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游子反哺老家之芮晓清谈:儿童美术教育
我是来自莱州东宋的芮晓清,土生土长的莱州人,现在大连做美术老师,带几个孩子,画点画。
在这些年里,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孩子,家长,各种各样的教学理念,方法,还有各式各样的美术教师,美术课程,教育培训机构,美育论坛,理论书籍(虽然都是浅尝辄止),受益匪浅,也让自己快速成长。但是直到现在,我坐在这里,要给大家讲一讲,我的内心依然非常忐忑,因为无论是实际教学还是教育思想,我觉得自己真的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学习,继续努力。但是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感,第一希望为我们老乡做点小事,第二希望把好的教学理念带给大家。
非常感谢“小时候的老家”给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今天讲的大多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也算是充当一回少儿美术教学的一个传声筒吧,我把我从名师那里学来的东西,告诉大家,咱们各自去玩味吧!
下面,请大家看两幅作品:
前几年大部分家长,或者大部分年龄大一点的家长会喜欢第一幅作品,可喜的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家长们,开始喜欢第二幅作品了。
如果你喜欢1,证明一点,你在孩子的美术教育上应该有所改变了,因为你可能会看不懂孩子的作品或者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样的美术班适合你的孩子,你在给孩子选择美术班的时候,就需要专业老师的帮助啦。
如果,你喜欢2,恭喜你,至少在审美上,在思维上,你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方向。
第一幅作品,我们把它叫做行画,简单理解就是流水线作业画出来的东西,再简单一点说,他可能就是桌子上面铺上一张纸,同样笔触,同样墨色画若干朵花,没有变化,没有情感,没有想法,就像工人在机械作业差不多,这样的作品几乎没有艺术价值。
第二幅作品是一位中国画家创作的作品,是一幅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好作品。
通过这样的对比,就是希望家长们能够认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些教学理念,而且能够让家长看明白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什么样的作品不太好。
接下来看一下这两幅作品,大部分的家长会喜欢第一幅作品。为什么会喜欢第一幅作品?原因可能是第一幅画看上去色彩艳丽,画面干净利落,造型的感觉也很不错,画得很像。
但是,类似于这种美术教学,老师只需要去买一本现成的教材,然后按照书上的内容一笔一画的教孩子,完成的效果,可能家长就会很满意。那么问题是,你有没有发现,6岁段、8岁段、10岁段的孩子画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他们在机械复制老师的作品。这种简笔画的教学方式,是我们现在所要避免的。
看一下这几幅作品,画面左上方的这幅作品是六岁左右的孩子画的长颈鹿,左下方是4岁孩子画的斑马,右下是五岁的孩子画的长颈鹿,右上是一年级的孩子画的长颈鹿,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画面中的场景也是在不停的有所变化的,每个孩子眼中的长颈鹿是不一样的,不是千篇一律。比如说6岁段的孩子他画的是正面的长颈鹿,5岁的孩子画的是脖子非常粗壮的侧面的长颈鹿。还有的孩子问我,老师,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可不可以弯曲呢?我说可以,所以孩子就画的有点像蛇形脖子的这样感觉的长颈鹿。
通过对比,能够看出来,类似于简笔画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的无法满足孩子的绘画要求了,我们不提倡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
总结一下,在少儿美术阶段(4-6岁)
1、不能照葫芦画葫芦
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没有意义,家长完全可以买一本书,照着书上的步骤,自己教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出来学了。老师的作用,不是一笔一划领着孩子画,而是要启发引导孩子的想象,引导孩子观察生活,表现感受,表达自己眼中的世界。
经常有家长问我,孩子适不适合学美术,我觉得每一个孩子,这一生当中都应该学学美术。每一个孩子都有美术创造的潜能及天资,然而最终只有极少数能成为专业的艺术家。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成不成为艺术家,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并不重要,由于孩子们有其独特的心象境地,有区别于成人模式概念的手法,他们的头脑里充满了社会、家庭、自然界传达给他们极其丰富的各类信息,这些多方位的信息,紧密联系着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其情感,他们那天马行空的创意及想法,是成人的思维方式所不能表达的。
2、像与不像
大家有没有想过,画得像真的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3-4岁的儿童逐渐从尽情涂抹的涂鸦期过渡到能表达自己意愿的象征期,对低幼年龄段小朋友的要求不是说线要画得“直”,圈要画得“圆”好,准确与否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玩耍中去表达他们自我的想法及意愿,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热爱。
4-6岁这一阶段是孩子们绘画表现的黄金时期,他们具有自己的独有的绘画语言,这一阶段也就是想象力、表现力最为丰富的时期。稚拙、率真、童趣、天马行空的画面带给我们轻松愉悦的享受,成为中西方绘画大师追寻的境界及方向。
所以表达自我远远比画像一个苹果更重要。希望孩子们都能在或者烦闷或者喜悦的时候,自然地拿起画笔,表达自己的感情,记录自己的生活。
在3-6岁这个阶段,画得像,像的符合大人的审美,是不正常的,画不像才是正常地表达,这个阶段评价孩子的作品,就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趣”。
个性化的审美、独特的思维方式、自我的表达,比什么都重要。
3、美术是表达情感的工具,树立自信的工具
美术行为是一种自由行,自我行为
现在的很多的家长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是要整齐划一的,听话的教育,也习惯性地要求孩子向大多数人看齐。所以家长管的多的孩子,画画的时候会说,老师我不会画,其实不然,他只是已经在你的管教之下失去了自我,又不具备画像的能力,画不出别人的画而已。
美术作品无统一的好坏的标准
在4-6岁这个阶段,我想说,形是有罪的,麻烦你们,放开形,放开孩子的思想,给他自由,让她挥洒,让她快乐。
孩子们通过绘画这一快乐的形式,能感受到一件作品的成功,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展示自我最终找到自我,对于孩子们将来进入社会,这一纷繁复杂的世界,对于他们信心的树立和潜能的发挥,美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孩子们通过快乐的绘画活动在快乐和愉悦之中树立了自己的自信。(不是数学语文,只要你鼓励孩子,更容易找到自信)
所以我想说,快乐的孩子爱画画,爱画画的孩子更快乐。
4、美术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绘画只是其中的一种(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手工,建筑艺术,摄影,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等)
5、综合运用美术材料去表达,材料科学对美术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
除了传统的材料油画棒、水彩笔外,我们还广泛使用各种材料,比如水粉、水彩、油彩、色粉笔、彩铅、炫彩棒、油画粉棒、金属笔等等,手工材料就更多了。
我曾经上过一节课,叫做《绘画的多元化》,多元化是什么, 孩子们不理解,我说就相当于你们全班同学没有性格喜好长相都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基因、成长环境、所受教育都不一样,不一样的孩子非要他们思想一致,全部画出一样的作品来,我觉得这样很残忍,多元化就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的前提是什么,我们的美术教学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不能把不一样的孩子,训练成一样的没有情感的机器人。背离美术教育的初衷,背离孩子的个性特点的教学,是不可取的。
图片借鉴:左志丹老师部分资料
在这些年里,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孩子,家长,各种各样的教学理念,方法,还有各式各样的美术教师,美术课程,教育培训机构,美育论坛,理论书籍(虽然都是浅尝辄止),受益匪浅,也让自己快速成长。但是直到现在,我坐在这里,要给大家讲一讲,我的内心依然非常忐忑,因为无论是实际教学还是教育思想,我觉得自己真的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学习,继续努力。但是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感,第一希望为我们老乡做点小事,第二希望把好的教学理念带给大家。
非常感谢“小时候的老家”给我这么好的一个机会。今天讲的大多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也算是充当一回少儿美术教学的一个传声筒吧,我把我从名师那里学来的东西,告诉大家,咱们各自去玩味吧!
下面,请大家看两幅作品:
![]() |
前几年大部分家长,或者大部分年龄大一点的家长会喜欢第一幅作品,可喜的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家长们,开始喜欢第二幅作品了。
如果你喜欢1,证明一点,你在孩子的美术教育上应该有所改变了,因为你可能会看不懂孩子的作品或者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样的美术班适合你的孩子,你在给孩子选择美术班的时候,就需要专业老师的帮助啦。
如果,你喜欢2,恭喜你,至少在审美上,在思维上,你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方向。
第一幅作品,我们把它叫做行画,简单理解就是流水线作业画出来的东西,再简单一点说,他可能就是桌子上面铺上一张纸,同样笔触,同样墨色画若干朵花,没有变化,没有情感,没有想法,就像工人在机械作业差不多,这样的作品几乎没有艺术价值。
第二幅作品是一位中国画家创作的作品,是一幅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好作品。
通过这样的对比,就是希望家长们能够认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些教学理念,而且能够让家长看明白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什么样的作品不太好。
![]() |
接下来看一下这两幅作品,大部分的家长会喜欢第一幅作品。为什么会喜欢第一幅作品?原因可能是第一幅画看上去色彩艳丽,画面干净利落,造型的感觉也很不错,画得很像。
但是,类似于这种美术教学,老师只需要去买一本现成的教材,然后按照书上的内容一笔一画的教孩子,完成的效果,可能家长就会很满意。那么问题是,你有没有发现,6岁段、8岁段、10岁段的孩子画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他们在机械复制老师的作品。这种简笔画的教学方式,是我们现在所要避免的。
![]() |
看一下这几幅作品,画面左上方的这幅作品是六岁左右的孩子画的长颈鹿,左下方是4岁孩子画的斑马,右下是五岁的孩子画的长颈鹿,右上是一年级的孩子画的长颈鹿,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画面中的场景也是在不停的有所变化的,每个孩子眼中的长颈鹿是不一样的,不是千篇一律。比如说6岁段的孩子他画的是正面的长颈鹿,5岁的孩子画的是脖子非常粗壮的侧面的长颈鹿。还有的孩子问我,老师,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可不可以弯曲呢?我说可以,所以孩子就画的有点像蛇形脖子的这样感觉的长颈鹿。
通过对比,能够看出来,类似于简笔画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的无法满足孩子的绘画要求了,我们不提倡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方式。
总结一下,在少儿美术阶段(4-6岁)
1、不能照葫芦画葫芦
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没有意义,家长完全可以买一本书,照着书上的步骤,自己教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出来学了。老师的作用,不是一笔一划领着孩子画,而是要启发引导孩子的想象,引导孩子观察生活,表现感受,表达自己眼中的世界。
经常有家长问我,孩子适不适合学美术,我觉得每一个孩子,这一生当中都应该学学美术。每一个孩子都有美术创造的潜能及天资,然而最终只有极少数能成为专业的艺术家。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成不成为艺术家,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并不重要,由于孩子们有其独特的心象境地,有区别于成人模式概念的手法,他们的头脑里充满了社会、家庭、自然界传达给他们极其丰富的各类信息,这些多方位的信息,紧密联系着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其情感,他们那天马行空的创意及想法,是成人的思维方式所不能表达的。
![]() |
2、像与不像
大家有没有想过,画得像真的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3-4岁的儿童逐渐从尽情涂抹的涂鸦期过渡到能表达自己意愿的象征期,对低幼年龄段小朋友的要求不是说线要画得“直”,圈要画得“圆”好,准确与否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玩耍中去表达他们自我的想法及意愿,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热爱。
4-6岁这一阶段是孩子们绘画表现的黄金时期,他们具有自己的独有的绘画语言,这一阶段也就是想象力、表现力最为丰富的时期。稚拙、率真、童趣、天马行空的画面带给我们轻松愉悦的享受,成为中西方绘画大师追寻的境界及方向。
所以表达自我远远比画像一个苹果更重要。希望孩子们都能在或者烦闷或者喜悦的时候,自然地拿起画笔,表达自己的感情,记录自己的生活。
在3-6岁这个阶段,画得像,像的符合大人的审美,是不正常的,画不像才是正常地表达,这个阶段评价孩子的作品,就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趣”。
个性化的审美、独特的思维方式、自我的表达,比什么都重要。
3、美术是表达情感的工具,树立自信的工具
美术行为是一种自由行,自我行为
现在的很多的家长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是要整齐划一的,听话的教育,也习惯性地要求孩子向大多数人看齐。所以家长管的多的孩子,画画的时候会说,老师我不会画,其实不然,他只是已经在你的管教之下失去了自我,又不具备画像的能力,画不出别人的画而已。
美术作品无统一的好坏的标准
在4-6岁这个阶段,我想说,形是有罪的,麻烦你们,放开形,放开孩子的思想,给他自由,让她挥洒,让她快乐。
![]() |
孩子们通过绘画这一快乐的形式,能感受到一件作品的成功,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展示自我最终找到自我,对于孩子们将来进入社会,这一纷繁复杂的世界,对于他们信心的树立和潜能的发挥,美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孩子们通过快乐的绘画活动在快乐和愉悦之中树立了自己的自信。(不是数学语文,只要你鼓励孩子,更容易找到自信)
所以我想说,快乐的孩子爱画画,爱画画的孩子更快乐。
4、美术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绘画只是其中的一种(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手工,建筑艺术,摄影,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等)
5、综合运用美术材料去表达,材料科学对美术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
除了传统的材料油画棒、水彩笔外,我们还广泛使用各种材料,比如水粉、水彩、油彩、色粉笔、彩铅、炫彩棒、油画粉棒、金属笔等等,手工材料就更多了。
我曾经上过一节课,叫做《绘画的多元化》,多元化是什么, 孩子们不理解,我说就相当于你们全班同学没有性格喜好长相都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基因、成长环境、所受教育都不一样,不一样的孩子非要他们思想一致,全部画出一样的作品来,我觉得这样很残忍,多元化就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的前提是什么,我们的美术教学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不能把不一样的孩子,训练成一样的没有情感的机器人。背离美术教育的初衷,背离孩子的个性特点的教学,是不可取的。
图片借鉴:左志丹老师部分资料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