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4.03-王安忆《长恨歌》
一下就发困的夜晚,洗完澡听着董卿的《朗读者》,感动了,在夜晚清醒,把书里的东西记录记录,就像记录游记一样,可以记录生命里有触动的东西,让未来的自己发现生命里的观感。
王安忆的名字一直安静的名字,笔触细腻优美有似一切有余缓缓道来,能让环境一下安静下来。安静的回忆,忆起《长恨歌》里的新旧上海里弄,有上海风情,获得茅盾文学奖。
清明节,看到豆瓣谈到海子,突然觉得有点可悲,一个心生莲花(虽然我没有读过他的很多作品,做很多研究,但朝着大海,看春暖花开的人一定特别美好),内心充满美好的人,竟然无法营生,没有生存在世界上,觉得可惜,可悲。美好要通过美好的途径存留下来。化作一颗星.
长恨歌这本书对我来说,我不赞同女主王琦瑶的从头到尾的做法,但她操持生活,能简能繁打理好生活的样子,对服装讲究的样子 我喜欢。这本书的借鉴意义在于对新旧上海变迁的社会容貌记录,夜上海风貌鼎盛而衰,回归简朴,箱子里的华服好像再也没有出头之日,过段时间后,生活条件改进,潮流又回来了。这里,也可以找到对时尚的定义。时尚是一个循环,有考究。我在想,也许对时尚的最终定义,是时尚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态度,最后成为部分自己,自成一派,是新兴潮流所不能比及的,是游刃有余,是有底蕴的。所以,如果能把握到对时尚的精髓,其实,潮流在变,也是万变不离其中,不变的始终是一种态度了,而且早就超越简单潮流追求的时尚初学者好远好远了。或许,生活里的每行每业都有这种规律,摸到精髓,需要更新的只是形式,需要坚持的只是这些精髓,多年下来的独到心得,例如最质朴的品质,最纯粹的初衷. 得给讲时尚的男女们赞颂他们的认真~ 嗯我喜欢Emma Stone的简易风。 恩,老上海对时尚的考究,可以称为,就是一种“发自内里的优雅”,就像一篇英语文章里写的,关于一个酒吧里喝酒的人的 Grace。
内心要光亮,可也已然能屈能伸,能过好富裕的生活,也能清贫,以上两段的结局都可悲。
-------------------------------------------------------------------------------------------------------------
越题了,来摘抄:
“薇薇 是那种典型的淮海路上的女孩,商店橱窗是她们的日常景观,睁眼就看见的。这些橱窗里有着切肤可感的人生,倒不是“假大空”的。它是比柴米油盐再进一步的生活图画,在物质需求上添一点精神需求,可说是生活的美学。”
“薇薇她们的时代,照王琦瑶看来,旧和乱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变粗鲁了。马路上一下子涌现出来那么多说脏话的人,还有随地吐痰的人。星期天的闹市街道,形势竟是有些可怕的,人群如潮如涌,噪声喧天,一不小心就会葬身海底似的。穿马路也叫人害怕,自行车如穿梭一般,汽车也如穿梭一般,真是举步维艰。这城市变得有些疾风暴雨 似的,原先的优雅一扫而空。乘车、买东西,洗澡,理发,都是人挤成一堆,争先恐后的。”
“在杭州玩的三天里,王琦瑶尽力做到“识相”两个字。每天清早,她先起来,走出宾馆转一圈。。。白天的活动,三次里有一次她缺席,晚上的时间通常给他们俩自由。”
(想起两个片段,老妈和老爸,老妈一次带我去广州考试,也是晚上“识相”地在房间看电视,没有跟我和同学去逛珠江边;老爸有一次骑着自行车回来撞上我和同学喊我,结果回到家“识相”地说其实当时不该喊你让你同学看到爸爸的样。他低下头说,像个犯错的孩子,我笑了,笑着回应他。高二的我亲情对我来说是更重要的东西.这种感觉,是不是像小学课本里,妈妈笑盈盈地照顾儿子情绪,把一盘寒掺的水果换成一盘好看的荔枝,细节里有体贴与关照)。
“待小林和薇薇敬酒敬到这一桌时,她倒是真想笑的,不料眼泪却掉下来,倒弄的场面有些尴尬。后来,眼泪收住了,心里却抑郁的要命,也说不出个来由,就是觉得没意思。。。。她几乎支持不到底了,心里痛的很,又不知症结在哪里,便无从解开。这一场盛宴似乎是最后的晚餐,一切都到了头的样子。这种绝望是突如其来,且来势汹涌,专找这样的大场面作舞台似的。场面越辉煌,哀绝的心情越强烈。”
(本来想是女儿出嫁的落泪,于是摘抄这段文字,想到二姐出嫁妈妈的几滴落泪,完全忍不住,尽管事后她们会怨起各自的小矛盾,忘记流泪这一段,这段文字让我想起这一段。 摘抄完后,发现,也许王琦瑶的心境不单是如此,绝望得似乎是因为女儿的出嫁,独守,自己瞬间找不到生活意义的失落。女儿出嫁岂是一条脐带,说剪断就可以剪断的。联系与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要永久发生下去的^^)
“他几乎能嗅得到那样的空气,搀着巴黎的香水味和白兰花的气息。前者是高贵,后者是小户人家的平实,带点俗气,也是罗曼蒂克之一种,都是精心种植再收获的。前者虽是有这些超凡脱俗的想头,行起来还是脚踏实地。这是人间烟火的罗曼蒂克,所以挺经久耐磨,壳剥落了,还剩个心子”
(罗曼蒂克)
长脚的为人作风做派?充胖子混在上海的社交圈里,其实很辛苦,见P310-311.
摘抄完毕,当下思考,欢迎指正。
王安忆的名字一直安静的名字,笔触细腻优美有似一切有余缓缓道来,能让环境一下安静下来。安静的回忆,忆起《长恨歌》里的新旧上海里弄,有上海风情,获得茅盾文学奖。
清明节,看到豆瓣谈到海子,突然觉得有点可悲,一个心生莲花(虽然我没有读过他的很多作品,做很多研究,但朝着大海,看春暖花开的人一定特别美好),内心充满美好的人,竟然无法营生,没有生存在世界上,觉得可惜,可悲。美好要通过美好的途径存留下来。化作一颗星.
长恨歌这本书对我来说,我不赞同女主王琦瑶的从头到尾的做法,但她操持生活,能简能繁打理好生活的样子,对服装讲究的样子 我喜欢。这本书的借鉴意义在于对新旧上海变迁的社会容貌记录,夜上海风貌鼎盛而衰,回归简朴,箱子里的华服好像再也没有出头之日,过段时间后,生活条件改进,潮流又回来了。这里,也可以找到对时尚的定义。时尚是一个循环,有考究。我在想,也许对时尚的最终定义,是时尚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态度,最后成为部分自己,自成一派,是新兴潮流所不能比及的,是游刃有余,是有底蕴的。所以,如果能把握到对时尚的精髓,其实,潮流在变,也是万变不离其中,不变的始终是一种态度了,而且早就超越简单潮流追求的时尚初学者好远好远了。或许,生活里的每行每业都有这种规律,摸到精髓,需要更新的只是形式,需要坚持的只是这些精髓,多年下来的独到心得,例如最质朴的品质,最纯粹的初衷. 得给讲时尚的男女们赞颂他们的认真~ 嗯我喜欢Emma Stone的简易风。 恩,老上海对时尚的考究,可以称为,就是一种“发自内里的优雅”,就像一篇英语文章里写的,关于一个酒吧里喝酒的人的 Grace。
内心要光亮,可也已然能屈能伸,能过好富裕的生活,也能清贫,以上两段的结局都可悲。
-------------------------------------------------------------------------------------------------------------
越题了,来摘抄:
“薇薇 是那种典型的淮海路上的女孩,商店橱窗是她们的日常景观,睁眼就看见的。这些橱窗里有着切肤可感的人生,倒不是“假大空”的。它是比柴米油盐再进一步的生活图画,在物质需求上添一点精神需求,可说是生活的美学。”
“薇薇她们的时代,照王琦瑶看来,旧和乱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变粗鲁了。马路上一下子涌现出来那么多说脏话的人,还有随地吐痰的人。星期天的闹市街道,形势竟是有些可怕的,人群如潮如涌,噪声喧天,一不小心就会葬身海底似的。穿马路也叫人害怕,自行车如穿梭一般,汽车也如穿梭一般,真是举步维艰。这城市变得有些疾风暴雨 似的,原先的优雅一扫而空。乘车、买东西,洗澡,理发,都是人挤成一堆,争先恐后的。”
“在杭州玩的三天里,王琦瑶尽力做到“识相”两个字。每天清早,她先起来,走出宾馆转一圈。。。白天的活动,三次里有一次她缺席,晚上的时间通常给他们俩自由。”
(想起两个片段,老妈和老爸,老妈一次带我去广州考试,也是晚上“识相”地在房间看电视,没有跟我和同学去逛珠江边;老爸有一次骑着自行车回来撞上我和同学喊我,结果回到家“识相”地说其实当时不该喊你让你同学看到爸爸的样。他低下头说,像个犯错的孩子,我笑了,笑着回应他。高二的我亲情对我来说是更重要的东西.这种感觉,是不是像小学课本里,妈妈笑盈盈地照顾儿子情绪,把一盘寒掺的水果换成一盘好看的荔枝,细节里有体贴与关照)。
“待小林和薇薇敬酒敬到这一桌时,她倒是真想笑的,不料眼泪却掉下来,倒弄的场面有些尴尬。后来,眼泪收住了,心里却抑郁的要命,也说不出个来由,就是觉得没意思。。。。她几乎支持不到底了,心里痛的很,又不知症结在哪里,便无从解开。这一场盛宴似乎是最后的晚餐,一切都到了头的样子。这种绝望是突如其来,且来势汹涌,专找这样的大场面作舞台似的。场面越辉煌,哀绝的心情越强烈。”
(本来想是女儿出嫁的落泪,于是摘抄这段文字,想到二姐出嫁妈妈的几滴落泪,完全忍不住,尽管事后她们会怨起各自的小矛盾,忘记流泪这一段,这段文字让我想起这一段。 摘抄完后,发现,也许王琦瑶的心境不单是如此,绝望得似乎是因为女儿的出嫁,独守,自己瞬间找不到生活意义的失落。女儿出嫁岂是一条脐带,说剪断就可以剪断的。联系与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要永久发生下去的^^)
“他几乎能嗅得到那样的空气,搀着巴黎的香水味和白兰花的气息。前者是高贵,后者是小户人家的平实,带点俗气,也是罗曼蒂克之一种,都是精心种植再收获的。前者虽是有这些超凡脱俗的想头,行起来还是脚踏实地。这是人间烟火的罗曼蒂克,所以挺经久耐磨,壳剥落了,还剩个心子”
(罗曼蒂克)
长脚的为人作风做派?充胖子混在上海的社交圈里,其实很辛苦,见P310-311.
摘抄完毕,当下思考,欢迎指正。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