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挖空心思找什么最美考生了,我们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艺考
芸芸分母
1.
有关四年前那场艺考的记忆仿佛像拔牙一样强行摘除了,只留下一个空洞在那里。在斟酌了许久之后,小王试着这么向我们描述那段往事。像所有的大四生一样,他在紧锣密鼓的面试安排中不断奔波。“算是碰运气吧,其实不太清楚自己该去做什么。”说完停顿了许久,像是为刚才的话感到不好意思。点根烟抽了几口:“要说规划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不考研、不出国、远离戏剧。这算数么?”说完仿佛自嘲般的一笑。
2.
“记忆其实是有选择性的对吧?有些事即便当时在刻骨 铭心,你刻意地不去想它、不去想它,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你真的想不太起来了。”他说和自己和大多数的艺考生都差不多,走上艺考这条路的原因纯粹是因为成绩差“决定的时候是高二暑假,当时成绩不上不下的,按高考分数线换算一下也就是一二本水平”。三口之家在夏日的一次促膝长谈后做出了在日后看来可能是影响深远的决定。但当时的小王却感觉很平淡,“家里气氛挺沉重的,毕竟是无奈之举嘛,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3.
小王遇到的最激烈的反对来自于他的班主任。“挺搞笑一事,因为我当时排名还可以,在班里稳定十几,所以班主任对我印象还可以,按她的原话就是拽一拽还能上来那种”。在小王执意表示出要艺考的意愿之后,小王明显地感觉到班主任对他“放任自流”了。小王说他解释过,这么选纯粹就是想上个好点的学校,“算曲线救国吧,哪怕将来调剂专业呢”。但是小王的老师好像对此并不认可,他感觉艺考在老师眼中仿佛奇技淫巧,文化课才是科举正途。
4.
在衡水、毛坦厂模式异军突起的当下,连“本应很开明”的小王曾就读的市属重点高中
分校也概莫能外的受到冲击。“听师弟师妹们说,风气这几年越来越紧了”,其实小王曾就读
的高中本校近年来的崛起就是得益于竞赛,产出就是每年庞大的名校报送名单,一时风头无
二。然而随着政策的转向(保送名额的收紧)、衡水模式的东风压倒西风,学校的思路也开
始转变。在小王看来,竞赛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捷径”,“当然比艺考这种捷径要高级
很多,不过连竞赛都不再得到支持,学校对艺考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高三那年,小王
感觉自己像个异类,在艺考班和教室两头找存在感。“怎么说呢,Radiohead 的 creep 听过
吧,就是那种感觉。”
5.
高三那年小王第一次体会到和同龄女生共处一室的感觉。那是年底地级市的省统考,小
王本没打算去“感觉来招生的学校都太 low 了”。但忘记出于哪种原因,最终还是踏上南下
的大巴。因为有一搭没一搭地去艺考班,他和班里的同学都不熟。“那帮人的水平真的太差
了,我怀疑是从哪个地级市集体骗过来的,全操着一水的当地口音,什么世面没见过,什么
新闻对他们都像宇宙大爆炸一样。说真的当时挺替他们悲哀的,就像医生对身患绝症却毫不
知情的患者那种悲哀,你说一个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哪来的勇气呢。”老师同样让小王提
不起兴趣,在一次所有人被强制阅读《故事会》的经历之后,小王陷入了犹如被骗进传销组
织的痛苦。“我就像大象被困在海洋馆里”,小王翻出 qq 空间上的说说给我看。
6.
那个女孩长什么样子,两人有过什么交流小王已然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那女孩好像一
个懵懂无知的小妹妹来找过他好多次。他当时表现得并不积极,学校也只是胡乱地考了几所,
剩下的时间就是在宾馆躺着发呆。“那会就想着年后去考中戏的事了,每天吃饭睡觉脑子里
想的都是它”。当时的他可能还不会想到,这背水一战或许将成为他活到现在最大的荣耀。
7.
为什么是中戏?小王说他也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当时大概提前一周就去北京备考了吧,住的酒店就在南锣鼓巷,每天就是闷在房间里准备考试内容。压力特别大,晚上实在绷不住了出去转转。南锣你肯定去过你应该知道,夜景真的有种魔力。当然待久了也就那么回事,一小吃街而已。”他想了想补充道“但是我当时那种心情,看到那种人头攒动、灯火辉煌,感觉像是被什么东西一下击中了。我告诉自己就是它了,别无他选。”
8.
小王说这是他这两年来第一次回想起当时的种种。他并不后悔,他不认为自己当时还有更好的选择。“胡同里的观光三轮路过学校门口总会介绍这是巩俐、章子怡的母校,现在想想查到录取信息那一秒是我离他们最近的时刻吧。”
9.
采访的最后我本来想跟他聊聊我感兴趣的一些八卦,他却突然问我刚才走过东棉花胡同有没有注意到街边的艺考化妆。我说我当然看到了,好多家呢。他得逞般地一笑“其实是不允许化妆的,考场门口有考务等着挨个擦脸呢”。
10.
信息永远不对称,但是要怪也只能怪自己。
1.
有关四年前那场艺考的记忆仿佛像拔牙一样强行摘除了,只留下一个空洞在那里。在斟酌了许久之后,小王试着这么向我们描述那段往事。像所有的大四生一样,他在紧锣密鼓的面试安排中不断奔波。“算是碰运气吧,其实不太清楚自己该去做什么。”说完停顿了许久,像是为刚才的话感到不好意思。点根烟抽了几口:“要说规划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不考研、不出国、远离戏剧。这算数么?”说完仿佛自嘲般的一笑。
2.
“记忆其实是有选择性的对吧?有些事即便当时在刻骨 铭心,你刻意地不去想它、不去想它,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你真的想不太起来了。”他说和自己和大多数的艺考生都差不多,走上艺考这条路的原因纯粹是因为成绩差“决定的时候是高二暑假,当时成绩不上不下的,按高考分数线换算一下也就是一二本水平”。三口之家在夏日的一次促膝长谈后做出了在日后看来可能是影响深远的决定。但当时的小王却感觉很平淡,“家里气氛挺沉重的,毕竟是无奈之举嘛,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3.
小王遇到的最激烈的反对来自于他的班主任。“挺搞笑一事,因为我当时排名还可以,在班里稳定十几,所以班主任对我印象还可以,按她的原话就是拽一拽还能上来那种”。在小王执意表示出要艺考的意愿之后,小王明显地感觉到班主任对他“放任自流”了。小王说他解释过,这么选纯粹就是想上个好点的学校,“算曲线救国吧,哪怕将来调剂专业呢”。但是小王的老师好像对此并不认可,他感觉艺考在老师眼中仿佛奇技淫巧,文化课才是科举正途。
4.
在衡水、毛坦厂模式异军突起的当下,连“本应很开明”的小王曾就读的市属重点高中
分校也概莫能外的受到冲击。“听师弟师妹们说,风气这几年越来越紧了”,其实小王曾就读
的高中本校近年来的崛起就是得益于竞赛,产出就是每年庞大的名校报送名单,一时风头无
二。然而随着政策的转向(保送名额的收紧)、衡水模式的东风压倒西风,学校的思路也开
始转变。在小王看来,竞赛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捷径”,“当然比艺考这种捷径要高级
很多,不过连竞赛都不再得到支持,学校对艺考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高三那年,小王
感觉自己像个异类,在艺考班和教室两头找存在感。“怎么说呢,Radiohead 的 creep 听过
吧,就是那种感觉。”
5.
高三那年小王第一次体会到和同龄女生共处一室的感觉。那是年底地级市的省统考,小
王本没打算去“感觉来招生的学校都太 low 了”。但忘记出于哪种原因,最终还是踏上南下
的大巴。因为有一搭没一搭地去艺考班,他和班里的同学都不熟。“那帮人的水平真的太差
了,我怀疑是从哪个地级市集体骗过来的,全操着一水的当地口音,什么世面没见过,什么
新闻对他们都像宇宙大爆炸一样。说真的当时挺替他们悲哀的,就像医生对身患绝症却毫不
知情的患者那种悲哀,你说一个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哪来的勇气呢。”老师同样让小王提
不起兴趣,在一次所有人被强制阅读《故事会》的经历之后,小王陷入了犹如被骗进传销组
织的痛苦。“我就像大象被困在海洋馆里”,小王翻出 qq 空间上的说说给我看。
6.
那个女孩长什么样子,两人有过什么交流小王已然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那女孩好像一
个懵懂无知的小妹妹来找过他好多次。他当时表现得并不积极,学校也只是胡乱地考了几所,
剩下的时间就是在宾馆躺着发呆。“那会就想着年后去考中戏的事了,每天吃饭睡觉脑子里
想的都是它”。当时的他可能还不会想到,这背水一战或许将成为他活到现在最大的荣耀。
7.
为什么是中戏?小王说他也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当时大概提前一周就去北京备考了吧,住的酒店就在南锣鼓巷,每天就是闷在房间里准备考试内容。压力特别大,晚上实在绷不住了出去转转。南锣你肯定去过你应该知道,夜景真的有种魔力。当然待久了也就那么回事,一小吃街而已。”他想了想补充道“但是我当时那种心情,看到那种人头攒动、灯火辉煌,感觉像是被什么东西一下击中了。我告诉自己就是它了,别无他选。”
8.
小王说这是他这两年来第一次回想起当时的种种。他并不后悔,他不认为自己当时还有更好的选择。“胡同里的观光三轮路过学校门口总会介绍这是巩俐、章子怡的母校,现在想想查到录取信息那一秒是我离他们最近的时刻吧。”
9.
采访的最后我本来想跟他聊聊我感兴趣的一些八卦,他却突然问我刚才走过东棉花胡同有没有注意到街边的艺考化妆。我说我当然看到了,好多家呢。他得逞般地一笑“其实是不允许化妆的,考场门口有考务等着挨个擦脸呢”。
10.
信息永远不对称,但是要怪也只能怪自己。
-
伯可伯托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3 02: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