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印象
去印度前是我在东南亚诸国出差里最紧张的一次,去越南和印尼都没有这么紧张,因为媒体大肆宣扬的强奸案,好像每天都在印度街头发生似的,连宝莱坞大明星都逃不过。
我能去最大的原因是琳在那,虽然去的时候并没有抱希望能见到她。另外在印度的代理也会全程陪同,我们不用独自行动。当然我还是超预算地全程定了五星级酒店,并预约了酒店接机。
但去了之后就会发现根本没那么恐怖,在孟买待了一周后就敢一个人去德里找琳了。
印象1: 穷,贫富差距大。
虽然一直说中国印度很像,但站在街道从表象就能看出印度和中国的人民生活现状还是有差距的。孟买和德里这样的大城市街道,都是脏乱拥堵,还有很多无家可归者就睡在街边,最让人唏嘘的是这样的条件,竟然还会有好多小孩。

从上面这个表也可以看出,中国的中产阶级占比比印度高很多,而且印度还有不少处于最底层的民众。
然后看到富印度人的生活就会发现穷人富人完全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因为人力便宜,富人会有很多佣人,包括司机,他们的月薪不过一千人民币左右,即使是年轻人,也没看到几个用智能手机的。
听大家解释是因为种姓制度,上层和下层有不可跨越的鸿沟,而底层人安于现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所以基本穷人永远是穷人。这让我想起吴军的“不选择的幸福”,举例就是印度人更愿意安于本职反而发展更好,幸福感更高。如果他知道印度的底层人民因为安于现状而代代如此会怎么想?这就是所谓的民主国家?人人生而平等,都应该努力学习工作,改善自己和下一代的生活条件,尽可能体验不同的人生,而不应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印象2: 印度人生活更从容。
可能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和我一样觉得应该只争朝夕所以过得太行色匆匆,生活节凑很快,焦虑感也很重。而印度人因为安于现状加上宗教信仰,相对的焦虑感较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也更高,所以同等生活条件下,印度人应该确实比中国人幸福感更高。
这也是我近期在考虑的事情,只争朝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问题。这次我两选择了去加拿大,可以说是在工作和生活之间选了生活。但这两者不应该矛盾,既不能安于现状放弃奋斗,也不能因此失彼不是忙着生就是忙着死。
印象3: 这是一个崛起的市场。
在印度最受欢迎的一个手机牌子1plus3,我压根都不知道是个中国牌子。有多少家企业已经看好印度市场直接绕过国内市场做了印度呢?肯定很多。
2016年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的市场占有率是46%,其中除了第一名是三星,前五名的其他四个都是中国品牌,小米第二。印度代理问我,为什么我们印度人都这么喜欢中国手机,而中国人都喜欢苹果?
大家都看上印度市场无非以下几个原因:
1. 人口红利。
两国总人口数相当,但印度未来20年内35岁以下的劳动力人口将占比65%,在这个普遍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的全球环境下尤为耀眼。
2. 英语基础+互联网人才。
虽然各邦都有自己的需要和法规,英语毕竟是通用语,加上强大的互联网人才输出,这是印度的一大优势。如今世界上最大的三个互联网人才输出城市全在印度。
3. 多国资产涌入。
基于上面两个条件,很多投资方好看印度市场,多国投资资金竞相涌入印度加速了印度互联网的发展。
4. 基础设施和网络终端逐年完善。
发展中国家就是在发展的状态,印度GDP年增长率达7%,国民生产总值也上升到全球第七了,如同长身体的孩子,怕是一天一个样。
按理说印象4该说说这悠久的哲学底蕴和宗教文化,只可惜这次出差为主感触并不深刻。但国博和某个寺庙的参观(没记住名字😓)也算震撼,特别是寺庙里那些人太过虔诚的样子甚至让我觉得恐怖。这块了解太浅实在不好多说。
当然印度人上厕所吃饭用手和摇头的习惯,也是独一无二的特色,倒也无法评价只能尊重不同的文化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