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画苏州——童谣童谣,故乡的童谣
一品香,良(两)乡栗子,三节橄榄,四喜肉,五香排骨乐(六)得吃,吃(七)不上八宝饭,韭(九)菜炒肉丝,贼(十)骨头偷了跑……
这个将数字藏于开头又充满食物香味的童谣来自于我童年的记忆。
童谣这个东西,多是上代人讲给下代人听的,内容从市井故事到家长里短,琐碎平常有些甚至还略带粗俗,但是就是这种朴实无华的东西,如同溪水中的鹅卵石一般,在记忆长河中被保留了下来,偶尔还能闪现出不一样的光泽。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买条鱼烧烧,烧得头啊焦,尾巴翘。
有时候在哄孩子睡觉的时候不经意得就轻念了出来,听得次数多了,小家伙也会跟着重复每句最后一个字。我想,家乡的童谣就是这样,从孩童襁褓时,就已经印入记忆深处,平时不会想起,但是当有人开始念叨的时候,又自然而然不经过大脑思考,就能脱口而出。
杠铃杠铃马来哉, 隔壁大姐回(zu)来哉, 买了啥个小菜, 茭白炒虾, 田鸡踏杀老蛙(wu), 老蛙告状, 告给(bu)和尚, 和尚念经, 念给观音, 观音烧香, 烧给乌龟, 乌龟放(ca)屁,
放到某某(某人)嘴巴里。
这个童谣我们常用来调侃别人,小孩子吵架的时候也会用到,幼稚却有趣。
同样感觉得还有这首

今朝礼拜三, 我去买阳伞, 丢(de)了(te)三角三, 回(zu)去做瘪三, 打个(za)电话三零三, 寻个医生猪头三, 吓的我逃到天平山, 前山不爬爬后山, 跌得屁股粉粉碎
我对这首童谣情有独钟,小时候不时会拿出来自娱自乐一下,念完整句,也会笑得翻过去。

苏州玄妙观,东西两判官,
东判官姓潘,西判官姓官;
东判官手里拿块豆腐干,
西判官手里拿块老卜干;
东判官要吃西判官手里的老卜干,
西判官要吃东判官手里的豆腐干;
东判官不(fu)肯给(be)西判官吃豆腐干,
西判官不肯给东判官吃老卜干。
这首类似于《喇嘛和哑巴》的绕口令不知道有多少苏州土著会不带一点错误快速得念出,我是已经舌头打结败下阵来。想想根本没有啥内容的一段文字,却让我家那位60岁的老爹还会不时念叨念叨。可惜我这位老爹,也和我一样说得不那么利索。
弯背老公公,胡子翘松松,杀杀没有血,烧烧红彤彤
童谣里也有类似谜语的存在,比如上面这条,我不会告诉你们谜底是虾。
一粒白果两粒大,城门洞里扛不过。
秋天在外婆家吃白果的时候,常念叨这句。现在又快到食白果的时节了,所以又时常想起这位已故的老人,念一句她讲给我们听的
童谣,也能寄托一份想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