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的榜样:那个“极端”的圆明园长发美女
“做事要专心”,这是一句林曦从小听到大的话,就是我们都知道应该,但总是很难做到的那一件事情。而到今天,这个品质越发被忽略了。大概这是因为我们害怕舍弃,因为专注的本质就是要舍弃许许多多的东西,而在同一时间里,只把身心投之于那特定的一件。你不能什么都要。
关于专注这件事,林曦心里有个极端的榜样。是一个不相识的姐姐,林曦挺感激她在生命里出现过。记得那也是秋天,校园里的银杏开始变黄了。在一节关于僧肇的哲学思想的课上,教室里进行着《物不迁论》与《不真空论》的讲解与讨论,课上到一半,幽灵一样地来了个旁听的长发女生,林曦就坐得离她不远,她完全异于常人的状态,让人无法不注意到她。
她有一头很长的头发,眉眼冷冽清晰,人很瘦,穿着布裙子,背一个巨大的书包。让人猜不出年龄。课后提问时,她问了一些非常尖锐忤逆的话题,引起了大家激烈的讨论,她说了些非常挑战常人思路的话,记得还有人跟她吵起来。她冷静地跟人争论,一句都不让步。之后的几天里,她一直来旁听。
林曦总是想找到机会跟她说说话,但她几乎不怎么理林曦。老实说,林曦羡慕她的气质,虽然那么不合群甚至有些令人讨厌,但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林曦的注意。一天下课,她飞快走出教室,林曦追上去鼓起勇气想留下她的联系方式,她冷冷地跟林曦说:“我没有电话。我不喜欢所有有电的东西”。然后转身走了。林曦就再也没有见过她,连名字也不知道。
因为非常地好奇,林曦就跟学校的人打听她,听老师说,她一个人住在圆明园边上的一间小房子里。读书,思考着那些奇怪的形而上的问题,不跟外界有任何联系也没有朋友。完全过着传说中与世隔绝的生活,唯一的人际活动就是来学校“踢馆”、跟人争论。
再后来,林曦知道她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场运动中受了很大的刺激,大家说她疯了。每次路过圆明园,林曦都会想想,十几年过去了,她是不是还一个人住在那里,没有电话没有社交地过着“隐士”的生活。每次想起她,想起她在课堂里问的那些非常有洞见的问题,都令林曦感到一种勇气。再后来林曦读到邱阳创巴的一些观点,发现她当年的思路有着相似的叛逆纯粹。
林曦赞赏这样的品质,是一种足以与外界隔离的专注,哪怕超过常人,显得有些疯狂。“忙到死”与“拖延症”,这两个反向的状态是我们熟悉的,它们都是注意力缺失,无法专注的副产品。观察那些凡有所成的人,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专注,像放大镜下的阳光,聚焦并燃烧。
无法专注是属于每一个当代人的烦恼,我们不再习惯无聊,难再有浪漫的等待,所有的时间缝隙,都被各种屏幕时间填满了。一切都在一种仓促的“来不及”中草草了事。所以每一个人都在炫耀自己的忙碌,好像很忙很忙,被切分的碎片时间越多,就越忙。一回头,又没干出什么像样的事情。
想一想,上一次,你安静地独处是什么时候?再问一问,我们的时间去了哪里?林曦觉得人一生的精力、热情、能量、时间,都是有限的,而且这总量,还不是我们说了算,如何把手上仅有的这点时间变得更有质量,大概专注是唯一的出路。在林曦看来专注来源于心力,就如同肌肉要有力需要锻炼一样,心力也是需要训练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冥想或者静坐好像一个特别的仪式,有些浓厚的宗教色彩,难以接近,难以坚持。如果真的做不到,那么其实专注也可以经由很多事情来练习。比如一个星期关半天手机。在一个封闭空间里,比如在飞机上、火车上,抽一段完整的时间读一本书,而不再是翻开两三页就停下来。和人说话,习惯于全神贯注地去交流。这些所有练习的核心,就是我们如何通过专注,去保证一段时间的真正品质。
习惯全然地人到心到地去做一件事情,你会惊讶于那个专注所产生的能量,以及它所传达的珍惜和感情,是不一样的。林曦常常提醒自己,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常的、所有的事情都不见得一定会再来一遍的世界里,那么就时时刻刻,在面对重要的人和事时,用我们在静坐,在书法,在所有的内心训练里获得的这种能力,去高品质的对待和渡过。从细小的事情开始,人到心到,就会无憾。
关于专注这件事,林曦心里有个极端的榜样。是一个不相识的姐姐,林曦挺感激她在生命里出现过。记得那也是秋天,校园里的银杏开始变黄了。在一节关于僧肇的哲学思想的课上,教室里进行着《物不迁论》与《不真空论》的讲解与讨论,课上到一半,幽灵一样地来了个旁听的长发女生,林曦就坐得离她不远,她完全异于常人的状态,让人无法不注意到她。
她有一头很长的头发,眉眼冷冽清晰,人很瘦,穿着布裙子,背一个巨大的书包。让人猜不出年龄。课后提问时,她问了一些非常尖锐忤逆的话题,引起了大家激烈的讨论,她说了些非常挑战常人思路的话,记得还有人跟她吵起来。她冷静地跟人争论,一句都不让步。之后的几天里,她一直来旁听。
林曦总是想找到机会跟她说说话,但她几乎不怎么理林曦。老实说,林曦羡慕她的气质,虽然那么不合群甚至有些令人讨厌,但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林曦的注意。一天下课,她飞快走出教室,林曦追上去鼓起勇气想留下她的联系方式,她冷冷地跟林曦说:“我没有电话。我不喜欢所有有电的东西”。然后转身走了。林曦就再也没有见过她,连名字也不知道。
因为非常地好奇,林曦就跟学校的人打听她,听老师说,她一个人住在圆明园边上的一间小房子里。读书,思考着那些奇怪的形而上的问题,不跟外界有任何联系也没有朋友。完全过着传说中与世隔绝的生活,唯一的人际活动就是来学校“踢馆”、跟人争论。
再后来,林曦知道她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场运动中受了很大的刺激,大家说她疯了。每次路过圆明园,林曦都会想想,十几年过去了,她是不是还一个人住在那里,没有电话没有社交地过着“隐士”的生活。每次想起她,想起她在课堂里问的那些非常有洞见的问题,都令林曦感到一种勇气。再后来林曦读到邱阳创巴的一些观点,发现她当年的思路有着相似的叛逆纯粹。
林曦赞赏这样的品质,是一种足以与外界隔离的专注,哪怕超过常人,显得有些疯狂。“忙到死”与“拖延症”,这两个反向的状态是我们熟悉的,它们都是注意力缺失,无法专注的副产品。观察那些凡有所成的人,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专注,像放大镜下的阳光,聚焦并燃烧。
无法专注是属于每一个当代人的烦恼,我们不再习惯无聊,难再有浪漫的等待,所有的时间缝隙,都被各种屏幕时间填满了。一切都在一种仓促的“来不及”中草草了事。所以每一个人都在炫耀自己的忙碌,好像很忙很忙,被切分的碎片时间越多,就越忙。一回头,又没干出什么像样的事情。
想一想,上一次,你安静地独处是什么时候?再问一问,我们的时间去了哪里?林曦觉得人一生的精力、热情、能量、时间,都是有限的,而且这总量,还不是我们说了算,如何把手上仅有的这点时间变得更有质量,大概专注是唯一的出路。在林曦看来专注来源于心力,就如同肌肉要有力需要锻炼一样,心力也是需要训练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冥想或者静坐好像一个特别的仪式,有些浓厚的宗教色彩,难以接近,难以坚持。如果真的做不到,那么其实专注也可以经由很多事情来练习。比如一个星期关半天手机。在一个封闭空间里,比如在飞机上、火车上,抽一段完整的时间读一本书,而不再是翻开两三页就停下来。和人说话,习惯于全神贯注地去交流。这些所有练习的核心,就是我们如何通过专注,去保证一段时间的真正品质。
习惯全然地人到心到地去做一件事情,你会惊讶于那个专注所产生的能量,以及它所传达的珍惜和感情,是不一样的。林曦常常提醒自己,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常的、所有的事情都不见得一定会再来一遍的世界里,那么就时时刻刻,在面对重要的人和事时,用我们在静坐,在书法,在所有的内心训练里获得的这种能力,去高品质的对待和渡过。从细小的事情开始,人到心到,就会无憾。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