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
今天在外面逛商场的时候看到商场举办了一次击剑邀请赛,刚开始的时候还能凑个热闹,但是看了几分钟就觉得看不下去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看不懂。击剑双方在接触过程很短,胜负更是在弹指之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过热闹持续的兴奋始终太过短暂。真正能够持久的欣赏一个作品的人,一定是懂得这个作品的行家里手,所以才会有人痴迷于一首曲子,甚至于每天弹唱,有人痴迷于一部小说,不停地考据分析,痴迷于一副山水画,日夜临摹。
从一个相反的角度,想让观众叫好的电影,一定是一部大家都看得懂的电影。
喜宴为了让大家都看得懂,导演不惜亲自上阵解释:“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不过其实这只是电影的内核之一。李安从小的生长环境和影片中高伟同的生长环境及其类似,从小在学习和生活中受父亲的约束,但是面临人生中的重大选择的时候-电影中是择偶,现实中是择业,都和父母的期望有冲突,而正是这种和父亲的冲突催生了李安最早的三部华语电影“父亲三部曲”。
而让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其实也很简单,结婚这个大龄青年或者伪大龄青年都会面对的问题加上父母的催促自然就会生成很多让人感同身受的桥段,而李安的不凡之处在于他没有停留在这种观众的认同感和代入感上,他把目光放在了更具代表性的一幕上-喜宴。
当喜宴之前高家父母对假儿媳妇越亲热,那么喜宴之后观众可以想见的两位父母的失望肯定也越大。当一个个本来深入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仪式后面多出一个新郎的男朋友赛文这一角色时,导演已经轻而易举的俘获了观众,回想起电影中高伟同的外国男友一直忙前忙后,在见到高伟同的父母前特意摘下那个为了高伟同而带上的耳环,而不会做菜的正牌女友高威威那手忙脚乱的样子和厨艺爆表的赛文相比简直是战五渣,当然,别忘了赛文还是一个会读诗的文艺青年:
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湖本无情,因风皱面。
电影里的高威威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感觉有点心不在焉,就和看《饮食男女》时吴倩莲饰演的二女儿说台词时的那种不经意很相似,不知是否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而赵文瑄饰演的高伟同这个时候还没有大明宫词里的精致和妩媚,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一个年轻人的瘦削和倔强,而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在喜宴上的忍耐和面对父母的压力时,所表现出的颓唐我觉得是足够的,但是那种被颓唐而消解掉的压力是否真的是导演想要的?在《推手》里王伯昭饰演的朱晓声同样是要面对伴侣以及父辈的压力,那种没有被赵文瑄的颓唐和玩世不恭消解掉的压力也让电影的基调显得不尽相同。
毕竟最后《喜宴》是一个更加大团圆的结局。只是不知道最后三个人还是否能没羞没臊的这样生活下去?而投降了的高父高母虽然说着高兴,但却不自觉留下了眼泪。但是到底谁对谁错,谁又能指责谁更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