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基因与易逝的我们
《自私的基因》,一部披着畅销书外皮的科普读物,用各种妙趣横生精彩纷呈的实验与论证告诉了我们一件事—— 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
基因是无情而自私的,请注意,这两个形容词没有人类文化与道德上的含义,仅仅是表明为了让自己能够无限永恒繁衍复制的基因在自然选择中占有优势。
那么,由基因控制的我们及一切生物的自私本性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动物并非人类脑补的激萌,真实世界黑暗而残酷,蚂蚁中的“弑君者”会悄悄爬上另一个种群的“女王”背上将其头砍下。雄鼠为了不戴绿帽子,会分泌一种化学物质,雌鼠闻到就会自动流产。成年海鸥会一口吞下邻居家的幼年海鸥以获得粮食。更不用说布谷鸟将蛋下在芦苇莺的巢里,还把人家亲生子女推出巢外摔死。雌螳螂在交配时咬断雄蟑螂的脑袋等。
幼儿也不是什么天使,所有动物的幼儿都会欺骗,这句话也没有批评指责的意思,而是拥有为了自保而不择手段的基因的个体的存活率更高,这种基因也更容易在慢慢时光的优胜劣汰中保留下来。我们能够做的,只有教育自己的子女利他主义的美德,因为我们不能指望他们的本性里有利他主义的成分。
道金斯说:“当行星上的智慧生物开始思索自身存在的道理时,他才算成熟。”
我想,无论是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还是人类学,人们穷极一生想要追求的,探询广袤的宇宙中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钻研浩瀚的文献或至人迹罕至的小岛研究某种裸鼹鼠,最终想要寻找的,无非是“我们是谁”、“人类存在的意义”等问题吧。
《自私的基因》特别吸引人的一点,就在于试图站在基因的角度看世界。当地球上还只有无机物时候,因为偶然的因素,出现了可自我复制的某个因子。所有生命的基本单位与最初动力都是复制因子,它制造了宇宙中所有的复制。最终因缘巧合,由小颗粒随机聚合而成细胞、多细胞生物,最终改组演替成如今地球上纷繁的生物。
而基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扩大自己在基因库中的数量,为了这个终极目的而编制程序保存在每一个DNA,每一个双螺旋结构里,体现在每一个精妙复杂而完整统一的生物个体的行为表现型里。所以,我们不过是基因的一个生存机器,是庞大的共生基因的群体,也可以说是跨过漫漫历史长河的古老基因的遗物。基因是永恒的,而我们的生命却注定消亡。
我很喜欢这种观点,即人类、生命没什么神圣可言,繁殖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我们死后可以留给后代的东西只有两个:基因与觅母。
基因在传过三代后就会被人遗忘。由于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每过一代,你传给后代的基因就少一半,不消多久,在后代中你自己的基因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直至无足轻重。 伊丽莎白二世是征服者英王威廉一世的直系后裔。然而在她身上非常可能找不到一个来自老国王的基因。 我们不应该指望生殖能给自己带来永恒性。
然而,如果你能为世界作出贡献,例如一个精辟的见解,或作了一首动听的曲子,写了一首精妙的诗,即使你的基因在基因库中全部分解了,这些都能完整无损的流传下去,千古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