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悲情英雄VS人生赢家 | 万科那些事儿之情怀篇

题记 我自诩不是一个宿命论者,相信科学,相信真理,相信逻辑,但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宿命论也是一种继续走下去的力量和方式。如果真有一天要承受悲情英雄或人生赢家之一种命运,人们也大可不必纠结于此,因为此事也许无关乎你本质的好坏,无关乎你行事的对错,此时此刻只有那个叫命运的神秘家伙来评判是非、了断终局,或赐你一条光明道或断绝你的回头路,无论哪种结果,你都别无选择。如果是好的结果,当然可以扶额相庆,洗洗睡了;若是坏的结果,也大可以用一首好了歌来抚慰余生,又或者再向上天借个500百年,开天辟地,另叙传奇。 我一直觉得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要写万科,要写“万宝之争”及相关“门口野蛮人”事件,王石是必然绕不过去的一个存在。作为万科的董事长,一个以“职业经理人”自居的企业家,王石对于万科,其意义远超出这些头衔所能表达出来的涵义。王石不仅是万科的创始人和缔造者,更是万科精神财富的实质拥有者,不然就无法解释拥有不到1%股权的王石可以比任何一个私营企业家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来打造一个“7+2”企业家品牌形象,以及超越市场的自信笃定地认为将会在万科大平台上完成自己华丽丽的退休之旅。对于王石来说,这一切都曾如此的静好和安稳,直到横空跳出了一个姚振华。 当“万宝之争”初露端倪的时候,我就想:王石和万科怎么这么不小心啊,不是说在‘君万之争’的时候就已熟知美国“门口野蛮人”的故事了吗(KKR以250亿美元收购RJR纳贝斯克公司,获得控制权)?难道就没想过“野蛮人”会再次出现在自家门口? 而当万科和王石在应对“门口野蛮人”进退失据连连失言时又不禁产生怀疑:王石真的在哈佛剑桥那两个资本主义国家管辖的世界至高学府浸润过四五年的光阴吗?毕竟王石是一个可以算得上卓越的企业家,万科更是中国当仁不让的第一大房企,甚至连“学习万科好榜样”的呼声仿佛也还刚刚在昨日的上空飘过,按理说资本市场上任何一种变局王石和万科都应有无数次的演练;当然最后当“万宝之争”尘埃落定时也禁不住地慨叹:王石的祖坟肯定是冒青烟了,遇上了一个“大胃王”的姚振华,遇上了一个巾帼英雄般的董明珠,再遇上了一个可以一锤定音的中国公权力,在最黑暗的黎明之前迎来了一个形势大反转,一夜之间完成了一个“悲情英雄”到“人生赢家”的转变。 今天,“万宝之争”事件大局已定,整个过程中呈现的各种撕逼、失误、矛盾、案情起伏、内部人申诉、金融监管漏洞、政府公权力介入等等不一而足,然而这些都已在这个事件的终局之后显得无关紧要,唯有这个事件给行业上的人们所带来的警醒和趋势才是真正具有思考价值的。今天写万科系列的第一篇——情怀篇,自然会落笔在万科董事长王石身上,那就先用情怀的笔触欢迎王石进入读者的视线吧。 1 王石:一个“7+2”企业家 在《王石说:影响我人生的进与退》有这样的一段自述:“登顶珠峰下来之后,马上我又登了7大洲的最高峰,然后又徒步穿越了南极和北极,这在圈内叫“7+2”。我是世界上第121个完成登顶7大洲最高峰的人,完成“7+2”我则是第9个。当然了,完成之后我很得意,跟人介绍我的成绩,说我是世界第9。”

作为一个“7+2”企业家,无论怎么看,王石都是有资本傲娇的。从王石自传《道路与光荣》和《大道当然》中呈现的企业家形象也是非常亮丽的: 首先,王石是一个不断自我学习和提升的企业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通过万科的成长和《万科周刊》这样的一个文化载体曾让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暴利的狂欢中增添了一丝情怀和理想的色彩,给众多怀揣着人文理想的才华横溢的地产人从内心里得到了些许的慰藉,即使这朵慰藉的花与皇帝的新装功用相差无几;其次,万科企业从一个经营不足千万的小企业经过多元化到专业化的发展,最后成长为一个千亿级规模的国际化上市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经营体制的探索,对企业管理团队的培养,对企业文化品牌的塑造,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企业公民、职业经理人新生事物的试验,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企业发展都是弥足珍贵的;另外,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榜样作用,王石不仅学习精神可嘉,而且其挑战极限的精神也是企业家学习的好榜样,王石以52岁的高龄挑战世界七大峰和南北两极,我想这不仅是中国企业家难以做到,就是全世界的企业家能做到的也应该为数不多,在这一点上,王石傲娇的资本可谓是妥妥的。 在“万宝之争”发生前,王石应该对自己的人生也是十分满意的吧:功成名就、探险游学、国际化社交平台、小女朋友、即使身处海外仍然掌控着的全球最大的住宅开发公司。正如秦朔在《我的朋友王石,以及善与大意的代价》文章里描述的那样:王石,不是通过个人财富,而是通过万科这个中国新兴企业的杰出样板,通过他的思想,生命燃烧方式,以及对现代价值观的不妥协坚持,在中国房地产业赢得了“他说第二,无人称首”的大哥大地位。可以说岁月将一切的荣耀都回报给了王石,而万科就像是王石的一个女儿,而且是一个精心养育已长成倾城倾国的女儿。因此当姚振华跳出来收购万科时王石无怪乎会控制不住的连连失言,五年海外游学生涯所不断加强的资本专业素养也无法阻挡另一个真实的王石穿墙而出。 那么,王石在“万宝之争”中究竟做了什么,在我们心中埋下了一个如此大的梗,以致让我们许多人毫不犹豫地将他从“卓越企业家”的牌位上拿了下来呢? 2 “万宝之争”之中的王石 在万科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王石一直是深谙资本运作之道的,而且在几个关键的发展时间节点,都有非常漂亮的资本实战经验,如“君万之争”、引入华润大股东、合盟南都等等。但在“万宝之争”中,王石却屏蔽了自己这方面的专业素养,以另一种表达方式来回应“资本市场”和应对“野蛮人”的入侵,是出于战略上的考量呢,还是“事急蒙智”呢?不得而知。然而王石在“万宝之争”中的几个表现却彻底地提醒了我们:王石也是一个有B面的人。 ▶对民营企业的疏离之心 2016年1月30日,在新疆天山天池举办的2016首届天山峰会上,作为开幕式演讲的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说了非常重要的两段话。一段是:“我们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你这个公司是一个纯的外商、纯的民营,举足轻重它会有危险。所以我的设计就是混合所有制,里头要有民营的活力,要有外资的规范、成熟,当然也要有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国营企业的成分。” 另一段是:“民营企业,不管我喜欢你,不喜欢你,你要想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我就告诉你,我不欢迎你。” 我想这两段话也是抹去大多数人心目中“高大上”王石形象的橡皮擦。那么王石对民营企业是一种怎样的真实心态呢?王石有很多交好的民营企业家朋友,在许多场合也表达过十分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于1999年与冯仑、胡葆森一起成立了“中城联盟”行业组织推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发展。然而在万科的发展联盟选择上,王石从内心里是拒绝民营企业的,这不能从他私下与民营企业家各种交好结盟和互相学习来揣测,对民营企业的疏离心态是源于王石和万科的成长经历。万科先天就是国企,并在1986年通过股份制改革成为一个股份制公司成功上市。王石在万科漫长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深刻地知道国企背后的各种利好和背书,所以说王石对国企股东的执着并不是从情怀出发,而是有政治头脑的中国精明商人的理性选择。 其实王石的想法并没有任何问题,想必许多企业家都有着这种政治敏感度和认知度。王石的问题是将一直隐而不露的想法如此直白地向公众表达了出来,这才是公众无法接受的事实。但窄路相逢性情显啊,在最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利益相争中,真实的自我很难不暴露出来,而且说不好这就是王石为了让公众更好地理解他和万科的想法有意所作出的立场表白。 ▶对资本市场缺少一丝敬畏 2015年12月19日,王石在其微博转发一篇名为《万科被野蛮入侵背后的真相,一场大规模洗钱的犯罪》的文章并附上了“下周一见”的评论。上述文章中提到了有关浙江的地下钱庄内容,并引申指出:“与浙江地下钱庄非常发达相对应的是广东……,因此拿出几百亿黑钱来通过保险公司通道买入万科,完全不成问题。”当天,王石很快就删除了该微博。 我认为上述举动是王石对资本市场严重偏离理性判断的行为,作为一个深耕企业三十多年以及在资本市场浸润二十几载的企业家,理应在宝能系收购万科事件中能够超越情怀正视资本逻辑,在专业层面与资本市场认真较量,而不是采取如此情绪和不专业的作为。如果地下钱庄的资金能够在中国资本市场如此掀风搅雨,那我们二三十年的金融体制建设和资本市场的专业化就算白搞了,这既低估了中国金融业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也忽视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进程。“病急乱投医”是可以理解的,但显然市场对王石有着更高的要求。 ▶对小股东负责的奇怪逻辑 2015年12月17日,王石在万科内部讲话中表示:不欢迎宝能系成第一大股东,因为宝能系“信用不够”。同时王石也表示:万科是上市公司,一旦上市,谁是万科的股东,万科是不可能一一选择的,但谁是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万科是应该去引导的,不应该不闻不问;因为我们要对中小股东负责,万科股权分散,我们这么多年,就是靠制度、团队;中小股东这么多年跟着万科,也是看重这个制度和团队;中小股东就是我们的大股东。 对于一个上市公司,小股东当然是重要的,但大股东是更为重要的,一个上市公司董事会的主席怎么可以说只对小股东负责、中小股东就是我们的大股东呢?从专业的角度看,祭出这一招的逻辑是非常奇怪的,因此我更愿意相信这是王石对战术的选择,是想激起小股东满满的情怀制造舆论,争取同情票,而不是基于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的专业表达。 而且从后续的发展来看,小股东也并没有买王石和万科的账,小股东的资本本性一样是逐利的,只要看到股价蹭蹭地往上涨,只要天天看到涨停板,那还需要讲情怀吗;反之,如果股票价值不断下跌跳水,讲情怀又有什么用呢?资本市场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携着资本的基因在追逐最大的利润最高的回报,哪里会有安置情怀的地方呢? 在“万宝之争”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熟悉的王石,一个有着一般企业家优缺点的王石,一个为了保护自己的一生心血而进退失据的“悲情英雄”。在这一刻,许多人曾筑起的偶像之塔突然倒塌了,甚至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但这可能就是世界的真相,人性的真相。 3 如何解读王石的AB面 在“万宝之争”中,有人写“王石的面具”之类的文章,我不置可否。其实王石就是我们当中的每一人,有着AB两面,只是王石一直都无比精心地打磨着他的“A”面,他的“A”面是那么的光彩照人、煜煜生辉,以致让我们甚至忘了他也是一个有着“B”面的人。说到底,王石是个商人,而且是个深谙政治和精明老道的商人。瑕不掩疵,但王石对万科的贡献无人能质疑,王石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发展推动作用大家也有目共睹。就凭这两点,其实我们就可以用“二八原则”来解读一个真实的王石。 ▶一个成功优秀的企业家 如果用王阳明圣人的标准要求一个企业家,那标准就太高了。对于企业家来说,能够做到“成功优秀”这两点已足以成为企业家群的上上者。而王石,不论站在任何立场判断,都是担得起这份荣誉的一个企业家。不仅是因为他将一个小小的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带到了千亿级规模的上市公司,而且还因为他将万科这个企业作为试验基地不断地探索优秀企业的成功基因和优秀公司的治理模式,并且将万科做成了行业的一面旗帜,引导行业企业一起优化行业生态环境。 正如王石说的:“只要拥有好奇心,勇于实践、观察、学习、挑战自我,探险的极限和企业的顶峰都是无限的。”他身体力行地致力成为一个企业家领袖。 ▶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家 王石在自传《大道当然》有这样的一段话:托起天堂的巨神阿特拉斯,是纽约企业家的自我期许——“我们就是承载美国经济与社会的巨人。”从那之后,美国社会建构起了一套有关企业家的英雄叙事,正是因为这种英雄叙事和道德勇气,才使得美国企业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到各种公益事业中去,并赢得社会尊重。有这样的自信,有这样的自我期许,企业家才能对社会形成更大的影响力:企业家不仅仅为社会提供就业与财富,企业家精神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这种道德勇气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与努力,更意味着在许多我们不熟悉的领域发挥企业家精神:去促使那些我们认为有价值的改变发生。 无论王石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他都用这样一种信念履行实践着公益的理想:与企业家朋友牵头成立“中房联盟”促进行业企业的合作和学习;与李连杰一起成立深圳壹基金担任执行理事长,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加入世界自然基金会代表中国企业在世界气候大会上发声……所以无论怎么看,王石都称得上是一个有社会责任心和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这正是当前中国商业环境中极为稀缺的一种精神。 ▶但王石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 王石的局限在“万宝之争”中有多次的暴露,上文也已用了不少篇幅做了客观的描述,在这里再次引用王石媒体界好朋友秦朔的几段文字,也许这样更能充分地做出这一判断: “我承认万科是一家了不起的企业,但要说“举足轻重”,试问普天之下的消费者,万科和华为相比,和BAT京东相比,和中国平安相比,和万达苏宁相比,哪怕是和2010年之后才诞生的小米美团滴滴相比,谁更举足轻重?大家判断吧。我只举一例,美国为什么不干涉国有股是最大股东的万科进军旧金山住宅市场,却制造种种理由不让纯民营的华为进入美国市场? 很简单,华为“重”啊,即使不是国有也不让进(是国有当然更不能进),而万科不就一个造房子的嘛,“轻”啊,你就是纯国有也让你进来(何况还不是),无所谓。上述这些在我看来至少比万科更举足轻重的公司,请问他们的第一大股东是谁?答案:都不是“国有股占第一大股东”。我不明白这些几乎没有国有股的公司会有什么危险?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个我也承认,但以万科在中国房地产这个充分竞争市场上不过小小几个百分点的占有率,少了万科,人们不会买不着房子吧?我从来没有听碧桂园、恒大、融创、星河湾这些公司说他们是多么“举足轻重”,以至于“重”到需要找国有股当大股东!” 4 结 语 站在情怀的角度,当然希望看到一个完满的大结局:万科好好的!撇开资本本质论,再说你宝能蛇吞象后打算好怎样消化了吗?功力不足被反噬的事例我们也不是没见过。还有你恒大本来就是一个巨无霸了,娶个巨无霸的白富美回去,真的能强强联合、琴瑟和谐、一统中国房地产市场半壁江山了吗?还只是眼红小个子兄弟一发力就将人人垂涎的白富美拿下,而身为高富帅的自己忍不住要舒展一下健美的肌肉,顺便立下个“抱得美人归”的小目标? 可以说最后还是情怀拯救了万科,但各位企业家看好咯,这样的个案不会有更多了,下一次这样的故事再上演,应该就是“野蛮人的胜利”了。如果每次都要国家公权力来拯救傻白甜企业,都要国家行政手段来制服“门口的野蛮人”,那在资本市场上,又有谁还能提起兴趣在这里游戏玩耍呢?但如果我们不能实践出真知,不能创新出奇迹,又如何追赶已遥遥领先于我们的美帝呢? 相信中国的顶层设计者们有足够的视野看到这一趋势,并有足够的智慧来做这一判断。 后记: 去年当我写下《万科那些事儿之情怀篇》、《万科那些事儿之资本篇》、《万科那些事儿之股权篇》和《万科那些事儿之趋势篇》四篇文章的题目之后,我就一直等待“万宝之争”的终局到来,甚至有些急切期望能对这个即将过去的“房地产产业为王”的中国发展阶段做个有意义的总结,同时也对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的中国资本发展大时代做个深度的展望。然而数个月之后“万宝之争”战局仍然扑朔迷离,后续随着安邦、恒大的入阵,更让战情陷入胶着状态。最后我在百无聊赖的等待之后已谋思放弃此章另开新篇了,没曾想就在这关键时刻中国政府相关公权力出来大喝一声,瞬间“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赢输立判,一场本来有着无限想象空间的“中国门口野蛮人”杠杆并购大案就这样滑入了毫无悬念的乏味的中国式结局。而今年二月份姚振华的“资本之殇”更让无数人心惊肉跳、抚心庆慰:幸亏我的动作慢了些。只是这已是下一个需要另辟新篇来书写的故事了!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19 16: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