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人的教育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少数人的,高智商是少数人的,高学问是少数人的,大财富是少数人的,大房子是少数人的。但是人人却都希望自己是个高智商、高学问的人,人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大财富大房子。好的教育也一样是少数人的,尽管每一位父母都想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教育。
精神分析育儿与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虽然在一二线城市已经有了一定的传播,但是真正能享受到这教育的孩子还是非常非常少的。大多数孩子还是在上早教、上传统的幼儿园、上各种兴趣班的大环境下度过自己的童年,匆匆结束自己的童年后再步入大的应试教育环境,然后再继续上各种学科辅导班。有问题的不是早教,不是传统的幼儿园,也不是各种兴趣班和学科辅导班,而是在做这些教育的工作者还不够真正专业,不够了解孩子,不够了解一个孩子的生命发展规律。尽管现在的早教机构以及部分幼儿园引进的都是蒙特梭利、华德福和瑞吉欧的教育理念,但是真正落地的程度还非常低。一个对教育对生命缺乏深刻认识的人做教育,在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内容上很难与孩子的内在相吻合。与孩子的内在相违背的教育,不但无法使孩子的生命得以升华,对孩子的正常发展秩序甚至是一种破坏和限制。最终会发现大多数孩子在生命的头六年过后就被毁的差不多了,孩子的生命表达形式不是释放、绽放的,而是压缩、压抑的,使孩子未来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成长之路也越走越狭隘。孩子六岁以后的教育变得困难重重,孩子自己的学习也障碍重重,使学习和成长变得异常痛苦,与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待渐行渐远。
六岁之前是孩子自我建构的关键期,如果建构得好,这个“好”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放大,孩子会成长得越来越好。如果建构得不好,这个“不好”也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逐渐放大,孩子会成长得越来越不好。精神分析育儿与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对人性对生命的认识足够深刻,足够引领家长怎么去和孩子建立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亲子关系,足够指导教育工作者怎么去成为孩子灵魂的工程师,使孩子作为生命的独立个体得到正确的对待,把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让孩子成为一个自尊、自信、自爱、自律、自立的成年人有了可能,为孩子未来的成功和幸福打好人格的基础。精神分析育儿与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是好的教育,但是为什么会是少数人的教育呢?
精神分析是所有心理学派中发展时间最早最久的,不论是在心理治疗临床实践还是在育儿的研究上都硕果累累。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是孙瑞雪老师实践蒙特梭利教育二三十年的智慧结晶。两者殊途同归,分别从心理学的角度和教育的角度对孩子的生命发展规律以及亲子关系达到了专业性本质的认识。在精神分析的视角下,孩子是自体,父母是客体。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带着生命的本能--“力比多”和“攻击性”来到这个世界上为的就是寻求客体关系的满足。只有充满爱和自由的关系才能满足到自体的本能需要,孩子生命内在的驱动力才能得以升华。在教育的视角下,也只有爱和自由的教育环境才能使孩子的精神胚胎发育良好,发展出作为人的高级性出来,才能使孩子的内在智慧得以显现以及外化出来。而非爱非自由的教养环境,会把孩子的生命发展搁浅,搁浅在生存的层面和物质的层面,而无法进化到精神层面。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对孩子生命的深度理解,想在认知上变成天下父母的共识需要所有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壮大和努力,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都还停留在自己曾经在原生家庭里成长的经验上,这种经验几乎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本能,这种强迫性重复直接渗透在了亲子关系里。只有少数比较有生命觉悟,对自己的生命成长有足够反思的父母才能在自己原有的成长经验上进行调整,以改善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给予到自己的孩子更高质量的爱和更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下一代。 好的教育达成了很多关于教育的共识。比如,“有问题的不是孩子,有问题的是父母,孩子的一切问题都是父母制造出来的”、“孩子的优秀品质不是刻意被培养出来的,而是孩子的人格自然而然健康发展出来的结果”、“高情商也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孩子与父母良好的亲子关系内化而来的”、“育儿是育己的过程”。这些共识与大多数父母对教育的认知是相违背的,甚至是与父母的人格格格不入的。大多数父母还是习惯性通过控制和改造孩子来达到自己教育孩子的目的,以满足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几乎一致认为自己孩子的缺点不经过父母的教育就不会有改变,孩子不通过父母的教育就无法成才,就无法成为一个文明且优秀的人。我所见到的是,一批又一批秉持这类观念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让他们自己大失所望,孩子的发展与他们的初衷大相径庭。甚至有些孩子通过自己的堕落和生病以及自杀来表示反抗,但都没能让他们的父母有所醒悟。哪怕有些孩子真的如他们的父母所愿了,成为了父母所期待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是成长的比较痛苦,以失去自我的代价换来父母的满意。这种教育的悲哀与不幸,每年都在发生,有的发生在小学里,有的发生在中学里,有的发生在大学里。生命不息,教育不止,但依然有很多的父母在为明天的教育悲哀做着准备而不自知。 现在的父母,也是曾经的孩子,在他们自己是孩子的时候就有可能没有得到正确的对待,所以自己的成长本身是不充分的,自己的成长经验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所以给予到孩子的爱和教育也是有问题的。 而好的教育正好是对生命的一种回归,所以好的教育只属于具有良好自我回归能力的父母。怎么回归?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和成长过程做出正确的解读,在回归过程中反思自己曾经是怎么被对待的,看到自己因为曾经被错误对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限制,看到自己生命的发展可能性是怎么被局限的。这就可以重新理解自己与父母的关系,重新看待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可以发现自己的成长经历与自己教育孩子的态度以及方式有着怎样的联系。这使得孩子被正确对待的可能性变大,让孩子更大可能地回归到属于他自己的生命发展轨道上去。而不是因为父母的方向性错误,因为父母的自身局限性,而把孩子推向不归路。 父母的自我回归,回归到自己的内在,面对自己心理未成长的部分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一定的智慧。勇气与智慧两者兼具的父母不多,所以这是少数父母会选择的路。普遍的现状是父母剥夺了孩子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的权利,然后再花点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外面的教育机构。而真正的好的教育必然导向父母自我的回归,导向生命本身的回归,必然推动以及引领父母走上这少有人走的路,尽管很多的父母都不乐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但是家庭教育是根本,且是不断向外化的一个过程。一个人所受的家庭教育的质量决定了他受学校教育的能力以及受社会教育的能力。这使得家庭教育科学化、专业化有着前所未有的意义,精神分析是能把家庭教育科学化与专业化最好的工具。精神分析的着落点可以直接把父母的潜意识意识化,这使得能够自我反思的父母有了理论性的指导,在孩子自身的心理问题上也有非常大的疗愈效果。家庭教育在精神分析专业的帮助下,可以达到质的改变。 用曾奇峰老师的话说,父母不应该是一个角色,而应该是一门学问或者学科。这门学科,是每一个想做父母的或者正在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学习的,学习如何不制造有问题的孩子。 那些告诉我们如何应该教育孩子,却不能在循证医学基础上、至少篇幅稍大一点地告诉我们为什么要那样教育孩子的人可以去休息了。家庭教育专业化与父母学科化是必然的趋势,少数父母已经在路上了。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05 23: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