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七年,再出发
愿每个阶段都能遇见最美的风景。
李笑来有一本书叫《七年就是一辈子》,讲的是人的成长过程中,其实是以七年为一个单位,这七年的时间里,你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式、心智以及人际关系都会完成一次成熟,就像一个轮回,所以他说,“七年,就是一辈子”了。
周一的时候,为了项目跟boss一起加班,加到后来,变成闲聊。很多行业里的人,见过我后,总会问boss,我是什么来历。Boss总会说,我从毕业就进入公司,跟着他已经差不多5年了。我立马更正说“不是,是已经7年了,今年是第七年,2010年12月20日进公司。”boss愣了一下,我笑着感慨了下“人生能有几个七年呀!”boss说“是啊,职业生涯的三分之一了。”然后就都不说话了。
回顾这7年的发展过程,第一年(2010-2011年),初次进入行业,对所有事情都充满陌生、好奇与无知无畏的勇气。见到行业里的任何人都觉得很厉害,迫切想要变成他们那样。但具体是什么样,不清楚。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受分派的任务,尽力去完成。
第二年,是个摇摆期,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大的打击,一方面不感兴趣,怎么学习也无法理解;一方面因不感兴趣而产生了抗拒,因此更加无法理解。这一年过得非常痛苦犹豫。
第三年,boss尝试让我带项目,我也仿佛抓住了一个可以脱离学习技术的机会,非常珍惜,但其实并不知道怎么做。开始拼命看书,各种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项目管控、麦肯锡工作法,尝试用框架方法来驾驭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初步成效竟然还不错。
于是到了第四年、第五年,继续管理项目,我也运用我的项目管控框架,但忽然发现了一个瓶颈:框架和方法,其实只是做事的形式,但事情终归是人做的,项目管控最终是对人的管控。人,是个什么玩意儿?我不懂。
在第六年,即便对人的“管控”依然不在行,但管理小中型项目已经游刃有余。所以这一年里,节奏逐渐慢下来——不是生活和工作节奏,而是自我学习和思考能力的节奏。
今年第七年,站在一个阶段的尾巴上,回顾过往,整体是满意的,如果按照李笑来的“七年就是一辈子”的说法,在职业生涯的第一个7年里,我初步找到了我的职业定位,也通过系统性的学习,了解的职业岗位的基本知识体系(当然是最基本的),并且运用我的计划性、框架性,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基本知识体系。
但这个时候,有一个明显的问题:下一个7年马上来了。对于下一个7年,我要做的事情其实非常明确:打破我前一阶段建立的框架。这个打破框架,并不是说抛弃之前建立的一切,而是要从这个框架中脱离出来。因为躺在这个框架中,很多事情做得熟稔有余,但碰到更高层次的场合,比如做一名有战略规划能力的咨询顾问,又显得力不从心。就好像是一只待在温水里的青蛙,你想要去到更大更好的风景,就必须舍弃现在的安逸。
虽然这个过程很难,但我相信这是可达成的。7年,一个新轮回。希望下一个7年,又有一个更完善更自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