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洛克及愤怒的画家
昨天我独自去参观了米兰的波洛克和其同时期的被称为愤怒的画家们的展览。 虽然以前对波洛克那一派也略知一二,但是始终抱着一种无所谓看和热闹的态度,觉得他们那所谓的抽象艺术,不过是颜料的随意堆积,在当时以新奇取胜而已。貌似,儿童的绘画就能达到类似的效果,前段时间看新闻上说某只用鼻子作画的大象也被冠以抽象派奇才,画作还价值不菲。这次这一派人的画作来到了米兰,我想它们远渡重洋来到这里很不容易,我有地利之便,某个流派的开山鼻祖还是要去膜拜一下的。于是我就抱着去看看的心态去了,没想到看完了觉得很激动,感想很多。 一进展厅我就被一段投影吸引住了。投影是在地面上的,呈现了波洛克的代表作《number 27》的创作过程。 我记得很清楚,我刚看到时倒吸了一口气,因为我明明是看到了中国书法。绘画的过程是先泼绘黑色,只见黑色的线条或点滴,像有着生命力一样在白底上肆意滋生。或长或短,或粗或稀,或密或舒,美感就这么被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十分有草书的韵味。如果忽略书法中汉字的型和意,书法的美感就在于黑白的形态,虚实,疏密和书写的过程中贯穿的一种气韵,而这些波洛克全做到了。他泼画出来的黑色没有具体的形象,但不是杂乱无章的,看似随意,其实贯穿了其艺术天赋和修养。黑色完了之后,又依次泼上了青灰,粉红,黄,白色,最后是深灰。完成后效果非常和谐,丰富,色块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纠缠在一起像有生命一样,好像在向人诉说某种情绪,某种欢快的,天真的情绪。每个人看这样一幅抽象作品应该都有自己的体会。抽象派作品的妙处就在这里,它能引起一种情绪的共鸣,而真正激发出的想象却是因人而异的。面对这幅画,黑色使我联想到万物的一种本质,既深沉又虚空,在最底端但并不容易被人忽视,因它的存在,一切之上的颜色才鲜明活跃起来,犹如生活中寂寞映衬着欢快的时光。青灰色使我联想到淡淡的忧郁,青涩的幻想,粉红色意味着甜美和温暖,而白色则象征着天真无邪。闪电般的黄色穿插在其中就象是跳跃的创造性思维,位于最上层的深灰色较为简洁和有力度,像是现实,又像是反思,但并不沉重。展览里也有这幅原作,在它面前人们读久久驻足。一幅伟大的作品带来的不仅是美感,更激发每个人内心独特的情感共鸣。 这次展览说实话波洛克的画作并不多,代表作只有《number 27》一幅。但是我依然要感谢这次展览,因为它展示了好几段珍贵的视频。波洛克作画的视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让我感动,我为艺术家的激情而感动。视频中巨大的画布铺在地上,波洛克一身油彩,在画布前转着圈泼洒着颜色。只见他手舞足蹈,充满激情的动作已然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我顿时觉得波洛克所创造的艺术并不只是画布上的,还有画布之外的这种“舞蹈”。波洛克说:当我把画布放在地上作画时,我感到更自在,我能够离画更近,我好像能走入到画的意境里去。他说:画是有自己的生命的,有时候当我能与画建立某种感应,结果就是一片和谐,如果不能,结果就一踏糊涂。他还说他一旦创作,就会陷入一种失去意识的状态,直到画作完成他才意识到他创作了什么。波洛克的这些言论使我想起陆游的一句诗“佳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和罗丹的话“雕塑本来就在石头里,我只不过把它们解放出来。”我们把这种完美的创作过程称作天赋,灵感,但艺术家对这种“美的密码”却有着宗教般的膜拜,他们甚至谦恭地认为他们只说不过是充当了一个媒介的作用,他们是在无知的过程中让美流泻了下来,似乎美并不是他们创造,是来自于宇宙的奥秘。 除了波洛克的画此次展出还有同时期的被成为“愤怒画家”的画。他们的风格有的相近有的却相差甚远,共同特点是抽象,用色大胆,用色彩抒发感情,激发想象,尺寸偏大,但给我的感觉是人文气息淡,装饰气息浓。美国四五十年代爵士乐流行,感觉跟这些画很搭,这些画被用来装饰沙龙或者有钱人的客厅好像很不错。不过有个画家(名字记不得了)曾经到过中国,深受中国汉字和书法启发,在作品中运用了这些元素,创造出一种图案,有点中国文字的意思。 Franz Kline 是愤怒派中很重要的一员,他善于在大幅的白底上用粗犷的黑色线条表现,甚至都不用打底,白色就是画布。他说:别人以为我是在白底上画黑色,其实我既在创造黑色的型也在创造白色的型,黑色和白色同样重要。我看到这句的时候会心一笑,看来西方也有艺术家能体会东方美学精神的,不知这点他是否自知。在这些画里给我最深的是被成为“color field”一派的,画尺寸都很大,用色纯,鲜艳。有的用丙烯或油画能制造出水彩的效果,给人轻盈娇柔的感觉。而到了color field画家出名的时候,波洛克所开创的这种“愤怒抽象主义派”已经在美国渐渐不再时髦。人们总是追逐新的东西,尤其是那个年代的美国,斑斓多彩的现代艺术和时尚、音乐紧密联系。 近距离观察大尺寸的真迹和看印刷品真是两个概念啊。通过近距离观察真迹可以看到笔触,肌理,而稍远点看则能看出整个作品的气息,这是看印刷品达不到的。每个作品都有它的气,像个生命体一样,有情感,会呼吸,这些都是从作品中的颜色的轻重缓急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作品的张力。有时画中会有明显的冲突,紧张的形势,有时又有大片舒缓或空白的部分。恭恭敬敬站在一幅大尺寸的真迹面前,它就会开始激发你的情感和幻想了。 通过这次看展我彻底改变了对波洛克和愤怒画家的看法。我认为他们是写意派的抒情诗人。他们具有精确地捕捉美感的能力,他们的画并非我之前想象的涂鸦这么简单。令我崇敬的是他们对艺术的激情,他们的艺术真的是从他们的胸腔里喷薄出来的。愤怒画家中除了两位女性几乎都早死,长期不规律的生活,甚至接触有毒颜料都大大缩短了他们的寿命。波洛克嗜酒成命,最后因酒后车祸丧生。我们不能以平常人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艺术家,谁也不能说波洛克度过了世俗意义上幸福的一生,就象谁也不能说波洛克没有度过享受艺术的一生。 2014-02-03 16: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