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读后感
这本书,我看到的不光是木兰那如秋日清晨般清爽的智慧,莫愁那如夏日午后般的热情。更让我了解了很多中国文化,甲骨文、红楼梦、王府花园、吟诗作对、泰山文化、民国政府、日本侵略等等。
从人物方面,我最喜欢莫愁。虽然,整个书中我最关注木兰的一言一行,还有她的思想。看到很多情节多觉得木兰很活泼伶俐也很大方自然,好像一个贵妇又像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女孩. 她似乎具备了中华女儿的所有美德,聪明,宽容,美丽.怪不得林语堂先生说“若为女儿身,必作木兰也!”。木兰和莫愁年轻时候都没有太大的坎坷。若不是家境富裕恐怕会失掉木兰的大半幸福. 但是并不是钱造就了木兰,而是木兰让这钱变得高雅起来. 木兰的一生非常幸福,即使时代赋予她的不幸似乎也是作者有意将其贡献出一己的力量.
木兰对人热情,心地善良,嫁到婆家又很能干掌管家事。但是,她的内心却向往田园生活,觉得男耕女织、煮饭喂猪的主妇生活才是她向往的。正是因为她一直有这个梦想,近中年,家境变化,让她倒是圆了梦。可是当丽华出现时,她彻底觉得自己错了,觉得忽略了丈夫的感受。她是那么巧妙的即没有伤害到丈夫,又没有伤害到丽华,将事情平息了。此处的智慧,我想非一般胸襟气度和智慧不能成。也许是因为,她尊重他的丈夫,就如同她尊重自己一直爱着立夫一样。她对丈夫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立夫的那份心又是那么缠绵。由始至终,这份感情都合理的存在着,她和立夫真正的恋爱都没有谈过,但是它那么柔软那么细腻的存在着。当立夫入狱的时候,她是怎么鼓起那般勇气入虎穴救立夫的。敢问,这又是有哪等女子可以做得到的坦然。我无法表达对木兰对立夫之情的赞美,亦无法表达木兰对荪亚之心的赞美。也许世上就是存在多种情谊,无法分开。不用区分,定义哪总爱的存在,那即是一种形式而已。
木兰很喜欢玉做的小动物还有甲骨。一次她和立夫在泰山上的对话,木兰对一块无字碑的看法发人深省。立夫说:几千年前的帝王将相早就不复存在了,他们的子子孙孙也都成了故事消失了,可这块石头却还在。木兰说:因为石头没有感情因此得以长存。我以为,人之天命的秘密大概也在此吧。后来,阿满过世以后,她更是以那些玉做到动物来聊以安慰。那些玉物有感情么?那些甲骨有思想么?人却赋予他们思想和感情,赋予他们成为寄托的载体。当岁月不再的时候,这些物件还载着曾经主人的寄托而存在着。就像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一样,历时越久而有些东西就越深、越浓。阿满和曼娘的死,我也看得痛彻心扉, 这一路走过来,情感上最深重的创痛莫过于此,但最终,留在记忆里的这份不幸终究不属于木兰,因为她是木兰,所以,她终会幸福,她有享福人的性情。
莫愁是个踏实的人,她喜欢宁静平安,也很容易满足。莫愁是一直把立夫往回拉,限制他,木兰则是一直推动荪亚,让他向前冲刺。莫愁读医书,知道阴阳调和才能健康。莫愁曾对红玉说“人的身子要靠着五谷杂粮。多喝粥,多吃青菜。咱们女人的根在肠子,男人的根往上,在心肝肺。男人有其当作的事,女人也有女人当作的事。看书太多,对女人不好,什么都到了头上,就会阴亏。地为阴,脚要下地。女人离不开的事是养孩子,做饭,洗衣服。女孩子即使天生聪明也要隐晦一点儿。看历史和诗当然好,但也不要太认真。不然,越看得多,和日常生活离的越远。”当然,这段话是针对红玉的,红玉太多愁善感,太诗情画意。可是,我想这也足见了中国女性的传统智慧。莫愁知道越聪明的人就越缺乏耐性。在她看来不是红颜薄命,是聪明多才才薄命。后人看起来,很难说谁聪明谁愚蠢,在人这一辈子,要一切事情任其自然,把一切看淡,不必多费心机。这就是莫愁,她也常与木兰争辩,也常会因为对对联而不服气,但是她又是可以那么踏实的生活。我以为,这是将了然无趣的生活增添乐趣的品质,这种品质不失和谐也不可避免枯燥。这是智慧非但聪明可以相提并论。大多智慧都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品质,可以理解但却难以体会。
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有其各自的性格特点,经亚、荪亚、红玉、阿非、体仁、曾太太,曾老爷,还有牛家的人,素云等。中国的文化在这本书里体现的很深邃,作者说本书是写给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看的。我想现如今不懂中国文化的中国人也该读。中国的这块土壤上大概再也没有培育木兰的土壤了.
我没有想到的是,本书的最后几个章节竟凝结在中国的民族仇恨上。看的我真是咬牙切齿的恨。也许只有那时的流血牺牲,才有今天的我们静静的看完这最后一页的幸福。
从人物方面,我最喜欢莫愁。虽然,整个书中我最关注木兰的一言一行,还有她的思想。看到很多情节多觉得木兰很活泼伶俐也很大方自然,好像一个贵妇又像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女孩. 她似乎具备了中华女儿的所有美德,聪明,宽容,美丽.怪不得林语堂先生说“若为女儿身,必作木兰也!”。木兰和莫愁年轻时候都没有太大的坎坷。若不是家境富裕恐怕会失掉木兰的大半幸福. 但是并不是钱造就了木兰,而是木兰让这钱变得高雅起来. 木兰的一生非常幸福,即使时代赋予她的不幸似乎也是作者有意将其贡献出一己的力量.
木兰对人热情,心地善良,嫁到婆家又很能干掌管家事。但是,她的内心却向往田园生活,觉得男耕女织、煮饭喂猪的主妇生活才是她向往的。正是因为她一直有这个梦想,近中年,家境变化,让她倒是圆了梦。可是当丽华出现时,她彻底觉得自己错了,觉得忽略了丈夫的感受。她是那么巧妙的即没有伤害到丈夫,又没有伤害到丽华,将事情平息了。此处的智慧,我想非一般胸襟气度和智慧不能成。也许是因为,她尊重他的丈夫,就如同她尊重自己一直爱着立夫一样。她对丈夫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立夫的那份心又是那么缠绵。由始至终,这份感情都合理的存在着,她和立夫真正的恋爱都没有谈过,但是它那么柔软那么细腻的存在着。当立夫入狱的时候,她是怎么鼓起那般勇气入虎穴救立夫的。敢问,这又是有哪等女子可以做得到的坦然。我无法表达对木兰对立夫之情的赞美,亦无法表达木兰对荪亚之心的赞美。也许世上就是存在多种情谊,无法分开。不用区分,定义哪总爱的存在,那即是一种形式而已。
木兰很喜欢玉做的小动物还有甲骨。一次她和立夫在泰山上的对话,木兰对一块无字碑的看法发人深省。立夫说:几千年前的帝王将相早就不复存在了,他们的子子孙孙也都成了故事消失了,可这块石头却还在。木兰说:因为石头没有感情因此得以长存。我以为,人之天命的秘密大概也在此吧。后来,阿满过世以后,她更是以那些玉做到动物来聊以安慰。那些玉物有感情么?那些甲骨有思想么?人却赋予他们思想和感情,赋予他们成为寄托的载体。当岁月不再的时候,这些物件还载着曾经主人的寄托而存在着。就像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一样,历时越久而有些东西就越深、越浓。阿满和曼娘的死,我也看得痛彻心扉, 这一路走过来,情感上最深重的创痛莫过于此,但最终,留在记忆里的这份不幸终究不属于木兰,因为她是木兰,所以,她终会幸福,她有享福人的性情。
莫愁是个踏实的人,她喜欢宁静平安,也很容易满足。莫愁是一直把立夫往回拉,限制他,木兰则是一直推动荪亚,让他向前冲刺。莫愁读医书,知道阴阳调和才能健康。莫愁曾对红玉说“人的身子要靠着五谷杂粮。多喝粥,多吃青菜。咱们女人的根在肠子,男人的根往上,在心肝肺。男人有其当作的事,女人也有女人当作的事。看书太多,对女人不好,什么都到了头上,就会阴亏。地为阴,脚要下地。女人离不开的事是养孩子,做饭,洗衣服。女孩子即使天生聪明也要隐晦一点儿。看历史和诗当然好,但也不要太认真。不然,越看得多,和日常生活离的越远。”当然,这段话是针对红玉的,红玉太多愁善感,太诗情画意。可是,我想这也足见了中国女性的传统智慧。莫愁知道越聪明的人就越缺乏耐性。在她看来不是红颜薄命,是聪明多才才薄命。后人看起来,很难说谁聪明谁愚蠢,在人这一辈子,要一切事情任其自然,把一切看淡,不必多费心机。这就是莫愁,她也常与木兰争辩,也常会因为对对联而不服气,但是她又是可以那么踏实的生活。我以为,这是将了然无趣的生活增添乐趣的品质,这种品质不失和谐也不可避免枯燥。这是智慧非但聪明可以相提并论。大多智慧都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品质,可以理解但却难以体会。
书中的很多人物都有其各自的性格特点,经亚、荪亚、红玉、阿非、体仁、曾太太,曾老爷,还有牛家的人,素云等。中国的文化在这本书里体现的很深邃,作者说本书是写给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看的。我想现如今不懂中国文化的中国人也该读。中国的这块土壤上大概再也没有培育木兰的土壤了.
我没有想到的是,本书的最后几个章节竟凝结在中国的民族仇恨上。看的我真是咬牙切齿的恨。也许只有那时的流血牺牲,才有今天的我们静静的看完这最后一页的幸福。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