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质与意识的教条的反思
教条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简单理解可能会这样解释:物质与意识相互作用,即使物质的决定力更大一些。但这种解释会陷入二元论,从而回避对其中关系的进一步深究。官方的理解中物质是具有本源性的,因此我以下的理解更形象也更符合官方的理解:物质运动体现的规律限定了意识运动的范围,意识也能改变物质运动,但意识不具有任意改变的能力。但这种解释仍可能陷入二元论,因为意志的自由性得不到解释或者陷入矛盾的解释,暂且不论。更极端的解释是一种决定论:物质决定意识(而非仅仅限定范围),那么必然意识作为一环也决定物质。但这不是官方的用语所能推论的。但这种决定论也是有一定解释力的,逻辑学家陈波认为决定论驳不倒,但是直观上情感上难以接受。
后两种解释在客观性上都迈得很远,一种假设物质运动的客观性,一种解释规律的客观性,这两种客观性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吸引力,符合人们对世界的最初设想。但是这种客观性对实践的裨益并不大,对理论进步的影响可能是种阻碍,对话语的沟通困难可能导致失衡。正如,你凭什么说你认为的才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在没有共识的前提下只是一种假设。有共识的真理具有一定客观性,但很多情况下各言其是,各行其事,也具有一定合理性。因此摆脱一种抽象的客观性的束缚是有必要的,对决定论就不必多说了,大家都感觉到其言无所物。对于规律,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理论上并没有值得义无反顾去坚持的规律,不管是所谓的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对待问题的更合理方式,是以不同的视角、范式去追问和论证,如此才能跳出所谓规律的束缚。这似乎搁置了如何对待世界的这个抽象问题,但并不完全是,也提供了如何看待世界的一种方法。
后两种解释在客观性上都迈得很远,一种假设物质运动的客观性,一种解释规律的客观性,这两种客观性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吸引力,符合人们对世界的最初设想。但是这种客观性对实践的裨益并不大,对理论进步的影响可能是种阻碍,对话语的沟通困难可能导致失衡。正如,你凭什么说你认为的才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在没有共识的前提下只是一种假设。有共识的真理具有一定客观性,但很多情况下各言其是,各行其事,也具有一定合理性。因此摆脱一种抽象的客观性的束缚是有必要的,对决定论就不必多说了,大家都感觉到其言无所物。对于规律,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理论上并没有值得义无反顾去坚持的规律,不管是所谓的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对待问题的更合理方式,是以不同的视角、范式去追问和论证,如此才能跳出所谓规律的束缚。这似乎搁置了如何对待世界的这个抽象问题,但并不完全是,也提供了如何看待世界的一种方法。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