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赶“网络时髦”是否妥当?
语言类节目历来是春晚的重头戏,姜昆、赵本山、黄宏、冯巩,这些“大拿”无一是“傍着”语言类节目而出尽风头。当然,作为春晚这样一台独特的“年夜饭”,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否则难以征服本来就在不断提高的群众口味,因此,我们看到,今年的春晚增添了不少和网络对接的成分,尤其在语言类节目上,可谓是赶了不少网络时髦,譬如在某些节目中,就捡了一大堆流行的网络词汇。
在冯巩的相声中就有比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我妈叫我回家偷菜”(把吃饭变为偷菜,可谓是一举两得),“你爸唱的不是歌,是寂寞”等等,总之,给人一个感觉就是似乎春晚想把所有的网络热点一网打尽。
这样的做法似乎不无道理,毕竟网络的神奇之处就是制造更快捷更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理由成为春晚的素材,而这同样是把双刃剑,网络的热点诞生得快,消沉得也快,昨天还是芙蓉姐姐的天下,今天有可能成为芙蓉哥哥的舞台,毕竟网络的游戏规则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春晚如果想用这些东西,首先要考虑“语境”是否合适得体,生搬硬套或一锅煮只会让人反感,比如冯巩小品中的几句给人的感觉就不太合适,不贴近生活,与现实生活脱节。小品应该尽量贴近生活,而不是靠一味追赶时髦博得观众的喜爱,而郭冬临的小品整体自然,特别能反映老百姓的生活。
其次,所有人对同一种事物的接受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正如世上无永远听不厌倦的歌曲一样,当一句句流行的网络词汇被多元化、大规模的曝光之后,留给人们的也仅仅是乏味、无聊而已。我估计去年的“寂寞”一词已经足够泛滥了,再多用一次,无外乎是“陈词滥调”而已。
其三,尽量考虑受众群。春晚的传播方式依然主要依靠电视媒体,大家算算中国的网民才多少,而电视用户又有多少?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你那几句偷菜、传说、寂寞,其实会让更多观众搞不明白你想说什么,没准儿人家还真以为你要回家偷菜呢,这样的效果如何,不说大家也应该清楚。
在冯巩的相声中就有比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我妈叫我回家偷菜”(把吃饭变为偷菜,可谓是一举两得),“你爸唱的不是歌,是寂寞”等等,总之,给人一个感觉就是似乎春晚想把所有的网络热点一网打尽。
这样的做法似乎不无道理,毕竟网络的神奇之处就是制造更快捷更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理由成为春晚的素材,而这同样是把双刃剑,网络的热点诞生得快,消沉得也快,昨天还是芙蓉姐姐的天下,今天有可能成为芙蓉哥哥的舞台,毕竟网络的游戏规则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春晚如果想用这些东西,首先要考虑“语境”是否合适得体,生搬硬套或一锅煮只会让人反感,比如冯巩小品中的几句给人的感觉就不太合适,不贴近生活,与现实生活脱节。小品应该尽量贴近生活,而不是靠一味追赶时髦博得观众的喜爱,而郭冬临的小品整体自然,特别能反映老百姓的生活。
其次,所有人对同一种事物的接受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正如世上无永远听不厌倦的歌曲一样,当一句句流行的网络词汇被多元化、大规模的曝光之后,留给人们的也仅仅是乏味、无聊而已。我估计去年的“寂寞”一词已经足够泛滥了,再多用一次,无外乎是“陈词滥调”而已。
其三,尽量考虑受众群。春晚的传播方式依然主要依靠电视媒体,大家算算中国的网民才多少,而电视用户又有多少?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你那几句偷菜、传说、寂寞,其实会让更多观众搞不明白你想说什么,没准儿人家还真以为你要回家偷菜呢,这样的效果如何,不说大家也应该清楚。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