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微相
1.研究化石的矿物成分(钙质的、硅质的、磷质的和有机质的)。确定骨骼颗粒的原始矿物成分是文石质还是方解石质的。如果生物碎屑的保存时铸模或者铸体,说明原始的矿物成分是文石质的,后来遭受了成岩蚀变。如果化石的显微结构保存得十分完好,则表明原始的矿物成分是方解石质的。对于生物壳体,要将原始的显微结构和由成岩作用产生的结构区别开。在描述显微结构时,要观察晶体组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
2.与真核细胞藻类相比,蓝细菌更适应广泛的环境条件(可能包括缺少光合作用的环境),在淡水和海水环境中均可出现。在所有这些大类中(红藻、绿藻、褐藻和蓝细菌),钙化作用往往与有机质有关,主要是多糖物质,它能促进成核作用和控制随后的碳酸钙晶体的生长(Merz,1992)。少于总量10%的现代底栖藻类和蓝细菌发生了钙化作用,但是在温暖的浅海环境,钙藻的百分比可以达到20%。因为蓝细菌的钙化作用强烈地依赖于发生碳酸钙沉淀的环境条件,钙化蓝细菌突然出现在前寒武纪与寒武纪的交界处,可能反映了海水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镁钙比降低(Riding,1982),前寒武纪海水的碳酸钙处于过饱和状态(Knoll等,1993)。
3.有机黏液鞘的形成强烈地受控于环境。一些现代丝状体和球状蓝细菌的钙化作用是在细胞外的黏液鞘内渗入碳酸盐,或在黏液鞘外包裹碳酸盐。钙质壳包裹的丝状体可以形成化石,而那些碳酸盐渗入到黏液鞘的丝状体通常被分解为灰泥。蓝细菌的成分反映了水的化学性质(淡水:低镁方解石;海水和局限海水:文石和高镁方解石)。Merz-Preiss和Riding(1999)通过研究,发现丝状蓝细菌化石的保存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水对碳酸盐的过饱和程度。
4.底栖蓝细菌是微生物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含氧的顶层。这种微生物席形成于潮间带和潮上带,有时出现在超盐度的滨岸环境和含碳酸盐的淡水湖泊内,或者在热泉中也可以形成。对蓝细菌有效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水温和水中的养料(碳、氮、磷、铁)。
5.Renalcis以厚壁葡萄状房室簇状体为特征,那些相对较大的房室包覆着相对较小的房室。经常与Epiphyton共生。Epiphyton具有狭长的树枝状泥晶丝状体。Frutexites是洞穴内的隐蔽生物。图版中说灌丛菌Frutexites出现在深水叠层石中,表现为灌木丛状的生长形和显微结构是由呈放射状排列的Fe-Mn氧化物和方解石质纤维组成的。灌丛菌可能属于非光合自养生物,似乎更偏好在贫氧低能的环境中生存(Bohm 和 Brachert,1993)。卡尤菌Cayeuxia及形态上相似的类群是中生代台地碳酸盐岩中的丰富化石。加伍德菌Garwoodia和该群的其它类群的特征是其管状体比Hedstroemia和相似属的管状体要粗。罗思普莱兹菌Rothpletzella发育于台地相和礁相碳酸盐岩内。
7.Epiphyton菌群:寒武、早奥陶、晚泥盆。特征:泥晶细长树枝状丝状体,丝状体可呈杆状,有明显的房室或管状体;直立或悬挂生长。
Girvanella菌群:古生代最为发育。特征:薄壁管状,缠绕团状、螺旋状或呈直线排列;匍匐状生长。
Renalcis菌群:寒武、早奥陶和晚泥盆最发育,常见于礁中。特征:由中空的肾状体组成的小束,肾状体的外壁一般较厚,由泥晶组成,或为纤状、凝块状,呈不规则状或直立生长。
8.古钙结层具有特殊的微相特征,是路上暴露的重要标志,对识别层序界面属性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古岩溶也可以通过微相特征研究很容易地识别出来。
9.缓坡和台地的区别在于其几何形态、沉积深度以及相带分布样式,这些区别可以通过微相反映出来(第14.3节)。台地和缓坡碳酸盐岩的发育主要受生物产率和海平面波动导致的可容纳空间和沉积速率的变化控制。微相可以反映碳酸盐岩建隆形成过程中的短期环境变化、高频海平面震荡及长期样式(第15.6节)。台-盆关系记录在形成于浅水环境但沉积于斜坡和盆地的异地碳酸盐岩中(第15.7.5节)。微相研究是重建“消失了”的浅海沉积环境的可靠手段(第16.3节)。
10.海洋环境科分为海底环境(benthic)和远洋环境(pelagic)两部分。海底环境是指海洋底部,远洋环境是指海洋水体。海洋环境中控制生物分布和沉积物堆积样式的界面有:a.高潮线和低潮线(控制生物分布);b.透光带底界面(控制光合自养型生物分布);c.浪基面(底流和波浪造成的侵蚀作用和胶结作用仅发生在该界面之上);d.风暴浪基面;e.氧气浓度最小值界面(强烈限制海底生物);f.跃温层(该位置水温很低,绝大多数造碳酸盐生物无法存活);g.密度跃层(该位置盐度很高,绝大多数生物无法存活)。
11.根据海洋生物分布到海岸的距离,横向上可将海洋环境划分为浅海带和大洋带:浅海带位于陆棚之上,约占海底总面积的8%,现今浅海水深一般小于200m。
12.P3 4 5图版详细看。
13.当碳酸盐矿物受应力影响发生重结晶时,常出现晶格弯曲和波状消光及弱的二轴晶性质。在重结晶过程中,包裹物或残留物一般仍保留在重结晶体内,它们是识别重结晶的重要标志。矿物的多型转变是一种较复杂的广义的重结晶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当一种矿物转变为另一种更稳定的矿物相时,只发生晶格、形状及大小的变化,而不发生矿物化学成分的变化。高镁方解石转变为低镁方解石也是矿物的多型转变现象。(沉积岩石学)
14.古土壤即地史上被埋藏的土层,广义上也包含多种与陆上暴露有关的术语,如钙结层。钙质古土壤的典型特征是其不溶性矿物残留量要比灰岩母岩高。
2.与真核细胞藻类相比,蓝细菌更适应广泛的环境条件(可能包括缺少光合作用的环境),在淡水和海水环境中均可出现。在所有这些大类中(红藻、绿藻、褐藻和蓝细菌),钙化作用往往与有机质有关,主要是多糖物质,它能促进成核作用和控制随后的碳酸钙晶体的生长(Merz,1992)。少于总量10%的现代底栖藻类和蓝细菌发生了钙化作用,但是在温暖的浅海环境,钙藻的百分比可以达到20%。因为蓝细菌的钙化作用强烈地依赖于发生碳酸钙沉淀的环境条件,钙化蓝细菌突然出现在前寒武纪与寒武纪的交界处,可能反映了海水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镁钙比降低(Riding,1982),前寒武纪海水的碳酸钙处于过饱和状态(Knoll等,1993)。
3.有机黏液鞘的形成强烈地受控于环境。一些现代丝状体和球状蓝细菌的钙化作用是在细胞外的黏液鞘内渗入碳酸盐,或在黏液鞘外包裹碳酸盐。钙质壳包裹的丝状体可以形成化石,而那些碳酸盐渗入到黏液鞘的丝状体通常被分解为灰泥。蓝细菌的成分反映了水的化学性质(淡水:低镁方解石;海水和局限海水:文石和高镁方解石)。Merz-Preiss和Riding(1999)通过研究,发现丝状蓝细菌化石的保存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水对碳酸盐的过饱和程度。
4.底栖蓝细菌是微生物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含氧的顶层。这种微生物席形成于潮间带和潮上带,有时出现在超盐度的滨岸环境和含碳酸盐的淡水湖泊内,或者在热泉中也可以形成。对蓝细菌有效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水温和水中的养料(碳、氮、磷、铁)。
5.Renalcis以厚壁葡萄状房室簇状体为特征,那些相对较大的房室包覆着相对较小的房室。经常与Epiphyton共生。Epiphyton具有狭长的树枝状泥晶丝状体。Frutexites是洞穴内的隐蔽生物。图版中说灌丛菌Frutexites出现在深水叠层石中,表现为灌木丛状的生长形和显微结构是由呈放射状排列的Fe-Mn氧化物和方解石质纤维组成的。灌丛菌可能属于非光合自养生物,似乎更偏好在贫氧低能的环境中生存(Bohm 和 Brachert,1993)。卡尤菌Cayeuxia及形态上相似的类群是中生代台地碳酸盐岩中的丰富化石。加伍德菌Garwoodia和该群的其它类群的特征是其管状体比Hedstroemia和相似属的管状体要粗。罗思普莱兹菌Rothpletzella发育于台地相和礁相碳酸盐岩内。
7.Epiphyton菌群:寒武、早奥陶、晚泥盆。特征:泥晶细长树枝状丝状体,丝状体可呈杆状,有明显的房室或管状体;直立或悬挂生长。
Girvanella菌群:古生代最为发育。特征:薄壁管状,缠绕团状、螺旋状或呈直线排列;匍匐状生长。
Renalcis菌群:寒武、早奥陶和晚泥盆最发育,常见于礁中。特征:由中空的肾状体组成的小束,肾状体的外壁一般较厚,由泥晶组成,或为纤状、凝块状,呈不规则状或直立生长。
8.古钙结层具有特殊的微相特征,是路上暴露的重要标志,对识别层序界面属性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古岩溶也可以通过微相特征研究很容易地识别出来。
9.缓坡和台地的区别在于其几何形态、沉积深度以及相带分布样式,这些区别可以通过微相反映出来(第14.3节)。台地和缓坡碳酸盐岩的发育主要受生物产率和海平面波动导致的可容纳空间和沉积速率的变化控制。微相可以反映碳酸盐岩建隆形成过程中的短期环境变化、高频海平面震荡及长期样式(第15.6节)。台-盆关系记录在形成于浅水环境但沉积于斜坡和盆地的异地碳酸盐岩中(第15.7.5节)。微相研究是重建“消失了”的浅海沉积环境的可靠手段(第16.3节)。
10.海洋环境科分为海底环境(benthic)和远洋环境(pelagic)两部分。海底环境是指海洋底部,远洋环境是指海洋水体。海洋环境中控制生物分布和沉积物堆积样式的界面有:a.高潮线和低潮线(控制生物分布);b.透光带底界面(控制光合自养型生物分布);c.浪基面(底流和波浪造成的侵蚀作用和胶结作用仅发生在该界面之上);d.风暴浪基面;e.氧气浓度最小值界面(强烈限制海底生物);f.跃温层(该位置水温很低,绝大多数造碳酸盐生物无法存活);g.密度跃层(该位置盐度很高,绝大多数生物无法存活)。
11.根据海洋生物分布到海岸的距离,横向上可将海洋环境划分为浅海带和大洋带:浅海带位于陆棚之上,约占海底总面积的8%,现今浅海水深一般小于200m。
12.P3 4 5图版详细看。
13.当碳酸盐矿物受应力影响发生重结晶时,常出现晶格弯曲和波状消光及弱的二轴晶性质。在重结晶过程中,包裹物或残留物一般仍保留在重结晶体内,它们是识别重结晶的重要标志。矿物的多型转变是一种较复杂的广义的重结晶作用。在一般情况下,当一种矿物转变为另一种更稳定的矿物相时,只发生晶格、形状及大小的变化,而不发生矿物化学成分的变化。高镁方解石转变为低镁方解石也是矿物的多型转变现象。(沉积岩石学)
14.古土壤即地史上被埋藏的土层,广义上也包含多种与陆上暴露有关的术语,如钙结层。钙质古土壤的典型特征是其不溶性矿物残留量要比灰岩母岩高。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