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式
曾晴炜/文
从2016年仲夏末开始,老曾的周四心理沙龙已经开办了近一年了。
不断有新朋友,进进出出;
依然有老伙伴,陪陪伴伴。
“老曾沙龙”的初衷,原是创造我心目中的新型社交方式的愿力使然。
心灵的交汇与碰撞,引人入胜,生而为人的意义及价值的探索;或从更深更广的生命纬度上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存在方式及表现方式。
我理解的心理沙龙,是一种分享式;
不断分享会让人愈来愈丰盛,这是老曾一直秉承的信念。对于心灵成长来说,聆听他人故事,并向他人诉说自己的故事,就是我理解的分享式。
分享,是一件有助于了解人的事情。
“我听到的,我看到的”和“他/她听到的,看到的”并不总是一样的,了解到每个人的差异性,并接受别人和自己的不同,是保持心门开放的必要条件;
分享,同时也是我们看见自我局限性或盲区的绝佳途径。
“你只想看到/听到你愿意看到/听到的事物”,并且“你只能够看到/听到你能够看到/听到的事物”,知道自己可能存在的局限,是保持成长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及自己所处的所有状态都是满意的,那么,他/她就不需要任何的调整或是改变。
当我们过于习惯和适应了用熟悉却单一的方式看待人和事的时候,实际上可能是为自己的心理视野画地为牢了。
我理解的心理沙龙,是一种参与式;
只有参与会形成关系,参与是形成关系的关键因素。参与到同事关系里,我们体验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参与到婚姻关系里,我们体验或亲密或纠缠或忽远忽亲的关系;参与到社交关系里,我们体验到或复杂或轻松或沉重的人际交往关系。
当我们带着觉察参与进沙龙的时候,你会发现,沙龙有时候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关系,有亲有疏,有来有往,有好有恶。如若足够敏锐,你会看见自己对于关系形成的能力和偏好。
我理解的心理沙龙,是一种思索式;
缺乏了深入的思考,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陷入机械化的生活表象,概念化却略显苍白无力;缺乏了认真的思考,我们难以捕捉到潜藏在内心深处真实的渴盼与情感线条,不知所以人情世故的来龙去脉,更多在莫名之间随波逐流;
很多的时候,我们只是习惯性的说着我们习惯的话语,而从不追究话语背后隐藏的深层涵义。老曾沙龙的“问——答”基调,目的是引人去思考,“我为何成为了我”,以及“我知道我吗”等等稍加思索后的领悟与理解。
我理解的心理沙龙,更是一种社交式;
这里的社交式更接近于娱乐方式的范畴。“无聊是人生最大的难题”,忙碌的社会造成了很多心灵的阵亡。心亡谓之忙。忙碌最大的好处便是不会让人面对无聊。而“无聊”正是我们进入内在自我世界一窥究竟的好时机。
老曾的心理沙龙里,问得最多的问题是 “你为什么会这么想/认为/理解?” “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对于这件事你觉得还有其他的解决的可能性吗?”
当我们具备了进入自己内在世界的能力(勇气+方式+素养),或许我们能与自己,继而与他人,形成一些不仅仅是为了对付“无聊”的,更深入的社交方式,消融莫名的焦躁和不安。
![]() |
配图 |
从2016年仲夏末开始,老曾的周四心理沙龙已经开办了近一年了。
不断有新朋友,进进出出;
依然有老伙伴,陪陪伴伴。
“老曾沙龙”的初衷,原是创造我心目中的新型社交方式的愿力使然。
心灵的交汇与碰撞,引人入胜,生而为人的意义及价值的探索;或从更深更广的生命纬度上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存在方式及表现方式。
我理解的心理沙龙,是一种分享式;
不断分享会让人愈来愈丰盛,这是老曾一直秉承的信念。对于心灵成长来说,聆听他人故事,并向他人诉说自己的故事,就是我理解的分享式。
分享,是一件有助于了解人的事情。
“我听到的,我看到的”和“他/她听到的,看到的”并不总是一样的,了解到每个人的差异性,并接受别人和自己的不同,是保持心门开放的必要条件;
分享,同时也是我们看见自我局限性或盲区的绝佳途径。
“你只想看到/听到你愿意看到/听到的事物”,并且“你只能够看到/听到你能够看到/听到的事物”,知道自己可能存在的局限,是保持成长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及自己所处的所有状态都是满意的,那么,他/她就不需要任何的调整或是改变。
当我们过于习惯和适应了用熟悉却单一的方式看待人和事的时候,实际上可能是为自己的心理视野画地为牢了。
我理解的心理沙龙,是一种参与式;
只有参与会形成关系,参与是形成关系的关键因素。参与到同事关系里,我们体验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参与到婚姻关系里,我们体验或亲密或纠缠或忽远忽亲的关系;参与到社交关系里,我们体验到或复杂或轻松或沉重的人际交往关系。
当我们带着觉察参与进沙龙的时候,你会发现,沙龙有时候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关系,有亲有疏,有来有往,有好有恶。如若足够敏锐,你会看见自己对于关系形成的能力和偏好。
我理解的心理沙龙,是一种思索式;
缺乏了深入的思考,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陷入机械化的生活表象,概念化却略显苍白无力;缺乏了认真的思考,我们难以捕捉到潜藏在内心深处真实的渴盼与情感线条,不知所以人情世故的来龙去脉,更多在莫名之间随波逐流;
很多的时候,我们只是习惯性的说着我们习惯的话语,而从不追究话语背后隐藏的深层涵义。老曾沙龙的“问——答”基调,目的是引人去思考,“我为何成为了我”,以及“我知道我吗”等等稍加思索后的领悟与理解。
我理解的心理沙龙,更是一种社交式;
这里的社交式更接近于娱乐方式的范畴。“无聊是人生最大的难题”,忙碌的社会造成了很多心灵的阵亡。心亡谓之忙。忙碌最大的好处便是不会让人面对无聊。而“无聊”正是我们进入内在自我世界一窥究竟的好时机。
老曾的心理沙龙里,问得最多的问题是 “你为什么会这么想/认为/理解?” “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对于这件事你觉得还有其他的解决的可能性吗?”
当我们具备了进入自己内在世界的能力(勇气+方式+素养),或许我们能与自己,继而与他人,形成一些不仅仅是为了对付“无聊”的,更深入的社交方式,消融莫名的焦躁和不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