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与现实
慢慢分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及体会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时,发现成年人之间有很多的关于幻想与现实的体会以及认识。比如“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着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被世界给改变了”、“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老公不是我想象当中的那个样子,孩子也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个样子”,这些都是在描述一个人所体验到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幻想与现实在个体身上的显现时,会发现有巨大的差异。 第一,在幻想的性质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有的人是纯粹的幻想与空想,也就是他的想象不具备想象力,在他的想象里感受不到什么逻辑,这是婴儿般的幻想。而一个真正成长稍微充分一点的人,幻想会变成理想,也就是会有理性渗透在里面;第二,在分辨幻想和现实的能力上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人没办法区分幻想与现实,经常将自己的幻想等同于现实,像精神病患者就是直接待在幻想的世界出不来而失去现实检验能力的人。正常人可能幻想没那么夸张,但是经常意淫一下别人的成功来安慰自己还是非常多见的,这也是为什么成功学在中国那么盛行。反感成功学,不看心灵鸡汤的人明显心智化程度更高,分辨幻想与现实的能力更好;第三,在幻想转化成现实的能力上区别很大,也就是每个人“梦想成真”的能力不一样,这个差异决定了我们在现实世界的财富差距以及地位差距。像这个世界上的牛人,不论是艺术家还是企业家或者科学家,他们把幻想变成现实的能力都是一流的,因为他们的想象力可以变成创造力,所以改变世界的是他们,这个世界的发展拼图本质上其实就是这些伟人的幻想拼图。 幻想与现实在个体身上显现出来的差异是怎么来的?来自我们的第一关系,也就是母婴关系。每个人婴儿时期的第一个幻想就是全能自恋式的幻想,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万物就是我,我就是万物,妈妈就是我,我就是妈妈。有时候不得不感叹心理机制的智慧性,婴儿期是一个人作为个体最无能的时候,吃喝拉撒全都无法自理,所以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心理机制保护着虚弱的自己。同时每个人婴儿时期的第一个现实就是是自己的妈妈,婴儿幻想的现实就是一个永远在场的妈妈,一个永远有奶的乳房。婴儿就是幻想,妈妈就是现实。母婴关系的建立,妈妈是怎样的存在,婴儿是怎样的体验,就决定了一个人幻想与现实的关系。 婴儿一出生就步入了现实世界,尽管他还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妈妈就是婴儿的第一个现实关系,也是现实世界的代表。妈妈对婴儿的照顾和回应的过程就是把婴儿的幻想世界慢慢打破的过程,也是让婴儿慢慢走进现实的过程,还是婴儿自己慢慢分化幻想和现实的过程。如果妈妈真的可以满足到婴儿的全能自恋幻想,扮演一个永远在场的妈妈,婴儿分辨幻想和现实的能力就会很好。因为婴儿只有感受到现实世界的美好,他才敢于以及主动融入现实世界,他才会觉得这个现实世界是欢迎他的。如果妈妈没有满足到婴儿的全能自恋幻想,是一个喂养不及时,哭也不怎么管,甚至长时间在婴儿需要的时候也不出现的妈妈。那婴儿经验到的妈妈就是一个糟糕的妈妈,经验到的现实世界就是痛苦的,他会觉得这个现实世界是不欢迎他的,他就会尽可能地幻想一个好妈妈来安慰自己,然后拒绝走入现实,一直待在他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成年人的厌世,以及回避现实就是这么来的。 妈妈在满足到婴儿的全能自恋幻想时,这个外在妈妈的帮助变成了婴儿内在的自助,等同于妈妈帮婴儿把幻想现实化了,让婴儿觉得是自己把幻想现实化了。这就使得婴儿具备了把幻想世界变成现实世界的能力,使得他的“梦想成真”有了现实经验基础。如果妈妈没有满足到婴儿的全能自恋幻想,婴儿的全能自恋就会受挫,也就是他的幻想没有变成现实,他没有借助到妈妈的力量,那他就不具备把幻想转化成现实的能力,使得他的“梦想落空”有了现实经验基础。前者的内在会有一个很好的自我预言家,想什么来什么,且只来好的。后者的内在会有一个很糟糕的诅咒家,想什么依然没有什么,且只来不好的。两者成年之后,现实世界会有别样的风景,尽管他们活在同一个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