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女子图鉴》食用感想

两天时间补完了《东京女子图鉴》,日剧一贯的精简快节奏,此前仅靠台词截图已基本了解剧情,也通过弹幕和围脖明白它的争议: 一部分人觉得它刻画出了女性在事业和情感上不断进取时遭遇的无奈(无法融入的固化的阶级,年龄增长带来的社会压力等),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它对人对事的视角狭窄且物化女性,事业有成的成熟女性必然情路坎坷婚姻失败?
女主初入职场时所艳羡的女上司其实是惯性小三,被揭发后调离岗位;在GUCCI(给赞助了么?)工作的女主管先孕后婚,丈夫之于她是拿钱带孩子的保姆;
女主角绫本人,年薪从开篇的23万一路上涨到700多万,是杂志访问中读者们“我想成为她”的代表,出于对婚姻家庭的渴望嫁给其貌不扬但收入对等的丈夫,因其出轨小三怀孕而离婚,片尾跟相识多年的男闺蜜在一起。

这部剧最妙的部分,是每一集都以一个地标来命名,从绫出生地的秋田晋级到东京的各个区,对应人她生的不同阶段,及遭遇的不同性情地位的男子。
她事业的跃进没有被展开细说,看片可知毕业于秋田大学法语系,进入时尚杂志,升职触碰到天花板以后果断跳槽GUCCI,事业方面不可谓不成功。 纵观全片,拍的最多的就是联谊,与绫情感纠葛过的男人们。男人们各有千秋,我说说我感触深的两个: 1,初恋。许多年后绫回到三茶,偶然看见昔日的东京漂恋人结婚生女,一家三口的买章鱼烧,弹幕一溜儿地刷还是他最好什么的。
人确实是不坏不差,奈何供需完全不对等。
安于现状的男人,适合踏实本分的妻子,她满足于三茶的章鱼烧,不懂也不想要时尚杂志推介的奢侈。
绫是有野心的,她从乡下来到东京,要的是在这座繁华都市立足、生根、蜿蜒向上,不是单单混口饭吃。
20岁男人的安逸也从来不是卖点,休息是给长途跋涉夺命狂奔的人准备的,不是还没上路就躺下:人活一辈子千万不能累着自己。

如果30岁的绫,遇见他30岁的安逸,他躺在自己辛勤耕耘后的收获上看云卷云舒,这份满足,还有价值一点。
人可以不贪心,可以不登顶,但不可以没有“我想再去做些什么”的决断力与行动力。
2,港区男。看的时候老会联想到我前任(北京土著一枚)……大多数弹幕也在感慨把北京人儿代入此情此景似乎并不违和嘛科科……
阶级天花板在本片第二次出现(第一次是在惠比寿,号称不婚主义的男友玩消失娶了富家女),不止是年薪,明明衣着品味也提升了,与大家一起插花,并没感受到什么不同,可是到头来出身还是横插一脚:
我们港区人是不会娶非港区的人哦。
就连同样勾搭小鲜肉,买了卫衣的绫,撞见的是出手送金表的闺蜜。

留学生群体里,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圈子:以专业划分的(同学),以地域划分的(老乡),以车的档次划分的(有钱人)。
有人曾和我聊起,跟有钱人一块儿打游戏还行,出行玩乐,实在奉陪不起。
阶级到底是什么呢?是有钱、有点钱与没那么有钱的划分吗?
那么纨绔的富二代在学神的全A前,会感觉受到了学术歧视么?
家里有钱的二代,假使本身天资平庸,是否愈加证明其父母一辈很有赚钱的能力加运气?

这是我仍在思考探索的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