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一词源于法国剧场,原意为“舞台上的布位”,在剧场中泛指固定舞台上一切视觉元素的安排。它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动作的安排、布景与道具、构图方式、景框中事物被拍摄的方式。舞台上的演员、布景和走位都属于三维空间观念设计,不管舞台与观众是始终处于同一空间的。电影的场面调度极其复杂,它融合了舞台剧和平面艺术的传统。在拍摄过程中,导演是将人物物品根据三维空间观念设计安排的,但经过了摄影机,它们被转化成二维的影像。观众接收到的这些影像内的世界,和他们并不在同一空间内。电影场面调度的形式和绘画是一样的,是在景框中的平面影像。但它又具有戏剧的传统,各种视觉元素不断的流动,非常的复杂。

宽屏幕的影像在转为录像带,在比例上会遇到很大的问题,解决方法也有很大的缺陷。最粗鲁的方法是把两边多余的部分截掉,只留下中间的部分,不过这样往往会对画面本身造成很大的影响。第二个方法是当一个讲话的时候,摄像机就拍他,另一个人讲话则转过去。电视机剪辑和这个方法差不多,直接用画面切接。不过这两种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原本画面上的一些其他元素。也可以将画面全部缩放在电视上,上下遮黑,画面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电影是空间时间的艺术,它的视觉元素不断地被打破,重新排列。在20世纪50年代前,电影的画面比例为1.33:1,许多宽银幕电影在这种画面比例的电视中播放,都会惨遭割断。现代的画面比例有两种:1.85:1(标准银幕)和2.35:1(宽银幕)。电影的长宽比都是固定的,但画面中的元素具有灵活性,有的导演通过遮盖法来改变银幕的比例和大小,也有的导演则通过圈入圈出的方法,以圆形或椭圆形圈入圈出银幕上的某个部分,加强其表现力和象征义。从美学角度,景框具有一种“孤立凸显”的技法,导演可以通过这种技法引导观众的视线,加强寓意。

景框中的特定位置都有着其象征意义。将人物或物体放到景框中的某个位置,则表示了对他的意见或评价。银幕中央往往是最重要的地方,是注意的焦点。当我们拍照的时候,往往将人放到中央。景框的上部象征着权力、权威和精神信仰,如皇室名流,或是宫殿高山等场景,同时也可能带有一些危险、威胁性。这种象征义不是绝对的,因为当拍摄人物的时候,头部总是在上面。有的时候象征意义是需要画面中各个元素之间对比而产生的。

景框下部分代表着服从、脆弱和无力,此部分的人或物通常都是弱于上部。假设画面中不止一个人,那么下部分的人通常都是被上面的人支配着。左右边缘部分看起来并不重要,它靠近两边的黑暗,有时会被表现未知、死亡,摆在左右边缘的人一般都是被忽视的、不重要的人。有的时候导演会将某些重要的视觉元素放在景框之外,比如悬疑片的凶手总是用一个阴影代替。在景框中,场景后的背景和前景也可以具有着象征义,譬如我们无法看到被挡住门后发生的吵架人,会更加的好奇,而在一场凶杀案中只拍摄被害者的画面,却不拍摄凶手的画面,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