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居正:富兰克林与张居正
富兰克林给我的最初印象,还是义务教育小学课本里的那个和他父亲在打雷的时候放风筝的小男孩。不曾想过他原来这样厉害。学完这篇课文,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想法的。 关于“中西比较”这一话题已经数不胜数,把西方的富兰克林与中国古代明朝的张居正进行对比应该还没有的吧。那么,有之,请自从芜菁始。 先来说说明朝吧。明朝应该是中国历史上被黑的最暗的朝代。 明朝是一个对皇帝很苛刻的朝代。具体苛刻到什么程度呢?连著名的海瑞先生也公开写文章骂当今皇帝,骂的天下皆知,把皇上气的差点吐血,也没被怎么样。换做清朝,别说骂皇帝,怀念一下前朝都得死。由此观之,皇帝活得如此窝囊,很大部分原因还是和中国的礼法制度有很大关系。 那么,礼法里面最重要的便是官。电视古装剧的那种皇帝上朝,一人居于高堂之上,高堂之下的则是左文右武。这场景何等壮阔。可在明朝万历年间,明神宗竟可为了与大臣们怄气,长达28年不理朝政。在这28年里,大明王朝成了虚壳,而皇帝甘愿坐在后宫中间接地通过他的臣僚来了解前朝,也可以说他无奈于同礼法作无谓的斗争而自甘成为其傀儡。 明朝出了很多有名的官,张居正亦是其中之一。在张居正的一生之中,有一件事对他意义非常重大,就是改制。改制这件事,张居正一个人做不成。他再厉害,他顶多就是内阁首辅,大明朝的最终裁决权是皇帝通过司礼监实现的,司礼监才是最贴近皇上的人,要是司礼监不同意那改制就是白扯,抛去这个,他也保证不了朝野群臣都能唯他马首是瞻。改制这种事情,不仅是要人支持,还要有人去处理反对派。因为改制就是一场政治革命,革命是需要暴力维持的,是一定要杀人、一定会流血的。张居正能一手改制一手挥刀么?显然不能。所以如果想让改制成真,就需要一个人,他首先得懂什么叫改制,他还得理解并且支持张居正的改制;其次,他还要能够帮助张居正处理反对派,用强有力的政治手腕控制局势稳定局面;最后,他还得是个太监,一般太监还不行,必须是最说了算的司礼监掌印大太监。 欲成大事者,需以人为本。这个“本”不仅仅是利益角度的“资本”,更是成就大事的“根本”,一个不懂得如何爱他人、满脑子只想着自己的人,哪怕一时得势,也终将失势,还会被踏上一万只脚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在后世遗臭万年。 再来看看美利坚。 富兰克林,既然他以非总统的身份出现在100美元上,想必他的精神是为美国人所尊崇的。从小印刷工长大,和哥哥的关系不好,但也能很巧妙地处理和哥哥的关系;从小就发表文章,说明是一个勇于表达自己意见的人;只身来到费城,富有冒险气质;娶太太的时候一定掂量对方带给他的好处,精明;热心公益事业,富有社会责任感。 他一生用了不少时间去从事社会活动。富兰克林特别重视教育,他兴办图书馆、组织和创立多个协会都是为了提高各阶层人的文化素质。我觉得这便是中西政客的差异了吧。富兰克林愿意为一些细小的事物花费精力。他在城市公众事务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以及他提出的解决之道。这些问题都十分细微,对它们的发现,既表明了他的观察力敏锐,又反映了他对公众利益的关心。而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均十分实用,而且计划得相当周全,滴水不漏。他说:“人类的幸福,‘并不是由百年难遇的巨大机遇带来的,而是由每天产生的细小利益汇集而成。” 西方政客更多的不是着眼于惊天动地的社会变革上,而是放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琐事中。而在中国,政客自有其生存之道。如果你懂点权谋诡计,三国就是你的天堂,是金子总会发光。可是对平民来说三国就是地狱,遍地是饥荒和流亡,洛阳被烧光,徐州被屠城,长安被糟蹋到人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