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与野兽》小谈
首映当天和早早约好的朋友一起去看这部期待了好久的电影,从公布主演那一刻就让人期待起来:女主艾玛.沃特森,男主丹.斯蒂文斯。


是的,始于颜值,陷于才华。艾玛毕业于布朗大学,丹丹龙毕业于剑桥大学。
首先,我们来聊聊《美女与野兽》这部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
《美女与野兽》最早以沙龙故事形式出现于1740年,作者是法国人加布里埃尔-苏珊·巴尔博特·德·维伦纽夫。沙龙故事从17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于法国宫廷,受众多为女性,以抒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为主。原版故事用隐喻手法揭露女性婚姻不能自主的状态,控诉父权任意指派婚姻伴侣。故事中,王子自幼被王后托付给一个邪恶的仙女照顾。仙女在王子成年后垂涎色诱,被王子拒绝,因此把王子变成了一只野兽。贝儿是国王和一位好的仙女所生的孩子。邪恶的仙女想除掉贝儿以便和国王结婚,于是安排贝儿被一个商人收养。

如果说第一版《美女与野兽》是成人爱情故事和幼儿睡前故事的结合,第二版则变成了完全的具备说教性质的童话。1756年小说家珍妮 - 玛丽·L·德·博蒙特改写了这个故事,书中相对与绝对的概念益发清晰,表里、真假、善恶、美丑、人兽也成为表达的主题。新版本里贝儿不再是国王跟仙女的女儿,而是一个中产商人的女儿。这个变化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夕舆情的暗涌,人们对贵族特权产生了厌恶,进步思想开始上位。书中商人不吝金钱为女儿请教师上课,也是当时进步女性开始要求教育权和就业权的缩影
以上两部法国原版作品,已经隐然有了颠覆男权的意识。而在电影宣传期时,艾玛就高调宣传这部电影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在女性占据消费大潮的现在社会,由女性主义引领女性消费主义,真是一个顺天应时的绝妙宣传。

片中的贝儿完全颠覆了迪士尼公主们一向是慕男狂的基本设定,她依然绰约多姿,但是思想独立、热爱读书,不安常履顺、不拘俗自守,尤其是对男人不屑一顾。完全迎合女权意识觉醒的现代女性的心理。相信之后这样的角色定位会越来越多。
聊到现在,我全在说这部电影或童话里包含的女权意识。其实是为了反驳认为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故事的观点,在片中女主一直维持着与男主平等的地位,比如,争吵也是为了表达自己意愿。
天知道,我多么喜欢独立自主又爱读书的女孩子!

除了电影包含的思想意外,我还得说说:特效没得说,我只服迪斯尼;最大的惊喜是家具仆人都很有特色;最后但也最重要的是,虽然我喜欢贝儿,但是艾玛的演技还是没有完全的表现出这一人物的内心,女神还要多磨练。
差点儿忘了说,电影翻译给负分。storm翻译成下雨。来福?来福你个大头鬼!
《魔戒》原著作者J. R. R.托尔金曾经说过,与儿童相比,成年人更需要童话故事的慰藉。因为童话的完美结局可以让成年人在生活的磋磨中得到安抚。所以,我们都爱童话。

应L先生之要求,本打算写一篇跟以往风格不一样的影评,但是……时尚易逝,风格永存,写完发现跟以往没什么差别,那就将就着看吧,各位。
-
甲氧氯普胺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7 2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