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季播制的中国之路
关于美国电视剧的“季播制”能否在中国实现的争论,业内早已有之。总体来看,唱衰的论调多些。但无论赞成或反对,大多数观点建立在不甚完整的逻辑链条之上,多属“随感而发”。其实,这问题既不复杂,也没什么需要讳疾忌医的,掰开了说,可以让我们看到如今烈火烹油的电视产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请允许我将“季播制能否在中国实现”这个问题拆解成两个层面的讨论:一是在客观条件下,该机制是否可行;二是行业的“上帝”——意即广大电视观众,在主观意愿上能否接受。这两个问题讨论清楚,答案也便水落石出了。 当然,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基础,是整个电视业的复杂性:它既有产业属性也有文化属性;既是一门生意也是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当然,在我们国家,它还是毫无争议的意识形态工具。但除去国有属性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的电视业和美国的电视业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所以,那些以“体制不同”而将季播制一棍子打死的观点,可以忽略不计了。 可以这样说,在美国,季播制是一种在独特的产业逻辑下形成的必然性的制度。在电视剧领域,季播的基本特点有如下三个:(1)以年为单位,通常从该年9月至次年4月为一个播出季;(2)每周固定时间播出一集;(3)边拍边播,根据受众调查情况随时做出续播、修改或停播的决定。不难看出,这种机制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节约成本。因为“战线”拉得长,所以在播出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根据受众反馈做出修改,甚或将收视率惨淡的剧集取消,也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在实际操作中,制片公司或制片部门通常会首先拍摄1-2集“试播集”(pilot)并剧本大纲给电视网的决策者观看并由其决定是否预订,获得通过才会正式开拍,而拍摄的进度也只比播出的进度稍微快一些,并依据受众反馈随时调整,如砍掉不受欢迎的角色、增强有时效性的元素、人为设计情节的高潮,乃至干脆取消。曾经的“国民喜剧”《老友记》(Friends)就曾在收视率低迷时安排“同性之吻”、“瑞秋产子”等情节,而在中国人气极高的《越狱》(Prison Break)则因收视率长期位于70名开外而仅播出4季就被取消。
那么,为何要如此严格地“节约成本”呢?这就要从美国电视业的产业结构说起。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美国的电视业基本处于寡头垄断状态,也就是说,数量很少的生产者(含制片公司和电视网)生产了市场中流通的绝大多数产品。专业制片公司包括哪些?主要就是好莱坞的“六大片厂”:派拉蒙、华纳兄弟、索尼哥伦比亚、20世纪福克斯、迪士尼、环球。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热门美剧都是由这六大片厂制作或主导制作的。那么电视网(播出方)呢?全国性的大电视网总共有五个:NBC、CBS、ABC、FOX、CW。这些电视网也有自己的制片部门或子公司,也会制作一些剧集,如《绝望的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就是ABC自己制作的。而且,熟悉美国传媒业的人会知道,这些制片公司和电视网往往有着更加复杂的关系,共同归属于某一个传媒集团,比如ABC和迪士尼就都属于迪士尼集团旗下,而20世纪福克斯和FOX电视网也都是新闻集团的子机构……够乱吧!但无论怎么乱,其实都强化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这个拍电视剧的圈子里,真正的竞争者的数量是很少的,但每一个都是千锤百炼、实力雄厚的,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微妙的、小心翼翼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为维持寡头们的优势地位,入行的资本门槛已经被提到很高的程度,每一部电视剧都“不得不”是高投入、高品质的大制作。由是,每一个决策失误或成本误控,带来的损失都将是巨大的。而这,就是美国电视剧产业施行季播制的客观条件。
反观中国,无论电视制片公司还是电视台(主要是卫视),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处在“群雄逐鹿”阶段,尽管实力雄厚的制作与播出机构正在逐渐成为市场上的引领者,但距离美国式的寡头垄断格局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电视台收购和播出剧集的“随意性”,是建立在竞争者过多、入行门槛过低带来的产能严重过剩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价格过低导致的结果。当源源不断的热钱涌向这个几乎没有门槛的领域,谁还有心思去搞需要精耕细作的季播呢?中国现在自称为“季播”的剧集,几乎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季播剧。 下面我们再说说观众的主观意愿。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前提是要交代清楚的:一是观众的收视习惯是在电视节目的播出方式和自身长期的生活惯性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结构;二是这种行为结构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完全可以发生改变。举个例子,在1993年《东方时空》开播之前,中国人根本没有早晨打开电视机的习惯,因为新闻一直都是晚上播。当时很多人唱衰“早间新闻杂志”这个东西,认为其根本没有观众基础。但结果怎样呢?中国人养成了一起床就打开电视机的习惯,而《东方时空》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最优秀的电视节目之一。所以,认为“中国观众无法适应季播制”的观点,也是没什么道理的。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美国人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美国,日间肥皂剧(daytime soap)这个东西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那是因为有相当数量的成年女性选择做全职主妇,她们在白天做家务的同时可以“听”电视,于是这种对话密集但场景变换不多的类型剧便有了市场;而在中国,大多数女性是职业妇女,白天都要上班,可以待在家里看电视的主要是退休老人,于是养生节目“大行其道”。这就是一个“硬指标”的差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难改变。具体到季播制这个问题上,便不能不提美国人根深蒂固的“夏季休假”的思维定势。在校学生自不待言,从6月初到8月底是漫长的暑假,学生可以选择打工或旅行;而成年人也往往将自己休带薪年假的时间放在夏天。这个时候是旅游业和电影业比较繁荣的时期,而每天看电视的人数会减少。因此,从该年9月到来年4月的播出季就是一种非常合适的安排。反之,美国人收看电视剧的习惯也自然会被历史悠久的季播制所塑造和强化,每周的某一固定时间在电视机前等待自己喜欢的电视剧播出,使他们养成了以“周”为单位安排自己生活的节奏的习惯——一如中国的日播制持续不断强化了我们“一鼓作气”看完一部剧的习惯一样。但是这样的习惯可以被改变吗?当然可以!只要时机和条件成熟。 任何一种稳定的机制都建立在特定的产业与文化逻辑的基础上,而这些逻辑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与其赤眉白眼争论美式季播制到底适不适合中国,不如借着考察季播制的机会仔细琢磨如何将这个行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