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为了什么——致我们最亲爱的人
春天到了,阳光下的一阵清风,我闻到了泥土的芬芳。
人,从怀胎十月,到呱呱坠地,人生就此展开。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从呜啊呢喃,再到妈妈爸爸,生命就此启程。
童年的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河边捉鱼摸贝壳,阴雨天看燕子低飞,看蚂蚁搬家,在风雨中奔跑,生命有着欢乐的开头。幼时无知怎会考虑“活着为了什么”?小孩子的世界太过新奇,不太有时间质疑人生。
告别童年,走进学生时代,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那时常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阳光灿烂的午后捧一本书,读到忘记时间,读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砥砺刻苦读书的意志,那时活得很单纯,并不知道生命究竟会怎样?
走进大学,美丽的校园让我们流连忘返,漂亮的姑娘和帅气的小伙儿都是最迷人的,蓬勃的荷尔蒙宣示着青春的美好,他们初尝着爱情的味道,“酸酸的甜甜的”,那时的天好蓝,风好轻,一切都刚刚好。那时常念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自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校园的一切都入眼随心,每每让人魂牵梦绕。
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要面临成家立业,初出茅庐的人儿,磨拳擦掌,跃跃欲试,寻找热衷的事业,誓言将奋斗一生,有着“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气,那时的岁月里没有“困难”二字,此谓“立业”。当我们遇到人生的另一半,便做下最重要的决定,坚定与他(她)共度余生,誓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天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于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走到了一起,组建了家庭,所谓“成家”。爱情的滋润与事业的支撑,让人过得无比自信与充实,活着是要经营好自己的一生。
时间的巨轮旋转,人生面临生儿育女,赡养父母,渐渐体会到中年的艰辛与责任,开始明白“天伦”的真正含义。角色的转换,让人迅速成长;控制情绪,好好说话,这才走出生命朦托的状态。从此作为孩子身体力行的榜样,作为父母亲力亲为的依靠,走进“不惑之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活着便开始了一场至死方休的修行。
生命的痛苦和不幸也会时常降临在人们身上,人们常说,活着就是在修行。修行是佛教的说法,修行是为了成佛,虽然很多人并不想成佛。圣经上说:人生下来是有原罪的,活着是为了赎罪;基督教用这一要义来坚定痛苦的人们对生命的敬意。佛经上言,人们要放下贪嗔痴,了结尘缘,皈依佛门,佛教劝解纠缠于悲痛中的人,用“无我”解除执念。生命的魅力就在于让不论幸福还是悲惨的一生,都要寻求到活着的意义。
可“不知死,焉知生?”向死而生,才能活得明白透彻。在中国死亡是忌讳的,死亡是神秘的,让人不愿多提,连孔子也说要“敬鬼神而远之”。可鬼神就是我们的先人我们的至亲,活着时在老年便已孤寂,死后更是孤独。我读过一篇文叫《死亡是人类最好的发明》,看到国外非常重视死亡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学着去理解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开始去“触碰”死亡。国外的坟墓都规划在城市繁热优美的地段,会有人坐在墓地周边的长排椅上看书,非常安静。而中国却是将坟墓建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在荒地在山丘在偏远的田地间,阴森荒凉,让人避而远之,清明才象征性得去祭拜下。对于我们,死亡意味着远离,意味着消失。
而人生又不得不面对死亡,面对至亲的离去,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种遗憾可以想象得到,却无法真正体会得到。待真正失去时,却总嫌明白得太晚,终生难以释怀的何止几人。
人这一生,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柏拉图说,人是追寻意义的动物。是的,人活着是不停在追寻活着的意义,在追寻的过程中,逐渐老去。我曾用搜索引擎去搜索“人活着的意义”,结果让人啼笑,基本是:“活着觉得没意思,想自杀,怎么办?!”,下面劝诫楼主想开的人不少,这些人都想通过这一方式来为自己盖一座“七级浮屠”。
活着的本质是种体验,是场绝妙的旅行。很多人并没有发现,“纳尼亚衣柜”后面的神奇世界。造物主给了你一张火车票,那是寒冬深夜排队买得最后一张票,你要珍惜。你要记得旅途中多看看车窗外的景色,窗外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还有生死别离;而这场旅程中,男人要记得自己的责任,要成家立业,赡养父母,照顾妻儿;女人要忍受疼痛,为新来的生命争取一张开往最最遥的车票——爱与被爱,都是旅途上不可或缺的风景。
再问,活着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无解,请让我们生命去诠释!活着是大自然给我们最好的恩赐,我们应该好好欣赏生命的魅力,活着不止是简单的欢乐与悲苦,活着还有希望,还有感动,还有情怀,好好的活着便是对生命最好的敬意!
春天来了,这离夏花灿烂,还会远吗?——致你我最亲爱得人
人,从怀胎十月,到呱呱坠地,人生就此展开。从嗷嗷待哺,到蹒跚学步;从呜啊呢喃,再到妈妈爸爸,生命就此启程。
童年的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河边捉鱼摸贝壳,阴雨天看燕子低飞,看蚂蚁搬家,在风雨中奔跑,生命有着欢乐的开头。幼时无知怎会考虑“活着为了什么”?小孩子的世界太过新奇,不太有时间质疑人生。
告别童年,走进学生时代,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那时常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阳光灿烂的午后捧一本书,读到忘记时间,读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砥砺刻苦读书的意志,那时活得很单纯,并不知道生命究竟会怎样?
走进大学,美丽的校园让我们流连忘返,漂亮的姑娘和帅气的小伙儿都是最迷人的,蓬勃的荷尔蒙宣示着青春的美好,他们初尝着爱情的味道,“酸酸的甜甜的”,那时的天好蓝,风好轻,一切都刚刚好。那时常念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自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校园的一切都入眼随心,每每让人魂牵梦绕。
再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要面临成家立业,初出茅庐的人儿,磨拳擦掌,跃跃欲试,寻找热衷的事业,誓言将奋斗一生,有着“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气,那时的岁月里没有“困难”二字,此谓“立业”。当我们遇到人生的另一半,便做下最重要的决定,坚定与他(她)共度余生,誓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天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于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走到了一起,组建了家庭,所谓“成家”。爱情的滋润与事业的支撑,让人过得无比自信与充实,活着是要经营好自己的一生。
时间的巨轮旋转,人生面临生儿育女,赡养父母,渐渐体会到中年的艰辛与责任,开始明白“天伦”的真正含义。角色的转换,让人迅速成长;控制情绪,好好说话,这才走出生命朦托的状态。从此作为孩子身体力行的榜样,作为父母亲力亲为的依靠,走进“不惑之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活着便开始了一场至死方休的修行。
生命的痛苦和不幸也会时常降临在人们身上,人们常说,活着就是在修行。修行是佛教的说法,修行是为了成佛,虽然很多人并不想成佛。圣经上说:人生下来是有原罪的,活着是为了赎罪;基督教用这一要义来坚定痛苦的人们对生命的敬意。佛经上言,人们要放下贪嗔痴,了结尘缘,皈依佛门,佛教劝解纠缠于悲痛中的人,用“无我”解除执念。生命的魅力就在于让不论幸福还是悲惨的一生,都要寻求到活着的意义。
可“不知死,焉知生?”向死而生,才能活得明白透彻。在中国死亡是忌讳的,死亡是神秘的,让人不愿多提,连孔子也说要“敬鬼神而远之”。可鬼神就是我们的先人我们的至亲,活着时在老年便已孤寂,死后更是孤独。我读过一篇文叫《死亡是人类最好的发明》,看到国外非常重视死亡教育,让孩子从小就学着去理解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现象,开始去“触碰”死亡。国外的坟墓都规划在城市繁热优美的地段,会有人坐在墓地周边的长排椅上看书,非常安静。而中国却是将坟墓建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在荒地在山丘在偏远的田地间,阴森荒凉,让人避而远之,清明才象征性得去祭拜下。对于我们,死亡意味着远离,意味着消失。
而人生又不得不面对死亡,面对至亲的离去,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种遗憾可以想象得到,却无法真正体会得到。待真正失去时,却总嫌明白得太晚,终生难以释怀的何止几人。
人这一生,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柏拉图说,人是追寻意义的动物。是的,人活着是不停在追寻活着的意义,在追寻的过程中,逐渐老去。我曾用搜索引擎去搜索“人活着的意义”,结果让人啼笑,基本是:“活着觉得没意思,想自杀,怎么办?!”,下面劝诫楼主想开的人不少,这些人都想通过这一方式来为自己盖一座“七级浮屠”。
活着的本质是种体验,是场绝妙的旅行。很多人并没有发现,“纳尼亚衣柜”后面的神奇世界。造物主给了你一张火车票,那是寒冬深夜排队买得最后一张票,你要珍惜。你要记得旅途中多看看车窗外的景色,窗外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还有生死别离;而这场旅程中,男人要记得自己的责任,要成家立业,赡养父母,照顾妻儿;女人要忍受疼痛,为新来的生命争取一张开往最最遥的车票——爱与被爱,都是旅途上不可或缺的风景。
再问,活着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无解,请让我们生命去诠释!活着是大自然给我们最好的恩赐,我们应该好好欣赏生命的魅力,活着不止是简单的欢乐与悲苦,活着还有希望,还有感动,还有情怀,好好的活着便是对生命最好的敬意!
春天来了,这离夏花灿烂,还会远吗?——致你我最亲爱得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