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环境
作为工程师,Jack只需要专注手头的任务,可以一天甚至几天思考同一个问题。这种简单的、可控的、充满确定性的工作状态是他刚毕业时所向往的。工作两年,他对自己的总体表现还算比较满意,但也知道自己和优秀的工程师相比还差很大距离。他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起点很低,两年之间,他努力补充相关方面的知识,而正当他在实践中逐步应用这些知识时,却发现自己无法从一个重复度极高的工作脱身。他想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别人,让他们知道获得这些可以正确工作并提高效率,但他们总是坚信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都不会看一眼他提供的资料。在技术圈里,这种傲慢的现象非常普遍。Jack认为他们缺乏开阔的视野,这可以通过交流、学习和经历去完善,但此刻被拒绝后,他毫无办法。他经常闭上眼睛做这样一种想象:他坐在工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近似相同的工作。他明显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信息时代的机械操作员,很多年轻人也与他处于同样的地位,公司招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眼下的项目,或者做一些琐碎的事情,也可能是为了活跃呆板的氛围。这个群体的人经常自嘲他们自己为“码农”或”数据民工“,而Jack不太喜欢这些词汇,他更愿意用”信息时代的机械操作员“来描述。 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部门的氛围开始变得急躁,他发现很多人一件事情没有做好又被迫去做另外一件事情,而之前那件没有做好的事情又和其它产生事情产生关联,从而使更多事情出现问题,消耗他们更多的精力来修补,又会影响他们做好其它的事情,Jack把这种情况想象成“螺旋式地下降”的形状。一些人开始抱怨起来,私下里他们讨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析结果,随着讨论的深入,又会找到更多的原因,最后都以这些太复杂,我们无能为力为结论而草草收场。 在以西方科学思维为主导的现代文明中,人们总是试图用还原性推理来理解世界。也就是说,人们更倾向于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来单独观察每个部分的作用。这种思维是科学产生繁荣的底座,尤其是在经典力学的时代。这种演绎模式是线性和逻辑类型的认知的特长。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无法解释动态复杂性,而这恰恰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的根本特征。所以,近年来系统思维为人们所接受,将事物看成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系统,强调研究相互作用关系。在许多模型和理论中,是假设忽略相互作用的。通常对于数学推导来说,这些假设是合理并且必要的。但在某些情况下,相互作用对于研究现象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蚁冢,如图1,蚂蚁自发地组成群体会为自己死去的同胞建立蚁冢,那么它们是怎样建立这些小山包的呢?会有一个指挥官来引导其它蚂蚁吗?没有,虽然对于蚂蚁的体重来说,它们的力量及其强大,但它们不是特别的聪明。相反,正是蚂蚁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蚁冢。少数蚂蚁发现同胞死去,改变了固有的爬行路线,另外一些蚂蚁发现了这种异样,便会跟随,接着越来越多的蚂蚁都随着改变,整个群体也会迅速建立全新的行为模式。相互作用产生不可预料的结果就是涌现性,它是系统的主要特征。 一个组织陷入糟糕的局面正是这种涌现性的表现。试图找出哪些因素造成这种结果是徒劳的,任何一个变量都不是决定性因素,但放在一起的作用就很明显。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计可施,《Thinking in System: A Prime》列举出了改变系统的12种方法,其中之一是改变范式。范式是系统之所以成为系统的根源,改变范式就是彻底改变系统。因此,引入一系列积极的因素将会带了很多积极的结果。当处于积极的氛围中,积极的因素会相互作用并相互增强,Tal Ben Shahar称之为“螺旋式的上升”,你会充满快乐。

又过去了几个月,糟糕的情况仍在继续并扩大,Jack变得越来越不耐烦了,他觉得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对于变化外界不在敏感,对于积极的情感也不能立即做出反应。他喜欢在清晨长时间的跑步,这个习惯是在学生时代养成的,而且越是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跑步的剧烈程度越高,距离也越长,他很享受这个过程,有时甚至忘了上班的时间。很多文章都说:跑步能给人们带来快乐,换上运动鞋,迈开步子吧!Jack只是轻轻地一笑,鬼才相信那些话,但他又不能否认这的确是正面的激励。他认为跑步是一件痛苦与快乐并存的事情,没有痛苦作为对比,快乐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无论他训练多少次,刚开始的那三公里,都感觉非常难熬,而后面则是苦与乐交替发生。 喜欢分享跑步经验的人们将在跑步过程中体验到的快乐称为“跑步者高潮”。Henning Boecker和其它研究人员在2008年发布的研究中证实了在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中,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内源性吗啡的化学物质,它能减少压力和痛苦,增强主观愉悦感。在另外一项研究中,P.B. Sparling发现了运动中大脑产生的内源性大麻素也能够产生和大麻一样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能存在其它物质或因素促使“跑步者高潮”的形成。 一天早上运动过后,Jack感觉神清气爽,浑身充满了能量,他的视野开阔了许多,自己的内心与外在的边界正在消融。欣赏着眼前美丽的风景,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环境。与其被动地让环境塑造性格,不如主动地改变环境。在一个新的环境里,他会受到一套不同的暗示和潜意识文化的影响,这些可能是另一个组织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原则的东西。于是,那天他提出了辞职。
写于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