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丁丁的拉各斯日记
林丁丁的拉各斯日记
2017年情人节从纽约出发到拉各斯,一个月后,我们的研究项目因为受到阻挠被迫提前结束。一些闲碎的观察,暂且记上。
拉各斯和我去过的其它发展中国家首都(政治或经济)最大的不同,是华人群体组成的单一性:职业上,可以说除了商人、被商人雇佣的工人、少数因为政治任命来非工作的官员,因其它目的来拉各斯的人凤毛菱角。研究学者、游客、以及真正在这里生活而非只是在这里挣钱的华人居民少之又少;年龄上,商人绝大多数是40岁以上,也有稍年轻的,大多是子承父业的年轻老板或者被雇佣的技术工人;性别上,绝大多数是男性,而女性群体中,大多最初都是作为家属、性工作者、或情人来的拉各斯---这是很男权以及男权文化的一个群体。
为什么呢?一是拉各斯旅游业非常不发达。我在拉各斯时试图买明信片寄给友人,但去超市找了,没有,艺术画廊也没有,就连当地邮政局里都不卖明信片。我咨询在这边生活几十年的“老尼”,他们说竟然从没听说哪里有卖明信片的。另外,拉各斯的气候也不太好,在这里的一个月,我没有一天见过白日里蓝天白云、夜晚里满天繁星,而这些景象在其它非洲城市再正常不过。还有就是被抱怨得最多的“拉各斯很危险,卫生条件差、治安不好”,每一个华人都能给你讲他的哪个朋友因为疟疾去世、或遭到当地人抢劫的故事。就算在这里做了几十年生意的中国商人,也很少有人把“家”安在这里,几十年来还是过着和妻儿分隔两地的生活,你问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告诉你“我肯定是要回国的,不可能长久待在拉各斯”。
相比旅游业的不发达,尼日利亚作为西非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区域经济中心,其它产业的潜力才是吸引华人商人来这里的原因。不过近两年来尼日利亚经济形势下滑,尼日利亚货币奈拉直线贬值,两年前的一美元对100左右奈拉现在竟然400-500。华人老板们没有一个不和你抱怨两句,特别是和进口相关的行业衰退到许多私企直接打包回国了。也有些商人在小心地观察局势,想抄底投资,但有这样魄力和信心的毕竟是少数。
这里的华人群体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各种商会、协会、中心这样半官方半民间的组织非常之多。我在这里的一个月就见证了“尼日利亚华人妇女协会”的成立,拉各斯华助中心基金会的挂牌,而其它的行业协会、地区商会等等不胜枚举。商人们不仅在生意上勾心斗角,也在政治上拉帮结派,这些混乱而意味深长的“站队”我最初无法理解,直到我们的项目遇到阻力才真实体会。
我采访了大概30名商人,而整个项目组采访了100多位商人。要从一个人都不认识,说服尽可能多的商人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几个格格不入的年轻人只好使出浑身解数。套近乎、请吃饭/喝酒以及被请吃饭/喝酒、尽可能地参加各种聚会,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确实交了少数朋友,但感到更多的是非洲华人商人在一个危险、遥远、无聊的城市打拼的中,充斥着矛盾和不安---金钱带来的膨胀、竞争带来的压力、以及精神世界的空虚。
不止一次地,我在与这里的商人接触中受到不同形式的骚扰,言语上打擦边球、甚至直接被误认为是性工作者。这些商人妻儿在千里之外,手里有大量钞票,独自生活在和国内物质水平相差甚大的地方,喝酒、KTV、找性工作者基本可以描绘“非洲华人老板的一天”。
说完拉各斯的华人,说说当地人吧。
去拉各斯之前就有朋友提醒我,说拉各斯的英语和其它英语非洲国家的英语非常不一样,很难听懂。我当时不以为然,好歹也长期经受过东非英语的洗礼,我自认为非洲英语不在话下。但到了拉各斯才发现自己真的听不懂,excuse me? Sorry can you say that again? Could you please speak slower? Are you speaking English? 拉各斯的英语是不太顾语法的,简单粗暴,音调怪异,吐词含混不清,有时候还夹杂着当地部落语言中的词汇。我在拉各斯不得不每天与uber司机们斗智斗勇---我听不懂他说话,他看不懂地图,于是他找不到我、我找不到他,有时候从开始打车到出门甚至要花上1个小时,让人非常崩溃。
另外拉各斯人有和其它许多非洲人的通病---喜欢向人要东西,要小费是一回事,但有时TA只是做了非常基本的分内工作、甚至做得很糟糕、更甚至什么都没做,就会找你要东西。有一回我和同事从机场打车回酒店,我们已经上车了但因为司机操作错误的原因取消了行程,于是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想要和他再关联上也没有成功,后来司机又是去加油、又是去找朋友借发票,耽误了我们非常多时间。快到酒店时同事好心提醒让司机第二天一定要去修手机或者买个新手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司机点头说好,我们都以为他懂了,但下车时他留下我同事,说要手机号码,因为“你不是说你明天要给我一个手机吗?”,且不说两人都是英语母语还发生这种听力错误,就算听错了,司机竟然会认为这样的事情合情合理?荒诞,真是荒诞。
但可怕的是像这样的荒诞的事情随时都在发生,就在我从尼日利亚回国的飞机上,埃及乘务员非常忙碌地在发放食物,而已经拿到食物的前一排的一位尼日利亚人强行把忙碌的乘务员叫住,我们都以为他有很特殊或者紧急的要求,但他要说的只是一句“How are you”…包括乘务员也非常无奈,只能回一句”thanks, I’m busy”。
不少在尼日利亚的中国人向我抱怨尼日利亚人非常狡猾、不守信用、懒惰和贪婪。我在每天被各种荒诞的事搞得崩溃的同时,当然也意识到这当中很大程度是发展限制、是阶级、资本、文化的撕裂和重组。
此时我们对尼日利亚/非洲人的偏见,像极了几十一百年前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不守时、散漫/悠闲,没精神,要面子,钻空子。没有人是“生来就怎么样”,也不应该“非洲就是这样没法改变”,建构既然能成立,就能推翻。
2017年3月14日
2017年情人节从纽约出发到拉各斯,一个月后,我们的研究项目因为受到阻挠被迫提前结束。一些闲碎的观察,暂且记上。
拉各斯和我去过的其它发展中国家首都(政治或经济)最大的不同,是华人群体组成的单一性:职业上,可以说除了商人、被商人雇佣的工人、少数因为政治任命来非工作的官员,因其它目的来拉各斯的人凤毛菱角。研究学者、游客、以及真正在这里生活而非只是在这里挣钱的华人居民少之又少;年龄上,商人绝大多数是40岁以上,也有稍年轻的,大多是子承父业的年轻老板或者被雇佣的技术工人;性别上,绝大多数是男性,而女性群体中,大多最初都是作为家属、性工作者、或情人来的拉各斯---这是很男权以及男权文化的一个群体。
为什么呢?一是拉各斯旅游业非常不发达。我在拉各斯时试图买明信片寄给友人,但去超市找了,没有,艺术画廊也没有,就连当地邮政局里都不卖明信片。我咨询在这边生活几十年的“老尼”,他们说竟然从没听说哪里有卖明信片的。另外,拉各斯的气候也不太好,在这里的一个月,我没有一天见过白日里蓝天白云、夜晚里满天繁星,而这些景象在其它非洲城市再正常不过。还有就是被抱怨得最多的“拉各斯很危险,卫生条件差、治安不好”,每一个华人都能给你讲他的哪个朋友因为疟疾去世、或遭到当地人抢劫的故事。就算在这里做了几十年生意的中国商人,也很少有人把“家”安在这里,几十年来还是过着和妻儿分隔两地的生活,你问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告诉你“我肯定是要回国的,不可能长久待在拉各斯”。
相比旅游业的不发达,尼日利亚作为西非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区域经济中心,其它产业的潜力才是吸引华人商人来这里的原因。不过近两年来尼日利亚经济形势下滑,尼日利亚货币奈拉直线贬值,两年前的一美元对100左右奈拉现在竟然400-500。华人老板们没有一个不和你抱怨两句,特别是和进口相关的行业衰退到许多私企直接打包回国了。也有些商人在小心地观察局势,想抄底投资,但有这样魄力和信心的毕竟是少数。
这里的华人群体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各种商会、协会、中心这样半官方半民间的组织非常之多。我在这里的一个月就见证了“尼日利亚华人妇女协会”的成立,拉各斯华助中心基金会的挂牌,而其它的行业协会、地区商会等等不胜枚举。商人们不仅在生意上勾心斗角,也在政治上拉帮结派,这些混乱而意味深长的“站队”我最初无法理解,直到我们的项目遇到阻力才真实体会。
我采访了大概30名商人,而整个项目组采访了100多位商人。要从一个人都不认识,说服尽可能多的商人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几个格格不入的年轻人只好使出浑身解数。套近乎、请吃饭/喝酒以及被请吃饭/喝酒、尽可能地参加各种聚会,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确实交了少数朋友,但感到更多的是非洲华人商人在一个危险、遥远、无聊的城市打拼的中,充斥着矛盾和不安---金钱带来的膨胀、竞争带来的压力、以及精神世界的空虚。
不止一次地,我在与这里的商人接触中受到不同形式的骚扰,言语上打擦边球、甚至直接被误认为是性工作者。这些商人妻儿在千里之外,手里有大量钞票,独自生活在和国内物质水平相差甚大的地方,喝酒、KTV、找性工作者基本可以描绘“非洲华人老板的一天”。
说完拉各斯的华人,说说当地人吧。
去拉各斯之前就有朋友提醒我,说拉各斯的英语和其它英语非洲国家的英语非常不一样,很难听懂。我当时不以为然,好歹也长期经受过东非英语的洗礼,我自认为非洲英语不在话下。但到了拉各斯才发现自己真的听不懂,excuse me? Sorry can you say that again? Could you please speak slower? Are you speaking English? 拉各斯的英语是不太顾语法的,简单粗暴,音调怪异,吐词含混不清,有时候还夹杂着当地部落语言中的词汇。我在拉各斯不得不每天与uber司机们斗智斗勇---我听不懂他说话,他看不懂地图,于是他找不到我、我找不到他,有时候从开始打车到出门甚至要花上1个小时,让人非常崩溃。
另外拉各斯人有和其它许多非洲人的通病---喜欢向人要东西,要小费是一回事,但有时TA只是做了非常基本的分内工作、甚至做得很糟糕、更甚至什么都没做,就会找你要东西。有一回我和同事从机场打车回酒店,我们已经上车了但因为司机操作错误的原因取消了行程,于是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想要和他再关联上也没有成功,后来司机又是去加油、又是去找朋友借发票,耽误了我们非常多时间。快到酒店时同事好心提醒让司机第二天一定要去修手机或者买个新手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司机点头说好,我们都以为他懂了,但下车时他留下我同事,说要手机号码,因为“你不是说你明天要给我一个手机吗?”,且不说两人都是英语母语还发生这种听力错误,就算听错了,司机竟然会认为这样的事情合情合理?荒诞,真是荒诞。
但可怕的是像这样的荒诞的事情随时都在发生,就在我从尼日利亚回国的飞机上,埃及乘务员非常忙碌地在发放食物,而已经拿到食物的前一排的一位尼日利亚人强行把忙碌的乘务员叫住,我们都以为他有很特殊或者紧急的要求,但他要说的只是一句“How are you”…包括乘务员也非常无奈,只能回一句”thanks, I’m busy”。
不少在尼日利亚的中国人向我抱怨尼日利亚人非常狡猾、不守信用、懒惰和贪婪。我在每天被各种荒诞的事搞得崩溃的同时,当然也意识到这当中很大程度是发展限制、是阶级、资本、文化的撕裂和重组。
此时我们对尼日利亚/非洲人的偏见,像极了几十一百年前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不守时、散漫/悠闲,没精神,要面子,钻空子。没有人是“生来就怎么样”,也不应该“非洲就是这样没法改变”,建构既然能成立,就能推翻。
2017年3月14日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1 09: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