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
闲童
天宝三年,八十六岁的贺知章上表,请求告老还乡。这件事很快轰动了朝野。
在朝中,贺知章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大名鼎鼎的贺监,太子最厉害的老师,连李林甫都不敢正视。论资历,他驰骋官场五十年,从未失败;论声望,他是“吴中四士”之一,在文坛中享有很高的清誉;论官场生涯,他是太子党,从开始他就忠心辅佐太子,是太子党中最优秀的人物。可是岁月催人老,此时的贺知章重病缠身,再厉害也没有用了,他的病体逐渐恶化,不得不辞别朝廷,回到自己的故乡——越州永兴。
在他临行的那一天,太子率领文武百官送行,玄宗亲自赠诗给他。贺知章跨上那匹同样风烛残年的老马,带着童仆,经过近半年的跋涉,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一路上,他想,我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如今已经八十六岁了。五十年间,不知家乡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啊?前几日接到儿子的来信,家里已经四世同堂了,不知他们是否身体安康啊?小时候读书的学堂门前的杨树还在不在啊?曾经村子里唯一的那口水井还在不在啊?朋友、亲人们还在不在啊……种种问题困扰着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忽然,前方的道路暗了下来,原来是一片树林。贺知章心中不禁一惊:他在离开长安前曾与仆从确定回乡的路线,因为是从南京一带穿过,所以进村要走北门。贺知章依稀想起北门再往北行六七里路是一片平原,平原上很少有树木,遍地都是野花草,现在只是一片树林,原来贺知章记忆中的事物都没有了。贺知章的马还不是很累,趁着天色尚早,贺知章赶到了村口。
还没进村,贺知章听见了各种声音:集市上小贩的叫卖声,村民们互相叫喊的吵嚷声,厨师做饭时锅与灶的碰撞声,儿童们嬉戏的欢笑声……贺知章循着这些声音来到了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村口的水井,以前水井旁什么东西也没有,现在的井旁建了一个用许多木头绑成、带轮子的东西,贺知章看后笑了,这种木制工具是汲水用的辘轳,长安城就有。抬头一看,老式的泥土房变成了坚固的、用木头盖成的房子,原来西村口周围的空地,早已变成了集市;原来村子西南弯弯曲曲的小路已经扩建成为康庄大道,路的两侧修了驿站;南村的学堂前已经没有了杨树,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和北村树林差不多一样的树木。看到这些变化,贺知章不禁感慨万千。
正在他感叹的时候,一群孩子跑了过来。他们是学堂里的学生。第一个孩子走过来,问道:“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啊?”贺知章在离开家乡之后第一次听到有人说家乡的口音,他故意用浓重的家乡口音说:“我从长安来。”另一个身着长衫的孩子问贺知章:“您从长安来,怎么会说这里的口音呢?”贺知章捋了捋银髯道:“这里本是我的家乡!”又一个布衣麻履的孩子走过来:“老爷爷,您既是这里的人,为什么要去长安呢?”贺知章说:“我三十六岁时北上长安应试,现在我已经八十六岁了。五十年来,我从未回来过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如今,我也老了。”
贺知章告别了这些儿童,注视着他们的背影,又回想起刚才的对话,心有戚戚焉,叹道: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2017.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