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本体论是一个很神奇的论题
今天读“文学与语言”这章文学理论,他对语言这个东西的解读让我觉得挺新奇,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般说到语言,我们通常认为它是承载思想的工具,平常我们用它来表达观点,抒发感情,比如我现在通过使用语言来讲述我的想法。作家借助语言来描写一个人,一个物,讲一段故事,所以语言一直是作为一个载体,一个媒介存在的。中国古代也一直推崇“文以载道”的说法,就是说文章是用来传播道理传授知识的,这里的文(就是语言),处于一个辅助地位。 今天看到另一个说法,叫“语言本体论”。是俄国结构主义提出的,他们说:“说话的主体并非控制着语言,语言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他们的思维很有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一个人懂得多少语言,那么他对世界的认识就有多少。就好像在说,假如你懂了英语,你就能认识到讲英语的国家的人的世界,假如你懂了动物语,你就能进入小兔子小猫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处世的思维,假如你懂了工程师业界的术语,你就能懂的他们那群人每天在思考什么,他们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我觉得语言不仅依靠国家物种划分,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语言,只不过语言与语言之间存在共性的多与少罢了。一个世界的人如果不懂另一个世界人的语言,就认识不到那个世界。我们周围的世界是本来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不懂的他们的语言,就不能够认识他们。卡西尔说:“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有了某种语言,也就有了某种现实,也有了人们对这种现实的感觉和认知。” 语言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文学的语言是人们审美的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在生活中,当我们掌握了一种新词或新的词语的组合,就表明我们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姿态,或者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 我们每读一本新的题材的书时,都会感觉世界大门又被打开了一扇。即使作者描写的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但当他用一种新的语言,新的句式去表达时,会让我们对司空见惯的事重新进行审美。所以我们在读书时会获得一种快感,就是接触到新知识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