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留档之“成就”与“品格”
“品格”一词的英文,来源于古希腊语,意为“安身立命的必需”。可见古希腊哲人们认为秉承着良好的品格做人,可以安身立命,甚至建功立业,闯出一片成就。不过,千年后的我对此持相反的意见。
从前,在洛城东、南各有一位水果摊贩。东边老板一颗西瓜卖8块,城南则高达15块。故而城东的老板坚守低价,每天累死累活卖光所有西瓜赚来了200块,而城南老板的西瓜虽然卖不完但是却依靠出价高也能轻松赚200块,剩余的旧瓜还可以掺在第二天的新瓜里,大大节省了成本。许多年后,城东的老板还是每天忙乱在顾客盈门当中,城南的老板已经攒够了开客栈的钱了。
故而我认为,一个人能达到多大的成就,并不取决于是多么遵循传统意义上的“良好品格”,而是与其做事情的“效率”牵扯更大。锤子科技的创始人罗永浩把“通过干干净净赚钱让人相信干干净净赚钱是可能的,通过改变世界让人相信改变世界是可能的。”作为企业文化,可是锤子科技却在他个人“东拉西扯式”的指挥下很快失去了核心竞争力,被淘汰出了市场。罗恪守了踏实、稳健的品质信条,但是他和他的公司却失败在了产品乏善可陈、缺乏亮点上。足见囿于传统“优良品格”的怪圈中很难斩获大的成就。
我们所熟知,“正直”、“敢为”、“敢想”、“讲道德”、“机智理性”等等都是良好的品格,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成功者必备之要义呢?
纵观每一位成功者:乔布斯、卡梅隆、马云或是王健林,他么身上都有一共同点——某一方面为人所诟病——乔布斯傲慢、卡梅隆死脑筋、马云旗下监管不力售假严重、王健林爱说大话。但是不妨反向去想,正是这些为广泛认知是性格缺陷的“坏品格”帮助着他们树立了各自的丰碑。
固有的品格优劣的认知,是群体社会的产物。在群体社会中每个人恪守着同样的“良好品格”——恭谦、踏实、平日放低自己,抬高他人、偶尔想个小聪明点子云云。沉浸在社会属性的汪洋中,淹没了个别化的能力。但是有些人,他们逆着社会属性的大浪,反其道而行之,改变了环境像是一位冲浪手立在了潮头,改变了环境,将自己作为个体的效率和品格最大化。他们是对“良好品格”定义的重写,伴随着独树一帜的魄力,他们斩获了惊人的成就。
乔布斯傲慢,才君临了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卡梅隆死脑筋,才推敲出了分列世界电影史票房前两名的电影;马云和王健林,一个暗中观察摸清并精准握住了民众心理,另一个有放眼大目标的决心和魄力,才能在中国首富的擂台上站稳脚跟。
所以,能引领你“成就最大化”的品格,是让你能’效率最大化“的魄力,是让你坚定地重新定义”品格“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