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故事 18 | 世外高人现身,灵异大师与幻觉高手的魔性视角

名画故事|18
当你清楚“要做什么”的时候,“该去哪里”就变得不再重要。对于心中没有恐惧的人来说,再小的地方也不会是一座牢笼。
15世纪中期,正值“黄金时代”的佛罗伦萨可以说是全欧洲独一无二的艺术圣地,这似乎意味着,只要你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就一定要到佛伦罗萨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因为这里是马萨乔、乌切洛、安吉利科、利皮、波提切利、韦罗基奥、基兰达约、佩鲁吉诺等大师先后留下足迹的地方。错过佛罗伦萨,你将会错过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美学理念。
不过有的人就不信这个邪。
当时意大利的画坛,还有一种罕见的“世外高人”存在着。他们并不是很乐意去佛罗伦萨这种大城市“挤地铁”,也不是很喜欢到美第奇家族的大公司“打卡上下班”。他们的功力并不逊于“黄金一代”中的任何人,却更喜欢自由漂泊、无拘无束。恐怕也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反而具有着更加不可思议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在托斯卡纳地区有一座小镇叫圣塞波尔克罗,意思是“圣墓”,因此这个地方也叫圣墓镇。1415年,这个听上去有点灵异的地方果然诞生了一位“世外高人”,名叫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皮耶罗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已经去世了,所以他是被母亲一个人拉扯大的,性情看上去有几分幽怨。每当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疯打闹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在家安静地做数学题,而且成绩进步飞快,在周围小伙伴儿们心中简直就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恶梦。
等到皮耶罗17岁左右开始学画的时候,圣墓镇本地老师的教学水平自然也显得有些“捉急”,好在那时经常会有一些锡耶纳的画家前来“接私活儿”,让皮耶罗有机会领悟到外来的先进艺术理念,并且也能够把自己超强的几何学本领融入绘画当中。24岁的时候,皮耶罗曾经到佛罗伦萨“实习”了一段时间,并且仔细研究了马萨乔的壁画作品,从此实力突飞猛进。
不过皮耶罗并没有选择留在佛罗伦萨工作,这种繁华的国际大都会与他自身的幽怨气质并不是很匹配。于是他果断选择了一条几乎没有人走过的路——“逃离翡冷翠,进军东三省”。那几年里,他一直游走在里米尼、费拉拉、安科纳、佩萨罗这类东北地区的“二三线省会城市”,为“环亚得里亚海经济区”的艺术振兴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过那段时间皮耶罗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容易被人弄丢,几乎没有几件能完好无损地流传下来。后来他还被教皇两次请到罗马,结果在梵蒂冈宫创作的那些壁画也没过多久就被清理掉了。只有当这位“世外高人”决定再次回到托斯卡纳“小山村”的时候,他那充满灵异气息的作品才真正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
1452年,皮耶罗来到了小镇阿雷佐,为圣方济各教堂制作了一整套壁画,主题为“真十字架传奇”,说白了其实就是钉死耶稣那块木头的故事。在那套壁画当中,有一幅颇有神秘色彩的作品,名叫《君士坦丁之梦》。

皮耶罗,君士坦丁之梦(湿壁画) 约公元1460年
阿雷佐圣方济各教堂
壁画中表现的是一则君士坦丁大帝的奇闻轶事。相传在公元312年米尔维安大桥战役的前夜,君士坦丁梦见夜空中有一位天使向他展示了十字架。第二天君士坦丁将十字架刻在自己的盾牌上,结果大败政敌马克森提乌斯,最后成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不久之后,他就皈依了基督教,并颁布了《米兰赦令》。也就是说,如果君士坦丁睡眠质量好一点,基督教可能到现在还是个非法邪教组织。
这幅画是文艺复兴早期非常罕见的表现夜间情景的作品。君士坦丁睡在营帐中,一位侍从和两个卫兵百无聊赖地守在门口。左上方一个天使从天而降,向君士坦丁展示着手中的十字架。皮耶罗充分展示了自己“夜景大师”的功力,他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法,在塑造人物清晰轮廓的同时,也成功地渲染了魔幻般的故事氛围。这种充满戏剧性的效果,展示了光影在画面表现中的巨大潜力。
然而《君士坦丁之梦》并不是皮耶罗最灵异的作品。1460年他回到了故乡圣墓镇,在市政大厅里创作了一幅特别应景的壁画,《基督复活》。

皮耶罗,基督复活(湿壁画) 约公元1463年
圣塞波尔克罗市立博物馆
画面表现的是耶稣在死后第三天复活,并走出坟墓的诡异场面。在中央,身穿浅色长袍的耶稣一只脚踏在自己的石棺上,摆出一个古代雕塑的造型,眼神直视着观众,仿佛洞悉一切。而在他脚下,四位看守墓地的罗马士兵则东倒西歪地睡在地上。背景中的树林沐浴在黎明的曙光中,树木从右至左慢慢开始复苏。象征着人类的罪过渐渐获得了救赎。
皮耶罗采用一种三角形的布局来安排画面中的人物,从而获得了一种稳定的视觉效果,这种手法后来被盛期文艺复兴画家们广泛地借鉴和运用。同时,他把视平线的位置放低,以此来突显人物的高大和威严。虽然士兵们的动作并不符合实际,其中一位甚至没有腿,但画面的平衡感却因此得到了加强。
除了画一些灵异事件之外,皮耶罗对数学的痴迷依然不减当年,他写的几篇关于几何学的论文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可能也是因为写作过于投入,皮耶罗的视力在晚年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去世之前的一段时间已经彻底失明,因此不得不提早终止了自己的绘画事业。
如果皮耶罗还算比较文雅的话,那当时的另一位“世外高人”就显得比较暴躁了。这个人出生的地方听起来就不像个大城市,叫伊索拉迪卡尔图罗,在意大利的东北地区。这位“东北大哥”的名字叫做安德烈亚·曼特尼亚。
曼特尼亚是一个木匠的儿子,小时候经常在山上放牛,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成才的迹象。11岁那年,他被送到附近的小镇帕多瓦学画,他的老师名叫斯夸尔乔内,是个古典艺术的狂热崇拜者,工作室里摆了一大堆四处搜集来的古罗马时期的“锅碗瓢盆”。因此在那段学习生涯中,曼特尼亚掌握了很多关于透视法和空间错觉表现上的技巧。
一开始“斯老师”为曼特尼亚的飞速进步感到十分欣喜,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不过后来曼特尼亚渐渐开始表现得不太好,不是因为他画画不用功,而是因为过于用功,以至于见谁跟谁学,丝毫不考虑“政治立场”问题。他先是跑去跟一个叫尼可罗的金匠学习版画雕刻技术,这倒还无所谓,然而后来他又拜访了一位来头不小的威尼斯画师,他就是总跟“斯老师”抢生意的商业死对头雅各布·贝利尼。如果只是学点手艺可能也就罢了,谁知曼特尼亚这小子一鼓作气,把这位“老贝”的女儿也娶回了家,认“贼”做了老丈人。
从那以后“斯老师”再也忍无可忍,每天当着众人的面贬损曼特尼亚这个“叛徒”,说他画得那些画根本就一文不值。曼特尼亚实在撕不过“斯老师”,感觉自己在帕多瓦这个地方也渐渐混不下去了,只好无奈地选择了撤退。
不久之后,曼图亚的贡扎加家族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于是曼特尼亚很快成为了曼图亚侯爵卢多维科三世的宫廷御用画师,也终于迎来了自己创作生涯的巅峰期。1465年开始,他为曼图亚总督府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绝伦的壁画,其中“婚礼堂”中的天顶画,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曼特尼亚,婚礼堂天顶画(湿壁画) 约公元1474年
曼图亚总督府
这是文艺复兴画家第一次尝试用从下向上看的视角来装饰天花板,这种超前的表现手法直到巴洛克时期才大为盛行。抬头望去,观众似乎成为了被看的对象。被强烈的透视法所描绘出的一群小天使正微笑着向下张望,他们当中的孔雀是罗马神话中朱庇特的妻子朱诺的象征,代表着对婚姻的见证和守护。在这个作品中,曼特尼亚已经超越了所有曾经存在过的错觉艺术,将透视法的可能性推向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高度。


婚礼堂天顶画 局部
除了天顶画之外,曼特尼亚在多数作品中都喜欢把视点放得很低,可以说“始终在仰望,一直被俯视”。通过这种极具个人特色的手法,曼特尼亚的作品具有着罕见的恢弘气度。
1490年左右,晚年的曼特尼亚又用一种神奇的视角,表现了“哀悼基督”的场景。

曼特尼亚,哀悼基督(布面蛋彩) 约公元1490年
米兰布雷拉美术馆
画面的视角几乎与死去的基督所持平,仿佛观众和左侧的两位哀悼者一样,正跪在耶稣的脚边为他默哀。画家有意将耶稣的双脚描绘得比实际小一些,以免过多阻挡视线,然而强烈缩短的身体却带来了真实可信的空间立体感。曼特尼亚用他一向硬朗而锐利的线条,刻画了这一悲剧性瞬间的庄严和肃穆,让实验性的空间探索和虔诚的情感流露得到了统一。
与“灵异画师”皮耶罗一样,“幻觉画师”曼特尼亚其实也曾经混过大城市罗马。1488年的时候,他曾受教皇英诺森八世的委托前往梵蒂冈,为一座观景别墅绘制壁画。虽然那次合作最后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结束,但其实曼特尼亚对教皇的颐指气使感到十分不爽,甚至连整个罗马城都没给他留下什么好印象。两年之后他就回到了曼图亚,作回一个安静的“世外高人”。
有人任性,世界才会变得不同。
皮耶罗和曼特尼亚这两个不走寻常路的人,穿过了佛罗伦萨“黄金一代”的喧嚣,探索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不一样的风景。正是这场神奇的探索,让15世纪的复兴之路走向了光荣的终点。在告别时那一抹夕阳的余晖下,艺术盛世的最后一块拼图已经落位,几代人复兴的夙愿汇聚成一股神秘的力量,召唤着那位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
“真眼大师”韦罗基奥一手培养的那位“神秘少年”,从皮耶罗的论文中学到了平衡画面布局的技巧,又在曼特尼亚的作品中掌握了装饰性素材的表现方式。现在,他终于做好了一切准备。他的名字,即将破空而出,响彻穹宇。他的名字,即将成为绘画的代名词。
那个人,终于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