情小品,早年更以异想天开的奇幻题材吸引人,什么穿越、冰封人,简直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港片玩腻了的元素。
可是现在的观众还能满足于没有炫目的特技、偶像云集的电影吗?哪怕是爆米花剧情,只要具备这两个“法宝”,一样可以有人捧场,在这种不公平的标准下,别说港产片,各种内地的文艺片导演也是怨声载道,难道他们也没有好作品吗?观众一边不愿意选择港产片,一边又说哎呀港产片不好看,如果你们的好看标准永远是“有噱头”,那你永远看不到好看的港产片。
经常有人对我频频去香港看电影嗤之以鼻,说真的,香港其实每年都有好作品,只是没有了井喷的状态,但基本上每年也保持在3-5部精彩难忘的水准,在一年平均产量保持在60部以下的概率来说,算很好了。大陆每年有多少电影?你们倒是也数数看,好片率有多少?
说说我近年比较喜欢的几部。不要指望我给资源、给介绍,我只有点评。排名不分先后,想起哪个说哪个。
警匪/动作片
![]() |
寒战
《寒战》系列屡屡打破香港的票房记录,被认为是近年港产片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其实从剧本逻辑和导演把控来说,并不见得有多好,但他突出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传统的警匪类型片,没有靠驳火和悬疑推理来吸引眼球,对普通观众而言,更多的是对法制香港的科普。
第一部里,它向我们展示了香港的纪律部队架构,以及廉政公署和警察的运作区别,利用ICAC破警队内部的案,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假设。第二部,则是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的司法架构、立法会对社会的监管。
这些内容的拍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素材收集和论证,很多的小细节的隐喻也值得玩味。《寒战》系列值得反复看,每次都有新收获(1我看了5、6遍,电影院看了2遍,每次TVB重播都看,2也看了3、4遍,电影院看了2次,视频点播也看过)。
![]() |
扫毒
近年难得一见把兄弟情谊刻画得丝丝入扣的动作片,那些努力用大量的语言来表达情感的导演编剧,都应该好好学习。在剧情方面,卧底和反转的玩法也很新颖,动作场面更是看得人相当振奋,陈木胜不愧是以动作片见长的导演。
![]() |
树大招风
今年金像奖大赢家,分别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四个大奖,并不是浪得虚名。
广东地区的人民对这部电影应该更感兴趣,尤其是靠近香港,每天看TVB的人们,三大贼王是相当令人好奇的故事根源,和片中说的一样,三大贼王在一起本身就足够有话题性。在97回归的大背景下,风起云涌的不光是社会的格局,也有不可知的每个人的未来,你以为的一切,也许并不会发生。
片尾交接时的英文陈述是神来之笔。银河印象深度挖掘了任贤齐的潜力!有宽松的创作环境真令人羡慕,对事件和人物能给予更多想象的空间,而不光是站在道德的层面去批判,片中任贤齐想改邪归正却屡遭挫折的情节,似乎能让人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指责有些人“总不学好”,也许他们也挺难的。
![]() |
冲锋车
因为突发事件,分了两次看完预期并不太高的这部电影,完全不觉得浪费时间。
除了一片好评的纯港片情怀,被黄子华把关的台词也十分精彩,金句不断。编剧转岗成功的导演刘浩良想要感谢的人很多,五位男主杜(琪峰)、宝(尔冬升)、(周润)发、(林岭)东、徐(克),以及三年又三年卧底的麦兆辉,分清警察和英雄的庄文强,还有全香港养蟑螂(小强)最著名的人黄子华(余乐天),不过个人比较感动的,是90%以上角色都是龙套古惑仔的郑浩南,和「野兽刑警」最佳男配之后鲜有发挥的谭耀文,终于遇到演一个男主的好戏,在被遗忘的港片里,他们都是很珍贵财富。
我断言,以上我说的这些情怀和亮点,80%看这篇文章的人并不能懂。
社会题材片
![]() |
踏血寻梅
这个也是话题之作,很多人都听说过,但也不敢看吧。
我在影院刷了两次,一次导演分享版,一次公映版。第一次看的时候感觉不深,只觉得瘆的慌。第二次看的公映版,节奏相对更明快,故事的脉络更清晰,主题的情感渲染更强烈。
留给人心中无限回荡的故事,令人敬畏生活。导演翁子光很像早年的彭浩翔,追求刁钻古怪的故事。郭先生这些年事实上并没有遇到让他正确发力的导演,每次的突破都是在依靠角色个性,在这个故事里,让我动容的,是他的父女情这一段,每一刻和女儿的相聚,哪怕只是坐公车,都映衬出独自在公寓逗猫的凄凉。春夏这个姑娘,太需要能点拨她的好导演了,这片的表现算中上,她相当自信于一双大眼睛,一没管住她就出戏。白只0瑕疵演技,谭耀文真是沧海遗珠。
![]() |
一念无明
和去年《踏血寻梅》很像,用很残忍的方式表达社会现状,并没有给予批判,只是让不同的嘴脸有了自己的呈现,留给观众自己思考。
大人的社会已经不能单纯的像孩子一样去分辨是非了,利益心里我们很难保持一颗善良的,不仅仅为己的心。看完电影你会同情男主,可是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对这样的人,真正能接受多少呢?曾志伟演的真好,没有太多的肢体动作、语言、表情,但是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一个“扑街老窦”的内疚、无奈、无助、心疼。
动画片
![]() |
麦兜系列
永远以低B开场,最后收获满满爱的麦兜系列,个人情怀,一直不吝打5星,每一部都值得推荐,是近20年来香港乃至整个华人范围里最成功的动画系列作品。
这一部风格和过往有很大的区别,开场5分钟简直低幼到以为走错厅,而且人物的画风也有了不一样的呈现,但随着剧情推进,那个憨居居的猪头,继续用他幼稚但无比纯真的爱包容大人世界的纷争,让你觉得可笑,心里却相当柔软地被击中。麦兜故事是给孩子看的成长教育动画,也是大人的乌托邦,那里满泻的爱是让人艳羡的美好,在那个世界里,爱是可以打败一切怪兽的终极武器。ost再次是亮点,香港童声合唱团可爱的童声,不加修饰,不唱美声,有小朋友最可爱和真实的一面。
重要提示,非粤语地区观众,或喜欢看译制片的观众可以不看,你们通过那蹩脚的普通话翻译,是不能理解最原生态的香港的。再再重要提示,三叶草请买票,你们的赛琳娜唱片尾曲了。
灵异片
![]() |
僵尸
麦浚龙导演作品。之前关于这部片的好评看了很多,终于看到实物的时候依然很惊喜。
僵尸片的时代过去了,80后的麦浚龙用他的方式,既怀念了那个时代,又加入了新时期的元素,让僵尸片、灵魂的表现手法,甚至造型、动作设计,都有了新的表述,而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创新,合情合理不生硬,对新人导演和编剧来说,实属不易,麦浚龙默默地证明了他不是二世祖,虽然,我对这片是否真正出自他亲手仍然怀疑,可是十分欣赏他的眼界。这不是恐怖片,是纯正的僵尸片。
![]() |
陀地驱魔人
张家辉导演作品。
画面并没有刻意恐怖,也没有滥用音效,在片尾反而让人感到温暖。剧情在传统鬼片的基础上,赋予了“鬼也曾经是人,人也将要变鬼”的平衡哲学,算是新意。张家辉不仅是一个好演员,也是一位好导演,郭采洁、蔡思贝两位演技困难户,在他手里给人出乎意料的惊喜。
![]() |
死开啲啦
这部僵尸片很特别,除了有喜剧效果,也很具音乐剧气质,加上童话感十足的细节处理,令整体基调很轻松有趣,逼迁僵尸的剧情也很新颖。香港这两年的灵异题材作品焕发生机了。林德信好帅,演技也说得过去。
![]() |
Good take
这一部的类型不好分,既有灵异,也有温情小品。中文翻译的片名是《拍的不错》。
有人说最讨厌看拼盘剧情的电影,感觉都是凑数,但这片真正给拼盘电影正了名。5个短故事短小精干各自精彩,温情、惊悚、搞笑、时尚都交出高分的成绩,故事也讲的精致周全有惊喜,真正做到good take的效果。最爱同名的《good take》,反差冲击,回归温暖,这个短故事的导演,也拍出了今年金像奖大热作品《一念无明》。
温情小品
![]() |
哪一天我们会飞
这些年青春片热潮里,唯一喜欢的一部。
青春最美好的样子,是有梦想,有志同道合、随时翻脸和拥抱的真朋友,有青涩却脚步一致的puppy love,没有什么生离死别的痛,没有眼泪的浸漫,每天都像阳光一样明朗的心情!也是第一次觉得,只有这样的女主角,才配同时拥有两份真挚的情感,并且能历经岁月和风霜都不变的幸福。
三位新人大银幕首秀自然活泼,轻重得当,久违的林海峰惊喜很大,拿捏大叔在面对事业和婚姻的中年危机时的游戏人间,真是游刃有余,看得人心中十分温暖。啊,再也不催彭羚复出了,相信她真的是很幸福的。
![]() |
五个小孩的校长
超五星推荐,香港连续上映近半年!煽情十分用力,真的做到每一分钟影院里都是抽泣和打开纸巾的声音,113分钟全程哭到头疼,现在看到剧照仍然会流泪。即使这样,仍然让人觉得这是一部无比温暖的电影,而杨千fa加上一群老港片龙套的乱入,则奇怪的又赋予了它看上去像喜剧的轻幽默。
一直有疑问,所有港片里的小朋友,好像都是天生会演戏的戏精,他们的哭和笑,都带着童真,一点不像大陆片里那些早熟的所谓童星。这片好看成这样,大陆1800万票房真是对不住满场的眼泪,绝对是受累于让人捉急的译名,什么「可爱的你」,毫无指向性和辨识度,港名「五个小孩的校长」,日系范儿十足又美好,高下立现。
![]() |
桃姐
女性导演更能捕捉细微的情感,而许鞍华更是复原平实生活的佼佼者,小主人在影片的前期还让人觉得摆架子,可是在面对日渐老去的桃姐,属于亲人的爱毫无保留释放出来。老人院里有人面临死别,有人习以为常,更是看得心酸。叶德娴演出了老仆人天真机灵的样子,不认老还是要面对死亡。少年的死党相聚时给桃姐打电话的情节温暖又惹泪。
看完以上的电影,你真还觉得港片已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