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独白在六个影视版本中的不同处理
——一个并不专业(充满偏见)的哈姆莱特版本比较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Hamlet: Act III, Scene 1 (剪了一个参考视频
) 1. David Tennent 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版本信息:BBC on TV (2009) 剪辑时长:1‘12 这个版本压缩了大约五分之一的冗余对话,一些与主线剧情关系不大的对话和情节被一笔带过。背景设置具有简洁忧悒的现代风格——哈姆莱特从头至尾都穿着牛仔裤和图案怪异的破T恤,同时镜面大理石铺就的丹麦宫廷也没有失去其迫人的宏伟。 David Tennant的哈姆莱特是我个人的最爱。他的丹麦王子拥有多动症一般的旺盛精力,他的独角戏充满紧绷的张力,甚至让观众感到精疲力竭;他的目光里有一种悚人的疯狂,却又同时有一种古怪的幽默感。 独白的处理:“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被处理成陈述句。王子呢喃自问后,一段漫长的死寂让痛苦发酵。这位仿佛精力永远燃烧不尽的王子,仿佛一座在热烈爆发中瞬间凝固的火山。“…and by opposing end them?”被处理成语调上扬的疑问句,强调这种进退两难状态的“问题性”——契合于前面的大段沉默,展现王子正摇摆不定、苦苦思索;也可以解读出对于“end the troubles?”的积极、乃至肯定的思考,带有某种采取行动的热望。“To die- to sleep-no more.”王子仿佛正在入梦般闭上眼睛,又仿佛不堪目睹现实深重的苦难。“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devoutly to be wish’d.”虽然在夸赞是死亡一劳永逸解决痛苦的灵药,但演员的面部表情仿佛噩梦缠身般狰狞扭曲——王子虽在表面上为死亡开脱,内心里却惧怕死亡的可怖。 总体而言,DT的丹麦王子对提顿与疑问句的处理相互契合,将这一段处理得低回沉郁,宛若梦呓,着重展现哈姆莱特内心的挣扎不定。这场表演可以说饱含痛苦而有节制。 2. Kenneth Branagh 版本信息:Kenneth Branagh导演、编剧、主演 (1996) 剪辑时长:1‘07 Kenneth Branagh自导自演的4小时鸿篇巨制,是罕见的全剧未删节版。他以第一对开本作为底本(未删一字),参照四合本及其他可考来源进行整合,试图重新向当代的观众呈现尘封在五个世纪之前的莎士比亚舞台。 但导演却没有严格还原莎士比亚所处的伊丽莎白时代,而是将剧情设立在一个更摩登、更让观众熟悉的背景上:维多利亚时代。 独白的处理:导演利用合乎时代的道具对情节做出了巧妙的补充,使剧情更有逻辑性。King Claudius和Polonius想借用奥菲莉亚来试探哈姆莱特的心理状态,从后文看,两人显然窃听到了王子对奥菲莉亚冷酷绝情的言语,但原文中没有详细说明窃听的过程。于是导演安排这场独白以及之后的对话,发生在一个带有双面镜(这种镜子其实是可以看到另一边的玻璃,但从那一边看过回来却如同普通的镜子)的房间里。在哈姆莱特走进来自言自语之前,两人匆忙躲在双面镜之后。哈姆莱特以为这是一面普通镜子,便面对镜中的自己拷问内心,而意识不到镜子对面有人窥视自己。 由于这个版本参考的底本为最原始的第一对开本,因此与其他版本有明显的不同——比如“…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演员没有按照诗行的断句在“suffer”后停顿,即没有句中的逗号;句末,“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被处理成冷静的陈述,而不是问句。这位身着黑呢大衣的哈姆莱特显得比其他版本更加理性。他紧盯镜中自己的双眼,条理分明地陈述自己面前这两难的问题。在分析死亡就是一了百了的睡眠时,王子向镜子迈步,但目光紧锁于镜中的自己,仿佛与自己进行一场逻辑辩论。 总体而言,这位丹麦王子表情冷凝,语速很快,较少提顿,是一位理性、冷酷的哈姆莱特。他似乎更加果决,内心也不再彷徨;这场自问更像是陈述事实,而不是拷问内心。着重体现了王子有行动力的一面,而不是延宕迟疑的一面。 3. The Girl Hamlet: Maxine Peake 版本信息:Royal Exchange Theatre (2014) 剪辑时长:0‘59 这个版本是我的最爱之一,虽然对原剧最为大刀阔斧的删改出现在这个版本中。常常能看到莎剧中一些不太重要的小角色由女性或有色人种出演(比如守夜士兵、Rosencrantz/Guildenstern、挪威使臣、戏班成员等),但戏剧史上最经典的男性角色却极少由一位女性极出色地完成,这可谓一次打破性别固定印象的创举。Maxine的哈姆莱特像一个离经叛道的野孩子,带着一股危险莽撞的疯劲。她的表演扣人心弦,让观众手心冒汗、心如擂鼓,一秒都无法移开目光。她与她的大学同学Rosencrantz(女)、Guildenstern在现代背景下,俨然三位奇装异服、浪荡不羁的青年朋克。 除去这个版本特立独行的反串尝试,更引人瞩目的是编剧对原剧本情节的大胆删减和重新排列。比如下述这段独白,被重新设置在哈姆莱特误杀大臣Polonius之后。我却觉得这样的安排很合理:Polonius的死是整场悲剧的转折点,此前的疯癫、试探、延宕是复仇的序曲;直到第一滴血落下的这一刻,仇恨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思想转化为行动),从此滑向不可挽回的深渊。 衣冠不整的哈姆莱特双手沾满猩红,身着血染的白衬衫,颓然跌坐在舞台中央,杀人的手枪躺在她面前。她瞪视黑暗,“To be, or not to be-”,她神经质地干笑两声。命运女神是位娼妓。哈姆莱特嘲笑她的戏弄,也嘲笑无路可逃的自己。“…to suffer”受苦一词被她如同唾骂般恶狠狠地吐出;“...end them.”被处理成陈述句,语调下沉,仿佛将愤怒投掷出来;“忍受痛苦还是奋起反抗”这句话充满对命运的恨意与诅咒。“死亡即终结一切痛苦的睡眠”这句话没有在力度上放轻缓,王子像是一个勉力说服自己的绝望者。她下意识地为自己这番话点点头,手指痉挛,表情古怪。“'Tis a consummationDevoutly to be wish'd.”她眼中噙着泪水,声音开始哽咽。 总体而言,Maxine Peake的这一段独白中存在多层次的情绪转换,丰富而激烈。她的哈姆莱特时刻都展现出丰沛的情绪和神经质的动作,充满激情(但也许有用力过猛的嫌疑)。 4. Benedict Cumberbatch 版本信息:The Barbican Centre on National Theatre live (2015) 剪辑时长:1‘04 这个版本虽然是剧院实录,但背景布置、舞台道具、演员服装毫不逊色于电影版——宫廷宴会上奢华的长桌、杯盏银具、大三角钢琴;奥菲莉亚的房间里精细无比的细节陈设,乃至墙壁上挂的肖像画和纹章都栩栩如生;墓地一幕时,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坑,掘墓者可以站在里面。作为一部现代戏剧,它还将一些很时髦的电影拍摄技法运用到舞台上,比如慢动作、灯光聚焦等。 此外,在这个版本中,编剧对原剧本的叙述顺序进行了大洗牌,很多台词被完全打散,在其他的地方被重新利用。比如开场不再始于几位守夜的士兵见到幽灵,而是在哈姆莱特独自徘徊的房间里拉开序幕。观众们已经过于熟悉原剧本,这些另辟蹊径的调整令人耳目一新。 这一段在剧中的位置也被移动了,紧跟在哈姆莱特在Polonius面前装疯之后。王子为了在人前装疯卖傻,穿着可笑的士兵服。他跪在高桌上,眼睛红肿。“To be, or not to be…”以及“…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两句中间的逗号处都没有停顿。Benedict的语速很快,我担心没有给观众足够的回味时间;“or to take…”和“…end them”却出乎意料地被强调了,显得有些拖泥带水。“…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这句话的抑扬顿挫十分鲜明,是这位演员的一大个人特色。他的声音哽咽,面色苍白,神情恍惚,仿佛被现实的噩梦缠绕。 Benedict的哈姆莱特我觉得有些温吞,细节处理并不细致。可以算是一场中规中矩的表演。 5. Sir Laurence Olivier 版本信息:Black-and-white film (1984) 剪辑时长:2‘02 这个著名的版本由英国老戏骨Sir Laurence Olivier改编、导演并主演。这部电影面世之初引起了“莎士比亚纯粹者”们(Shakespearean purists)的强烈抵触,因为Sir Olivier为了适应电影的时长而删减了原剧大约一半的内容。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开创了莎士比亚改编剧的先河,当代的剧作家们得以在莎士比亚广阔的地基上筑起属于自己的大厦。 这一段独白被移动到哈姆莱特对奥菲莉亚一番冷语奚落之后。他独自坐在高耸的塔顶上,面前是波涛漫卷的汪洋。伴着急促的音乐和隆隆涛声,镜头从他的脑后拉近,观众仿佛进入了哈姆莱特的大脑,又透过哈姆莱特的眼睛看到一望无际的海。“To be, or not to be?”Laurence将这句话处理为疑问句——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非陈述句的“生存还是毁灭”。Laurence用平缓温和的声音徐徐讲述哈姆莱特的思考,此处的疑问句让这句自述成为了一个目的更明确的自问。“…end them.”是一个陈述句。接下来,哈姆莱特掏出了一把小刀,慢慢指向自己的胸口,似乎受到了死亡的感召。“To die-to sleep, no more.”他合上眼,旁白(代表他心灵的声音)开始向他甜言蜜语死亡的好处。背景音乐低沉诱人,却仿佛流淌着不详。哈姆莱特紧闭双目,眉头舒展,仿佛陷入了自戕的陷阱。直到“…perchance to dream”时音乐猛然拔高,仿佛警铃大作。他突然惊醒: ay, there's the rub! 他想起可能会做什么样的梦,意识到死亡并不是想象中治疗痛苦的那剂良方。 Sir Laurence Olivier的版本在漫长的独白中加上戏剧性的转折,配上合宜的音乐,并合理地使用了蒙太奇的电影技法,把大脑的图像、滚滚海浪、紧闭的双眼剪辑在一起,形成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是黑白电影时代高超拍摄、剪辑技巧的典范。 6. Mel Gibson 版本信息:American film (1990) 剪辑时长:1‘23 这位Mel Gibson就是电影《勇敢的心》里苏格兰自由战士威廉华莱士,所以我看他的丹麦王子总是忍不住出戏。这个版本的改编也在原剧(4个小时)的基础上拿掉了两个多小时的内容。 哈姆莱特在幽暗的地下墓穴中,面对枯骨与棺椁展开这段独白。但Mel Gibson作为一位美国电影演员,其戏剧朗诵技巧乏善可陈。
© 本文版权归 MonikaZha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