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阳读解《石头记》八十二之凤姐协理宁国府上
![]() |
从这一回起,我们来分析王熙凤的一场重头戏,即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应该说,整部小说进行到这里,才真正意义上出现了“凤姐正传”。王熙凤齐家治国甚至平天下的能力,就在这两回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而她的性格和行事做派,在这两回书里,也同样表达的淋漓尽致。
我们说,秦可卿去世以后,就应该筹备葬礼了,而我们一开始读葬礼的筹备环节,就会发现从里到外都透露着怪气。
很多读者和学者都注意到一点,整场秦可卿的葬礼,和秦可卿关系极为密切的尤氏和贾蓉,都基本或者说完全没有出现,没有戏份。
一个是秦可卿的婆婆,一个是秦可卿的丈夫,这种表现是非常怪异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两个人是秦可卿的敌人,秦可卿的死和他们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他们刻意不去抛头露面呢?
仔细想想其实不然,按照我们平常人的思维,这种时候,他们作为所谓“胜利者”更应该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胜利感”,况且,他们与秦可卿作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利益,是为了家族事务的控制权。而丧礼,我们了解《石头记》或者说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潜规则的话,我们应该知道,丧礼是一个可以非常大的可以捞钱的渠道,是可以赚的脑满肠肥的。这两个人怎么会不参与呢?
不参与的原因,只可能是一点,就是他们还并没有真正取得胜利,不要说荣国府,即使在宁国府内部,他们非但没有彻底的攫取利益权和话语权,还招惹来了王熙凤。
那么,是谁把王熙凤引荐到宁国府来协理府事的呢?
是贾珍和贾宝玉。
贾宝玉推荐,贾珍哭着求来的。
而贾宝玉推荐王熙凤,这种写法本身也是很有味道的。
我们知道,贾宝玉不但是作者最为珍爱的男性角色,是本书的大主角。而且,他是一个有仙界身份的人物,是不是啊。
他是仙界的神瑛侍者下凡。
而他能够认可,甚至推崇的人物,自然也是非常难得的。而且我们知道贾宝玉这个人梅妻鹤子,从不过问经济事务。或者说他根本不食人间烟火。
那么,为什么这个时候他会站出来,主动推荐凤姐呢?
就像脂砚斋批语里所说的那样:荐凤姐须得宝玉俱龙华会上人也。
何为龙华会呢?
龙华会就是浴佛节,又称佛诞日、佛诞节等,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
史书记载释迦牟尼佛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西元前1027年),是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传说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佛教徒常以浴佛等方式纪念佛祖诞辰。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神仙汇聚的会,贾宝玉作为一个下凡的神灵,在他眼中,王熙凤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可能可以与他平起平坐的这样一个人物。
而作者借贾宝玉之口,所要表达的意思,可能就是像她之后所讲的那样:
凤姐已经胸中成见已有之语了。
不仅是胸中成见已有之语,而且手中也有补天之力。
贾宝玉这个人梅妻鹤子,我们暂且不去分析,贾珍哭着邀请王熙凤来协理宁国府,这背后的心机不可谓不重。
贾珍希望王熙凤来帮助宁国府理事,这在封建大家族的生活中,是非常不合理的。
本身王熙凤是荣国府的人,而且她只是荣国府里不那么受重视的贾赦家族的成员,贾珍希望有人帮助自己操办丧事,放着现成的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不问,反而像荣国府借人,是非常奇怪的。
实际上,贾珍的心思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让财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转移到贾蓉和尤氏手里。
第二,为秦可卿报仇,打击贾蓉和尤氏,清洗贾蓉和尤氏在宁国府的一些势力。
第三,贾珍实际上和王熙凤是一路人,一方面他们多多少少都是秦可卿的支持者和同路人,另一方面,这俩人实际上也是有利益关系的。
前两点都很好理解,
关于贾珍和王熙凤之间的利益关系,
首先,我们知道王熙凤和平儿背着贾琏和贾珍贾蓉一起放印子钱,双方获利。
然后,贾瑞之事是贾蓉贾蔷帮忙,凤姐巧妙过关的。
而且,从后面一些事情的处理来看,作为荣国府财务总监的王熙凤,在很多涉及到大的利益分配的事情上,是非常照顾贾珍和宁国府的。
最典型的的一件事,就是元妃省亲。
我们知道,元妃省亲的两个重要的事情,一个是大观园改造,一个是采买戏班子。
按理说,元妃是贾政的女儿,这件事应该是荣国府的事情,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获利最广的反倒是宁国府系统的人。
第一号工程大观园改造。是贾珍负责的,工程竣工,贾珍是先请贾赦看过了,又请贾政看的。整个过程,贾赦、贾琏都没有参与。贾珍只是在所谓老爷们商定了以后,才遣贾蓉来报告贾琏。
第二号工程,采买戏班子,这件事是贾蔷负责的,而贾蔷既是王熙凤的死党,也是贾珍的死党。
贾蔷又近前回说:“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等事,大爷派了侄儿,带领着来管家两个儿子,还有单聘仁、卜固修两个清客相公,一同前去,所以命我来见叔叔。”
实际上,这件事获利的也完全是贾蔷,以及贾蔷背后的王熙凤和贾珍。
但是,除了所谓的“英雄惜英雄”文学手笔,以及利益和权力的共同体之外,贾珍和贾宝玉如此看重王熙凤的尤为重要的原因在于,王熙凤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宁国府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给出解决方案。
一开始,不说王熙凤怎么想,至少王夫人在这个问题上是比较担心的。
他一个小孩子家,何曾经过这样事,倘或料理不清,反叫人笑话,倒是再烦别人好。
而贾珍却对王熙凤又十足的信心:婶子的意思侄儿猜着了,是怕大妹妹劳苦了.若说料理不开,我包管必料理的开,便是错一点儿,别人看着还是不错的.从小儿大妹妹顽笑着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又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我想了这几日,除了大妹妹再无人了。
尽管书里对王熙凤的性格是这样认为的: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
但王熙凤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直接就找到了宁国府事情混乱的根源:
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而脂砚斋等作者对这五件事是有非常沉痛的印象的,或者说对能一针见血找到问题根源的凤姐,是十分佩服的。
甲戌眉批: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想恸血泪盈。
庚辰眉批: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
而在批书人心目中,王熙凤能在没有在宁国府生活过,而且基本不识字的前提下,清晰的洞察这些弊端,是非常了不起的。
很有可能,王熙凤的历史原型,在明朝晚期所体现的价值,也在于此。
具备能够发现问题的敏锐度,同时,还有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王熙凤。
就像第十四回开始的回前诗说的那样:
任你无双肝胆烈,多情奋起自眉颦。
王熙凤会如何解决宁国府的这些事情呢?她的措施又能体现她的哪些特点呢?
下半扇我们继续分解。谢谢各位。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