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小说,“镣铐之舞”的魅力
自从开始向朋友们安利侦探小说起,就有很多朋友一直问我,侦探小说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我的答案就是,侦探小说的魅力,在于合理性与意外性之间的矛盾,在于过程的“不可能”与结果的“很合理”之间的张力,在于“戴着镣铐的舞蹈”的独特美感。
侦探小说的魅力,来自于合理性。传统的侦探小说对读者而言,是与作者进行的公平的智力竞赛。自信的大家如埃勒里奎因,会在小说中给出全部线索之后,在末尾留下“挑战读者”的声明。公平性就意味着作品必须符合逻辑,必须是可以通过作者给出的线索推理出来的。延伸一点说,侦探小说的内核是以“侦探”的角色为工具,通过查明真相,指出凶手,恢复那些被犯罪破坏的社会秩序的过程。在这种意义上,福尔摩斯、波洛、奎因们和超级英雄作品中的蝙蝠侠、超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为了实现秩序的再构建,侦探们破解谜题的过程也必须是合理而符合秩序的,这就要求侦探小说的解答必须合乎逻辑,合乎一定的规则,这就难怪诺克斯、范达因等侦探小说家们为写作设置了“十诫”和“二十诫”了。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合理性是侦探小说的生命。
侦探小说的魅力,同样来自于意外性。有秩序的建构就有秩序的破坏,无数经典作品都是通过突破“十诫”和“二十诫”而成为不朽。哪怕是黄金时代里阿加莎克里斯蒂那些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品,也通过破坏“十诫”而成为了永恒的经典。而此后日本的很多作家和作品——其中尤以梅菲斯特奖获奖作品为甚——更是以制造意外性和崩坏感为其突出的卖点。
合理性和意外性是矛盾的吗?其实是的,其原因在于合理性本身对意外性就有所限制。一方面,侦探小说毕竟是在给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内发生的故事,为了保持合理性,故事可以发散的空间多少会受到故事舞台的限制。另一方面,随着侦探小说的发展,可以使用的结构和诡计纷纷被前辈作家们使用,留给后世作家闪转腾挪的空间越来越少,更何况在侦探小说领域,抄袭前辈的诡计——如果没有在之前诡计基础上进行创新——是一种非常令人不齿的行为。因此,作家必须要另辟蹊径才能在作品中创设出意外性,这就大大提升了对作品合理性的挑战。
合理性与意外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体现在侦探小说的三大要素上。总的来说,凶手、手段、动机三要素之一具有意外性的作品,另外两项的合理性往往会稍显不足。一部完美的侦探小说,要做到凶手难猜而不路人,动机隐秘而不奇葩,手段合理而不老旧,这三者里面无论哪一点没有做好,都会损害作品的可读性,但同时兼顾以上三点,却又谈何容易!哪怕是那些位于殿堂上的被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和经典作品,可能也在其中的某个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奎因的某部殿堂级经典作品凶手略显路人,东野的某部早期“神作”动机实在奇葩,岛田的大量作品诡计可行性实在值得探讨等等。经典尚且如此,那些浩如烟海的平庸作者和渣作又怎能例外呢?更不要提那些挂着侦探小说的羊头,实际上卖的却是所谓“法制文学”的狗肉的“假侦探小说”了。在以上三项的意外性都做到极致,而又能做到不损害作品本身的合理性的作品,实在算得上是凤毛麟角。从矛盾之中另辟蹊径,令读者发现别有洞天——这也就是侦探小说的美感所在。
在这种意义上,侦探小说就好像比特币一样,虽然理论上可以被不断生产出来,但是越到后面创造越困难,越到后面越难看到精品。而正是这种来之不易,才更让人格外珍惜。
最后,一如既往地,祝诸君狩猎愉快!
侦探小说的魅力,来自于合理性。传统的侦探小说对读者而言,是与作者进行的公平的智力竞赛。自信的大家如埃勒里奎因,会在小说中给出全部线索之后,在末尾留下“挑战读者”的声明。公平性就意味着作品必须符合逻辑,必须是可以通过作者给出的线索推理出来的。延伸一点说,侦探小说的内核是以“侦探”的角色为工具,通过查明真相,指出凶手,恢复那些被犯罪破坏的社会秩序的过程。在这种意义上,福尔摩斯、波洛、奎因们和超级英雄作品中的蝙蝠侠、超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为了实现秩序的再构建,侦探们破解谜题的过程也必须是合理而符合秩序的,这就要求侦探小说的解答必须合乎逻辑,合乎一定的规则,这就难怪诺克斯、范达因等侦探小说家们为写作设置了“十诫”和“二十诫”了。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合理性是侦探小说的生命。
侦探小说的魅力,同样来自于意外性。有秩序的建构就有秩序的破坏,无数经典作品都是通过突破“十诫”和“二十诫”而成为不朽。哪怕是黄金时代里阿加莎克里斯蒂那些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品,也通过破坏“十诫”而成为了永恒的经典。而此后日本的很多作家和作品——其中尤以梅菲斯特奖获奖作品为甚——更是以制造意外性和崩坏感为其突出的卖点。
合理性和意外性是矛盾的吗?其实是的,其原因在于合理性本身对意外性就有所限制。一方面,侦探小说毕竟是在给定的时间和空间之内发生的故事,为了保持合理性,故事可以发散的空间多少会受到故事舞台的限制。另一方面,随着侦探小说的发展,可以使用的结构和诡计纷纷被前辈作家们使用,留给后世作家闪转腾挪的空间越来越少,更何况在侦探小说领域,抄袭前辈的诡计——如果没有在之前诡计基础上进行创新——是一种非常令人不齿的行为。因此,作家必须要另辟蹊径才能在作品中创设出意外性,这就大大提升了对作品合理性的挑战。
合理性与意外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体现在侦探小说的三大要素上。总的来说,凶手、手段、动机三要素之一具有意外性的作品,另外两项的合理性往往会稍显不足。一部完美的侦探小说,要做到凶手难猜而不路人,动机隐秘而不奇葩,手段合理而不老旧,这三者里面无论哪一点没有做好,都会损害作品的可读性,但同时兼顾以上三点,却又谈何容易!哪怕是那些位于殿堂上的被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和经典作品,可能也在其中的某个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奎因的某部殿堂级经典作品凶手略显路人,东野的某部早期“神作”动机实在奇葩,岛田的大量作品诡计可行性实在值得探讨等等。经典尚且如此,那些浩如烟海的平庸作者和渣作又怎能例外呢?更不要提那些挂着侦探小说的羊头,实际上卖的却是所谓“法制文学”的狗肉的“假侦探小说”了。在以上三项的意外性都做到极致,而又能做到不损害作品本身的合理性的作品,实在算得上是凤毛麟角。从矛盾之中另辟蹊径,令读者发现别有洞天——这也就是侦探小说的美感所在。
在这种意义上,侦探小说就好像比特币一样,虽然理论上可以被不断生产出来,但是越到后面创造越困难,越到后面越难看到精品。而正是这种来之不易,才更让人格外珍惜。
最后,一如既往地,祝诸君狩猎愉快!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