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图 | 重庆:热辣山城
编者按:它是云雾缭绕的山,它是气势磅礴的桥;它是拾级而上的老街,它是造型独特的吊脚楼;它是麻辣喷香的火锅,它是江湖义气的重庆。作为西南乃至全国最具地理特色的城市之一,重庆因“山地建筑”而远近闻名。它们通常与地势、气候等主题紧密相关,经过岁月的积淀,最终变成现在这般独特的模样。
如果你来到了西南,感受过温和的成都,那么也不容错过热辣的重庆。拨开山城的雾气,或许你会看见不一样的建筑惊喜。
项目分布地图(编者绘)
1.重庆桃源居社区中心
董功/ 直向建筑
社区中心位于重庆市桃园公园半山腰上的一块洼地,四周被起伏的山形包围。不同于“在山上盖一幢房子”的通常做法,直向建筑塑造出一个建筑整体趋势和山体相融合的景观意象,新的空间形体依顺着山势而规划,它们的轮廓线和原来的山形融汇相映。
2.重庆博建设计中心
重庆博建
重庆博建设计中心又名重庆房子。建筑设计结合了重庆当地的吊脚楼、坡道、空中庭院以及民居体量组合关系等要素,使用现代建筑语言诠释了传统交通和空间组合的模式。
3.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设计系
刘家琨/ 家琨建筑
建筑群位于校园内的一座小山顶上,以重庆特有的山城聚落形态和近现代重工业建筑史脉作为形态依据,设计延续了地方特色,同时加入仓库、车间等具有当代艺术时尚性的建筑空间。
建筑群底层裙房顺应地形作跌落处理,形成几级山地绿化平台,成为师生活动的良好场所。平台上的天井除解决底层建筑的采光外,还形成内向性绿化空间,为底层的交通兼交流大空间提供了良好的景观。
4.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
汤桦建筑
图书馆取材于重庆地方随处可见的建筑原型,如砖窑、仓库等,以一种简洁整体的形式屹立于山地中;较薄的条形体量有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并在室内形成长卷式的景观画面;具有地域精神的建筑形式与刻意保留和设计的农业景观形成有意味的关系;简明的体型在创造最大化空间通用性的同时,也暗合了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成方式。
5.绿地重庆海外滩项目体验中心
PURE Architecture
建筑位于重庆鸿恩寺森林公园南侧半山腰,面朝嘉陵江。建筑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建筑成为山水之间对话的媒介,并在空间体验中反应出这地形变化特征。
6.千厮门大桥
作为长江和嘉陵江汇流之城的重庆,自然少不了“桥”这一景观。2015年4月正式通车的千厮门大桥,起于渝中区,在洪崖洞旁跨越嘉陵江到达江北区江北城,并在渝中半岛通过连接隧道与东水门长江大桥北岸桥台相接,为跨江公路和轨道交通两用桥。现已成为重庆市新地标之一。
7.洪崖洞
千厮门大桥旁的洪崖洞,是重庆另外一个必看的城市特色景观。在2005年被改造之前,这里是重庆著名的棚户区,建筑大多用杉木、楠竹等最廉价的材料,以穿逗结构和捆绑方式搭建。经过改造之后的洪崖洞,用新建的仿古建筑还原了重庆当地吊脚楼与山势结合的经典景象,被网友称作理解重庆3D地图的绝佳去处,其夜景更是有几分日本电影《千与千寻》的味道。
8.国泰艺术中心
崔愷建筑工作室
作为新诞生的地标建筑,重庆国泰艺术中心既承载了过往的城市历史,也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设计独特的文化艺术空间,同时连通周边的商业中心,成为当地民众最喜欢的休闲去处之一。建筑中红黑二色的“题凑”互相穿插、叠落、悬挑,整个建筑如同点燃的红色篝火。
9.WFC环球金融中心大厦
李祖原
重庆环球金融中心由台湾建筑师李祖原(台北101大厦设计者)担纲设计,以“重庆之冠”为灵感,建成高度为339米,2015年被评委重庆十大地标建筑之首。
10.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雕塑系大楼
家琨建筑
位于四川美术学院一角,建筑斜插入较为狭小的不规则场地。由于雕塑系需要大量天光教室,所需面积已超过基地所允许的建筑占地面积,因此建筑屋顶向外挑出,以获得最大的顶层面积;同时建筑的四五层凹入,使天光可以到达其下的第三层教室。
重庆地区气候炎热,教学楼充分注重室内自然通风和气流引导,并在日晒强烈的西面和南面设计了双层空花墙,以提供阴影和墙面通风。下室亦采用双层墙体以隔绝金属加工车间的噪音。相邻教学楼和周边工厂大部分为红色,教学楼立面采用锈红色,融于环境色调;并刻意保留了手工粗抹痕迹的水泥抹灰,是对重庆地区山砂抹灰传统的一种延续。
参考资料
http://www.jiakun.com/
http://www.gooood.hk/chongqing-taoyuanju-community-center-by-vector-architects.htm
http://www.gooood.hk/greenland-clubhouse-by-pure.htm
编辑 | 李菁琳
校对 | 刘雨浓(实习生)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行走中的建筑学所有,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
media@archiposition.com
如果你来到了西南,感受过温和的成都,那么也不容错过热辣的重庆。拨开山城的雾气,或许你会看见不一样的建筑惊喜。
项目分布地图(编者绘)
![]() |
1.重庆桃源居社区中心
董功/ 直向建筑
![]() |
![]() |
![]() |
![]() |
社区中心位于重庆市桃园公园半山腰上的一块洼地,四周被起伏的山形包围。不同于“在山上盖一幢房子”的通常做法,直向建筑塑造出一个建筑整体趋势和山体相融合的景观意象,新的空间形体依顺着山势而规划,它们的轮廓线和原来的山形融汇相映。
2.重庆博建设计中心
重庆博建
![]() |
![]() |
![]() |
摄影:白川 |
重庆博建设计中心又名重庆房子。建筑设计结合了重庆当地的吊脚楼、坡道、空中庭院以及民居体量组合关系等要素,使用现代建筑语言诠释了传统交通和空间组合的模式。
3.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设计系
刘家琨/ 家琨建筑
![]() |
![]() |
![]() |
摄影:张虔希 |
建筑群位于校园内的一座小山顶上,以重庆特有的山城聚落形态和近现代重工业建筑史脉作为形态依据,设计延续了地方特色,同时加入仓库、车间等具有当代艺术时尚性的建筑空间。
建筑群底层裙房顺应地形作跌落处理,形成几级山地绿化平台,成为师生活动的良好场所。平台上的天井除解决底层建筑的采光外,还形成内向性绿化空间,为底层的交通兼交流大空间提供了良好的景观。
4.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图书馆
汤桦建筑
![]() |
![]() |
![]() |
图书馆取材于重庆地方随处可见的建筑原型,如砖窑、仓库等,以一种简洁整体的形式屹立于山地中;较薄的条形体量有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并在室内形成长卷式的景观画面;具有地域精神的建筑形式与刻意保留和设计的农业景观形成有意味的关系;简明的体型在创造最大化空间通用性的同时,也暗合了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成方式。
5.绿地重庆海外滩项目体验中心
PURE Architecture
![]() |
![]() |
建筑位于重庆鸿恩寺森林公园南侧半山腰,面朝嘉陵江。建筑师的设计意图是让建筑成为山水之间对话的媒介,并在空间体验中反应出这地形变化特征。
6.千厮门大桥
![]() |
作为长江和嘉陵江汇流之城的重庆,自然少不了“桥”这一景观。2015年4月正式通车的千厮门大桥,起于渝中区,在洪崖洞旁跨越嘉陵江到达江北区江北城,并在渝中半岛通过连接隧道与东水门长江大桥北岸桥台相接,为跨江公路和轨道交通两用桥。现已成为重庆市新地标之一。
7.洪崖洞
![]() |
![]() |
千厮门大桥旁的洪崖洞,是重庆另外一个必看的城市特色景观。在2005年被改造之前,这里是重庆著名的棚户区,建筑大多用杉木、楠竹等最廉价的材料,以穿逗结构和捆绑方式搭建。经过改造之后的洪崖洞,用新建的仿古建筑还原了重庆当地吊脚楼与山势结合的经典景象,被网友称作理解重庆3D地图的绝佳去处,其夜景更是有几分日本电影《千与千寻》的味道。
8.国泰艺术中心
崔愷建筑工作室
![]() |
![]() |
作为新诞生的地标建筑,重庆国泰艺术中心既承载了过往的城市历史,也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设计独特的文化艺术空间,同时连通周边的商业中心,成为当地民众最喜欢的休闲去处之一。建筑中红黑二色的“题凑”互相穿插、叠落、悬挑,整个建筑如同点燃的红色篝火。
9.WFC环球金融中心大厦
李祖原
![]() |
![]() |
重庆环球金融中心由台湾建筑师李祖原(台北101大厦设计者)担纲设计,以“重庆之冠”为灵感,建成高度为339米,2015年被评委重庆十大地标建筑之首。
10.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雕塑系大楼
家琨建筑
![]() |
![]() |
位于四川美术学院一角,建筑斜插入较为狭小的不规则场地。由于雕塑系需要大量天光教室,所需面积已超过基地所允许的建筑占地面积,因此建筑屋顶向外挑出,以获得最大的顶层面积;同时建筑的四五层凹入,使天光可以到达其下的第三层教室。
重庆地区气候炎热,教学楼充分注重室内自然通风和气流引导,并在日晒强烈的西面和南面设计了双层空花墙,以提供阴影和墙面通风。下室亦采用双层墙体以隔绝金属加工车间的噪音。相邻教学楼和周边工厂大部分为红色,教学楼立面采用锈红色,融于环境色调;并刻意保留了手工粗抹痕迹的水泥抹灰,是对重庆地区山砂抹灰传统的一种延续。
参考资料
http://www.jiakun.com/
http://www.gooood.hk/chongqing-taoyuanju-community-center-by-vector-architects.htm
http://www.gooood.hk/greenland-clubhouse-by-pure.htm
编辑 | 李菁琳
校对 | 刘雨浓(实习生)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行走中的建筑学所有,禁止转载。
投稿邮箱
media@archiposi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