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不许人间见白头
火!到处是火!
东风过处,一片片烈焰腾起,飘摇,弥漫,美丽而妖异,如同血色的花朵四处绽放,绽放在一望无际的江面之上,点燃了烟波浩淼的江水,照亮了深沉苍茫的夜空,映红了壁立千仞的崖岸。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江水。在这里,暮色与火光,烈焰与惊涛,红与黑,明与暗,共同谱成一支气势磅礴的乐曲,久久回荡在建安十三年的这个冬夜,永远凝固在千百年来无数人的想象中。
演奏这支曲子的年轻琴师,英俊脸庞挂着一丝浅浅的笑意,深邃沉静的眸子映着江面上的熊熊火光,就这样静静端坐在岸边的崖壁上,仿佛一只美丽而矜持的凤 凰。当那细长灵巧的手指轻轻拂过琴弦时,江心震天的喊声、杀声,江岸澎湃的风声、水声,立刻在这一瞬间凝固,所有声音都模糊了,喑哑了,消弭了,天地间只 余琴声袅袅,惊为天籁。
远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三个词,每一个都带给人无尽遐想。
翻遍整部《三国演义》,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毫无疑问就是这场大战,尽管我们认识它,更多是通过小说,通过罗贯中的文字。几千年来,虽然论规模之大、影响 之深,也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在史册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如果单论精彩程度,它却有足够的理由独占鳌头。正如苏轼的那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赤壁 之战,不仅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战役,更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们最大的舞台。它荟萃了几乎所有的当世英雄,从曹操、孙权、刘备三方诸侯,到诸葛、鲁 肃、黄盖、甘宁等众多文臣武将,甚至蔡瑁、蒋干、刘琦等一干龙套,人人粉墨登场,在以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为背景的舞台上,演绎出一幕幕曲折离奇的活剧,或 慷慨激昂、惊心动魄,或波诡云谲、扑朔迷离,如同夜空中的群星般争相闪耀,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颗,毫无疑问便是周瑜。
整部小说 中,他不过是个匆匆过客,直到第四十四回赤壁之战前夕才真正作为主要人物登场,赤壁之战后不久便黯然谢幕,甚至连三足鼎立都没能看到,真正属于他的篇幅不 过寥寥十余回、五六万字,他在小说中的存在,仿佛仅仅是为了这场赤壁之战;甚至可以说,他的生命也随那一把大火,永远凝固在了建安十三年的那个冬夜。然而 饶是如此,在这短短十余回中,在这名垂青史的千古一战中,他仍然在这转瞬即逝的一夜,绽放出无比璀璨的华彩,如同闪电刺破长空,宛若流星划过天际。
“流星的光芒虽短促,但天上还有什么星能比它更灿烂,辉煌?
“当流星出现的时候,就算是永恒不变的星座,也夺不去它的光芒。
“蝴蝶的生命是脆弱的,甚至比鲜艳的花还脆弱。
“可是它永远是活在春天里。
“它美丽,它自由,它飞翔。
“它的生命虽短促却芬芳。”
——《流星•蝴蝶•剑》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想起周瑜,脑海中总会不由自主地冒出这句诗。想象中,这个生长于江南的年轻男子,应该是春水般温婉,烟雨般迷离,杏花般 明秀,东风般俊朗,就这样带着淡淡的笑容,长身玉立,缓缓走进我们的视野,恰似一块晶莹无瑕的白璧,一如自己的名字。正史上的他,完美得令人惊叹。每每读 到《三国志•周瑜传》,总会不由得发自心底地击节赞叹,我无法想象一个人竟能拥有如此绚丽灿烂的一生;正如我无法想象,一向治学严谨、惜墨如金的陈寿,竟 会在自己的史书中以如此旖旎的笔墨去记录他的故事:
仪容秀丽,长壮有姿貌,吴中呼为“周郎”;
文武筹略,弱冠之年便随孙策定建霸业,威震江东;
性度恢郭,被赞为“与公瑾交,如饮澧醪,使人不觉自醉”;
精于音律,一曲《长河吟》与《广陵散》齐名,堪为世间绝响,又有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
潘安的玉树临风,岳飞的文韬武略,李白的才高八斗,偏偏还要再加上周公的虚怀若谷——你能想象,当这些令人咂舌的要素统统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时,会是什么样子?
上天对他何其恩宠,有了这些似乎还嫌不够,还要再给他一位和同样光彩照人的兄弟和连襟,孙策与他的义结金兰绝不逊色于刘关张的刎颈之交;还要再给他一位 倾国倾城的美人作夫人,小乔与他的珠联璧合令多少世人艳羡;还要再给他一位对他倍加赏识的主公,几位忠心耿耿的副手与部下;如果再加上《三国演义》的虚 构,上天甚至还先后给了他两个同样举世无双的对手,前者是威震天下的曹公,后者是千古人龙孔明。
同是英俊潇洒,比起何晏、袁尚那 些金玉其外、空有一副好皮囊的草包公子,他当然秀外慧中;同是才华横溢,比起陈琳、杨修等只能舞文弄墨的一干文人,他却有定国安邦、决胜千里的大才;同是 足智多谋,比起程昱、贾诩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谋士,他又独有一股英武之气;同是身经百战,比起马超、赵云那些赳赳武夫,他自然又多了一派儒雅风流;同是文 武全才,比起关羽的倨傲自负,他的礼贤下士又显然更胜一筹。
全方位衡量起来,那个时代唯一能与周郎相提并论的,或许只有他的两个 对手,武侯诸葛,曹公孟德,但这三人又各不相同。诸葛亮是由于人格的崇高,被后人塑造成了一座熠熠生辉的神像,却因太过高大完美而显得虚妄遥远,最终只有 永远孤零零地端坐在神坛之上;曹操的形象更加复杂饱满,集中了人性中最极端的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在那颗不安的心中不可思议地杂糅在一起,正如一朵艳丽外表 下饱含剧毒的恶之花,更令人望而生畏。这两人可敬却并不可亲,就像两座直插入云、笼罩在重重雾霭中的孤峰,对他们,我们只有仰视,叹为观止,然后自叹弗 如,再然后自惭形秽,最后敬而远之,却从不会奢望能走到近前仔细地观察他们的全貌。然而在这两座高峰身边,却还有一条湍急细长的溪水,它清澈冷冽,却并非 深不可测,就这样汩汩流淌着,带着轰鸣的水声,挟着飞溅的浪花,蜿蜒向远方。这就是周瑜,独一无二的周瑜。
年龄可以作他父亲的孟 德,直到垂垂老矣才真正为儿子打下属于自己的半壁江山,而周瑜达到自己人生的巅峰时,不过才三十三岁;当韶华不再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却一次次无功而返,留下 “今当远离,临表泣涕,不知所云”的悲怆苍凉时,周瑜让我们记起的却仍是那“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的豪迈奔放。
是的,除去这些引人之处外,周瑜更是年轻的,永远年轻。而这年轻,很大程度上又是拜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赐。
仔细推敲起来,历史上周瑜的年龄应该比诸葛亮还要大上好几岁,赤壁之战时已过而立;结婚也已有十年,远远谈不上“小乔初嫁了”;雅量高致、性度恢郭的 他,更毫无理由去嫉妒那个当时几乎还没有任何名气的年轻人。然而有趣的是,到了小说中,为了衬托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周瑜的面目被涂抹成了一副小肚鸡肠的模 样,这也成为后来不少三国迷广为诟病的重要依据之一。不过罗贯中总算手下留情,将两人的长幼顺序颠倒了过来,仍然让他以少帅的形象出现在赤壁的舞台上,诸 葛亮反倒是一幅老成持重的样子。老罗的本意或许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但在我看来,这无心插柳的处理倒反而歪打正着。演义中的周瑜,固然没有史书里那 么完美,但正是这白璧微瑕,倒使他不同于神坛上的诸葛亮,反而洋溢着一番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还是缘于他的年轻。不同于诸葛亮谦谦君子的名士风范,周郎 为我们带来的,是一股洋溢着蓬勃朝气的锐意进取。
不错,他有缺点。他年轻气盛,他年少轻狂,他意气用事,他狂放不羁。他会嫉妒诸 葛亮比自己有才华而处心积虑要除掉他;他会为自己的妻子冲冠一怒;他会出于一时义愤而撕毁曹操的书信、斩杀他的使者;他会被对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嘲讽 气得暴跳如雷……以一个统帅的标准来看待周瑜,他无疑是不合格的,他的性格有着太多的弱点;但如果把他当作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小说中的周郎, 远比拥有着良好心理素质、城府极深的司马懿之流可爱得多。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和那些正统而乏味的人物相比,年轻的周瑜倒更近于梁羽生小说中那些快意 恩仇的少侠,就像《萍踪侠影录》中的张丹枫那样,着一袭白衫,骑一匹素马,提一柄快剑,携一壶烈酒,背一张名琴,伴一位红颜知己,两人携手浪迹天涯。
忘不了曹操大军屯集江北,满朝文武人心惶惶之际,他那拨云见日般“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的滔滔雄辩;
忘不了人人为兵微将寡而顾虑重重时,他夜访孙权,留下的掷地有声的那句“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
忘不了群英会上,把酒舞剑,意气风发的那曲“吾将醉兮发狂吟”;
忘不了蒋干盗书时,伴随着嘴角一丝狡黠笑容的那声“数日之内,教你看操贼之首”;
忘不了负伤后奋然从病床跃起的那段慷慨陈词:“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死于战场,以马革裹尸还,幸也!岂可为我一人,而废国家大事乎?”
……
读到这些,我们,一个个普通读者,谁还会在乎他那些缺点?所谓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是个老人的世界,在这部从头到尾充斥着各色阴谋诡计的小说中,我 们读到的除了老谋深算就是老奸巨滑。而当斯时也,忽然有这样一个青年翩然现身,如穿破重重阴霾的一缕阳光那样照亮这个暮气沉沉的世界,在那个刀光剑影的时 代写下柳暗花明的一笔,为我们留下金戈铁马之外的别样风流。这样一个人,怎么会不让人喜欢?
他与那位被称为“猘儿,难与争锋”的 小霸王,几乎携手书写了一个神话,一个属于年轻人的神话。这是一对何其相似的兄弟、连襟和君臣,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同样光彩照人,同样“美姿颜,好笑 语”,同样娶了一位绝色美女,甚至同样英年早逝。当两人双剑合璧,并辔驰骋在江南的土地上时,还有谁能直撄他们的锋芒?
从兴平二年到建安五年,短短六年间,便以三千兵马横扫江东:
“攻横江、当利,皆拔之;”
“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
“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
“从攻皖,拔之;”
“复近寻阳,破刘勋;”
“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
……
史书中这些简洁短语的背面,不知埋藏了多少惊心动魄的血战。我仿佛看到两位锦衣少年,并肩立于江畔,指点江山,挥斥方遒。风中,一个红袍猎猎掣动,一个 白衫衣袂飘飘。孙策的古锭刀映着太阳的光芒,周瑜的琴声合着江水的呼啸。两人爽朗的笑声,久久回荡在苍穹下,他们雄姿英发,他们激情飞扬,他们风华正茂, 他们青春年少,天下应该是属于他们的。
而在两人身后,一对如花似玉的姐妹脉脉注视着他们,如水的目光中含着无尽柔情。
这一对兄弟、两双伉俪,无疑是江东最令人浮想联翩的一道风景。得友若此,得妻若此,夫复何求。这是桃园三结义之外关于友情的又一个传说,而比起刘关张的 “妻子如衣服”,它无疑又多了爱情当作底色,在那个史诗般厚重的时代,这一缕殊为难得的柔情,使这个传说变得轻灵,飘逸,美好得如同一个童话。
这对交相辉映的双星,只在东汉末年的苍穹中共同闪耀了八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前夕,孙策在策划北上争雄时死于刺客的暗算下,饮恨病榻,年仅二十六 岁;十年后,周瑜也于刚刚取得赤壁的辉煌胜利后不久,匆匆步了他的后尘,仍然是盛年夭折。童话在这里画上了句号,这对一生近乎完美的少年,在各自人生最辉 煌之际猝然而逝,仿佛一曲华丽的交响乐,奏响最强音时戛然而止,高潮之际骤然落幕,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惋惜与遐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 多。”周瑜做梦也不会想到,对手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所作的《短歌行》,竟会一语成谶,在自己身上灵验。或许,只能用天妒英才来形容他们的死。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死,几乎尽人皆知,但与正史却是南辕北辙。翻开《三国志》,诸葛的三气之谓纯系子虚乌有,孙权的三哭倒是记得明明白白:先是听到周 瑜的死讯,放声大哭;见到他的绝笔,再恸哭不已;接了灵柩,又哭祭于前。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临终遗言始终为我所拒绝。我可以接受一个张狂的甚至嫉妒的周 瑜,却无法容忍小说将他的死篡改得如此面目全非,这既是侮辱了他,也同样贬低了诸葛:一个会在绝笔中叹息“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 恨何极”的人,一个被程普赞为“与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的人,一个被刘备誉为“文武筹略,万人之英”的人,一个被蒋干称为“雅量高致,非言辞所 间”的人,怎么可能在弥留之际斤斤计较于自己的对手,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愤?这样睚眦必报的人,又怎么可能让诸葛亮在吊孝时,由衷地悲叹“从此天 下,再无知音”?
我更愿相信,周郎的死,应当无比从容安详。生既如夏花之灿烂,死也当如秋叶之静美,这才该是他真正的结局。英年 早逝,于他,于小乔,于孙权,于他的亲人朋友,固然是大不幸;而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却是万幸:因为这,他与孙策的友谊得以保持了纯洁,不再掺杂任何功利 的杂质,不必以臣子的身份事兄长;他与孙权的君臣关系得以保持了圆满,避开了那位主公晚年的喜怒无常、鸟尽弓藏;他与小乔的爱情,更是成为千古绝唱,令人 艳羡,令人惋惜,却再也无法奢望重现;最后,他自己的青春和美丽,永远定格在了盛年,于是他再也不会老去,再也不会失败,再也不会平庸。
美的极致或许真是毁灭,周瑜或许也真是个完美主义者,或许他明白,受伤、疾病甚至死亡,都不会摧毁自己的青春,惟有衰老能做到。于是他用死亡拒绝了它; 于是他浓缩了自己的生命,让它瞬间爆发出万丈光芒,然后倏忽归于沉寂。结果,他以生命的残缺为代价,换来了自己人生的圆满。当我们神往也感伤时,他自己却 带着淡淡的微笑,轻轻闭上了双眼。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如花美眷难敌似水流年,英雄的衰老,也同美人迟暮一样,都是命运的残酷玩笑,而这,却被周瑜巧妙地避开。或许,这也是上天对他另一种意义上的恩宠?
东风过处,一片片烈焰腾起,飘摇,弥漫,美丽而妖异,如同血色的花朵四处绽放,绽放在一望无际的江面之上,点燃了烟波浩淼的江水,照亮了深沉苍茫的夜空,映红了壁立千仞的崖岸。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江水。在这里,暮色与火光,烈焰与惊涛,红与黑,明与暗,共同谱成一支气势磅礴的乐曲,久久回荡在建安十三年的这个冬夜,永远凝固在千百年来无数人的想象中。
演奏这支曲子的年轻琴师,英俊脸庞挂着一丝浅浅的笑意,深邃沉静的眸子映着江面上的熊熊火光,就这样静静端坐在岸边的崖壁上,仿佛一只美丽而矜持的凤 凰。当那细长灵巧的手指轻轻拂过琴弦时,江心震天的喊声、杀声,江岸澎湃的风声、水声,立刻在这一瞬间凝固,所有声音都模糊了,喑哑了,消弭了,天地间只 余琴声袅袅,惊为天籁。
远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三个词,每一个都带给人无尽遐想。
翻遍整部《三国演义》,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毫无疑问就是这场大战,尽管我们认识它,更多是通过小说,通过罗贯中的文字。几千年来,虽然论规模之大、影响 之深,也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在史册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如果单论精彩程度,它却有足够的理由独占鳌头。正如苏轼的那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赤壁 之战,不仅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战役,更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们最大的舞台。它荟萃了几乎所有的当世英雄,从曹操、孙权、刘备三方诸侯,到诸葛、鲁 肃、黄盖、甘宁等众多文臣武将,甚至蔡瑁、蒋干、刘琦等一干龙套,人人粉墨登场,在以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为背景的舞台上,演绎出一幕幕曲折离奇的活剧,或 慷慨激昂、惊心动魄,或波诡云谲、扑朔迷离,如同夜空中的群星般争相闪耀,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颗,毫无疑问便是周瑜。
整部小说 中,他不过是个匆匆过客,直到第四十四回赤壁之战前夕才真正作为主要人物登场,赤壁之战后不久便黯然谢幕,甚至连三足鼎立都没能看到,真正属于他的篇幅不 过寥寥十余回、五六万字,他在小说中的存在,仿佛仅仅是为了这场赤壁之战;甚至可以说,他的生命也随那一把大火,永远凝固在了建安十三年的那个冬夜。然而 饶是如此,在这短短十余回中,在这名垂青史的千古一战中,他仍然在这转瞬即逝的一夜,绽放出无比璀璨的华彩,如同闪电刺破长空,宛若流星划过天际。
“流星的光芒虽短促,但天上还有什么星能比它更灿烂,辉煌?
“当流星出现的时候,就算是永恒不变的星座,也夺不去它的光芒。
“蝴蝶的生命是脆弱的,甚至比鲜艳的花还脆弱。
“可是它永远是活在春天里。
“它美丽,它自由,它飞翔。
“它的生命虽短促却芬芳。”
——《流星•蝴蝶•剑》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想起周瑜,脑海中总会不由自主地冒出这句诗。想象中,这个生长于江南的年轻男子,应该是春水般温婉,烟雨般迷离,杏花般 明秀,东风般俊朗,就这样带着淡淡的笑容,长身玉立,缓缓走进我们的视野,恰似一块晶莹无瑕的白璧,一如自己的名字。正史上的他,完美得令人惊叹。每每读 到《三国志•周瑜传》,总会不由得发自心底地击节赞叹,我无法想象一个人竟能拥有如此绚丽灿烂的一生;正如我无法想象,一向治学严谨、惜墨如金的陈寿,竟 会在自己的史书中以如此旖旎的笔墨去记录他的故事:
仪容秀丽,长壮有姿貌,吴中呼为“周郎”;
文武筹略,弱冠之年便随孙策定建霸业,威震江东;
性度恢郭,被赞为“与公瑾交,如饮澧醪,使人不觉自醉”;
精于音律,一曲《长河吟》与《广陵散》齐名,堪为世间绝响,又有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
潘安的玉树临风,岳飞的文韬武略,李白的才高八斗,偏偏还要再加上周公的虚怀若谷——你能想象,当这些令人咂舌的要素统统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时,会是什么样子?
上天对他何其恩宠,有了这些似乎还嫌不够,还要再给他一位和同样光彩照人的兄弟和连襟,孙策与他的义结金兰绝不逊色于刘关张的刎颈之交;还要再给他一位 倾国倾城的美人作夫人,小乔与他的珠联璧合令多少世人艳羡;还要再给他一位对他倍加赏识的主公,几位忠心耿耿的副手与部下;如果再加上《三国演义》的虚 构,上天甚至还先后给了他两个同样举世无双的对手,前者是威震天下的曹公,后者是千古人龙孔明。
同是英俊潇洒,比起何晏、袁尚那 些金玉其外、空有一副好皮囊的草包公子,他当然秀外慧中;同是才华横溢,比起陈琳、杨修等只能舞文弄墨的一干文人,他却有定国安邦、决胜千里的大才;同是 足智多谋,比起程昱、贾诩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谋士,他又独有一股英武之气;同是身经百战,比起马超、赵云那些赳赳武夫,他自然又多了一派儒雅风流;同是文 武全才,比起关羽的倨傲自负,他的礼贤下士又显然更胜一筹。
全方位衡量起来,那个时代唯一能与周郎相提并论的,或许只有他的两个 对手,武侯诸葛,曹公孟德,但这三人又各不相同。诸葛亮是由于人格的崇高,被后人塑造成了一座熠熠生辉的神像,却因太过高大完美而显得虚妄遥远,最终只有 永远孤零零地端坐在神坛之上;曹操的形象更加复杂饱满,集中了人性中最极端的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在那颗不安的心中不可思议地杂糅在一起,正如一朵艳丽外表 下饱含剧毒的恶之花,更令人望而生畏。这两人可敬却并不可亲,就像两座直插入云、笼罩在重重雾霭中的孤峰,对他们,我们只有仰视,叹为观止,然后自叹弗 如,再然后自惭形秽,最后敬而远之,却从不会奢望能走到近前仔细地观察他们的全貌。然而在这两座高峰身边,却还有一条湍急细长的溪水,它清澈冷冽,却并非 深不可测,就这样汩汩流淌着,带着轰鸣的水声,挟着飞溅的浪花,蜿蜒向远方。这就是周瑜,独一无二的周瑜。
年龄可以作他父亲的孟 德,直到垂垂老矣才真正为儿子打下属于自己的半壁江山,而周瑜达到自己人生的巅峰时,不过才三十三岁;当韶华不再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却一次次无功而返,留下 “今当远离,临表泣涕,不知所云”的悲怆苍凉时,周瑜让我们记起的却仍是那“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的豪迈奔放。
是的,除去这些引人之处外,周瑜更是年轻的,永远年轻。而这年轻,很大程度上又是拜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赐。
仔细推敲起来,历史上周瑜的年龄应该比诸葛亮还要大上好几岁,赤壁之战时已过而立;结婚也已有十年,远远谈不上“小乔初嫁了”;雅量高致、性度恢郭的 他,更毫无理由去嫉妒那个当时几乎还没有任何名气的年轻人。然而有趣的是,到了小说中,为了衬托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周瑜的面目被涂抹成了一副小肚鸡肠的模 样,这也成为后来不少三国迷广为诟病的重要依据之一。不过罗贯中总算手下留情,将两人的长幼顺序颠倒了过来,仍然让他以少帅的形象出现在赤壁的舞台上,诸 葛亮反倒是一幅老成持重的样子。老罗的本意或许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但在我看来,这无心插柳的处理倒反而歪打正着。演义中的周瑜,固然没有史书里那 么完美,但正是这白璧微瑕,倒使他不同于神坛上的诸葛亮,反而洋溢着一番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还是缘于他的年轻。不同于诸葛亮谦谦君子的名士风范,周郎 为我们带来的,是一股洋溢着蓬勃朝气的锐意进取。
不错,他有缺点。他年轻气盛,他年少轻狂,他意气用事,他狂放不羁。他会嫉妒诸 葛亮比自己有才华而处心积虑要除掉他;他会为自己的妻子冲冠一怒;他会出于一时义愤而撕毁曹操的书信、斩杀他的使者;他会被对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嘲讽 气得暴跳如雷……以一个统帅的标准来看待周瑜,他无疑是不合格的,他的性格有着太多的弱点;但如果把他当作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小说中的周郎, 远比拥有着良好心理素质、城府极深的司马懿之流可爱得多。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和那些正统而乏味的人物相比,年轻的周瑜倒更近于梁羽生小说中那些快意 恩仇的少侠,就像《萍踪侠影录》中的张丹枫那样,着一袭白衫,骑一匹素马,提一柄快剑,携一壶烈酒,背一张名琴,伴一位红颜知己,两人携手浪迹天涯。
忘不了曹操大军屯集江北,满朝文武人心惶惶之际,他那拨云见日般“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的滔滔雄辩;
忘不了人人为兵微将寡而顾虑重重时,他夜访孙权,留下的掷地有声的那句“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
忘不了群英会上,把酒舞剑,意气风发的那曲“吾将醉兮发狂吟”;
忘不了蒋干盗书时,伴随着嘴角一丝狡黠笑容的那声“数日之内,教你看操贼之首”;
忘不了负伤后奋然从病床跃起的那段慷慨陈词:“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死于战场,以马革裹尸还,幸也!岂可为我一人,而废国家大事乎?”
……
读到这些,我们,一个个普通读者,谁还会在乎他那些缺点?所谓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是个老人的世界,在这部从头到尾充斥着各色阴谋诡计的小说中,我 们读到的除了老谋深算就是老奸巨滑。而当斯时也,忽然有这样一个青年翩然现身,如穿破重重阴霾的一缕阳光那样照亮这个暮气沉沉的世界,在那个刀光剑影的时 代写下柳暗花明的一笔,为我们留下金戈铁马之外的别样风流。这样一个人,怎么会不让人喜欢?
他与那位被称为“猘儿,难与争锋”的 小霸王,几乎携手书写了一个神话,一个属于年轻人的神话。这是一对何其相似的兄弟、连襟和君臣,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同样光彩照人,同样“美姿颜,好笑 语”,同样娶了一位绝色美女,甚至同样英年早逝。当两人双剑合璧,并辔驰骋在江南的土地上时,还有谁能直撄他们的锋芒?
从兴平二年到建安五年,短短六年间,便以三千兵马横扫江东:
“攻横江、当利,皆拔之;”
“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
“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
“从攻皖,拔之;”
“复近寻阳,破刘勋;”
“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
……
史书中这些简洁短语的背面,不知埋藏了多少惊心动魄的血战。我仿佛看到两位锦衣少年,并肩立于江畔,指点江山,挥斥方遒。风中,一个红袍猎猎掣动,一个 白衫衣袂飘飘。孙策的古锭刀映着太阳的光芒,周瑜的琴声合着江水的呼啸。两人爽朗的笑声,久久回荡在苍穹下,他们雄姿英发,他们激情飞扬,他们风华正茂, 他们青春年少,天下应该是属于他们的。
而在两人身后,一对如花似玉的姐妹脉脉注视着他们,如水的目光中含着无尽柔情。
这一对兄弟、两双伉俪,无疑是江东最令人浮想联翩的一道风景。得友若此,得妻若此,夫复何求。这是桃园三结义之外关于友情的又一个传说,而比起刘关张的 “妻子如衣服”,它无疑又多了爱情当作底色,在那个史诗般厚重的时代,这一缕殊为难得的柔情,使这个传说变得轻灵,飘逸,美好得如同一个童话。
这对交相辉映的双星,只在东汉末年的苍穹中共同闪耀了八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前夕,孙策在策划北上争雄时死于刺客的暗算下,饮恨病榻,年仅二十六 岁;十年后,周瑜也于刚刚取得赤壁的辉煌胜利后不久,匆匆步了他的后尘,仍然是盛年夭折。童话在这里画上了句号,这对一生近乎完美的少年,在各自人生最辉 煌之际猝然而逝,仿佛一曲华丽的交响乐,奏响最强音时戛然而止,高潮之际骤然落幕,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惋惜与遐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 多。”周瑜做梦也不会想到,对手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所作的《短歌行》,竟会一语成谶,在自己身上灵验。或许,只能用天妒英才来形容他们的死。
《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死,几乎尽人皆知,但与正史却是南辕北辙。翻开《三国志》,诸葛的三气之谓纯系子虚乌有,孙权的三哭倒是记得明明白白:先是听到周 瑜的死讯,放声大哭;见到他的绝笔,再恸哭不已;接了灵柩,又哭祭于前。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临终遗言始终为我所拒绝。我可以接受一个张狂的甚至嫉妒的周 瑜,却无法容忍小说将他的死篡改得如此面目全非,这既是侮辱了他,也同样贬低了诸葛:一个会在绝笔中叹息“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 恨何极”的人,一个被程普赞为“与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的人,一个被刘备誉为“文武筹略,万人之英”的人,一个被蒋干称为“雅量高致,非言辞所 间”的人,怎么可能在弥留之际斤斤计较于自己的对手,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愤?这样睚眦必报的人,又怎么可能让诸葛亮在吊孝时,由衷地悲叹“从此天 下,再无知音”?
我更愿相信,周郎的死,应当无比从容安详。生既如夏花之灿烂,死也当如秋叶之静美,这才该是他真正的结局。英年 早逝,于他,于小乔,于孙权,于他的亲人朋友,固然是大不幸;而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却是万幸:因为这,他与孙策的友谊得以保持了纯洁,不再掺杂任何功利 的杂质,不必以臣子的身份事兄长;他与孙权的君臣关系得以保持了圆满,避开了那位主公晚年的喜怒无常、鸟尽弓藏;他与小乔的爱情,更是成为千古绝唱,令人 艳羡,令人惋惜,却再也无法奢望重现;最后,他自己的青春和美丽,永远定格在了盛年,于是他再也不会老去,再也不会失败,再也不会平庸。
美的极致或许真是毁灭,周瑜或许也真是个完美主义者,或许他明白,受伤、疾病甚至死亡,都不会摧毁自己的青春,惟有衰老能做到。于是他用死亡拒绝了它; 于是他浓缩了自己的生命,让它瞬间爆发出万丈光芒,然后倏忽归于沉寂。结果,他以生命的残缺为代价,换来了自己人生的圆满。当我们神往也感伤时,他自己却 带着淡淡的微笑,轻轻闭上了双眼。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如花美眷难敌似水流年,英雄的衰老,也同美人迟暮一样,都是命运的残酷玩笑,而这,却被周瑜巧妙地避开。或许,这也是上天对他另一种意义上的恩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