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聊的来”
年后开始,因为一句玩笑似得“不反对,也不支持”,我也被加入了相亲大军的行列。
起初没有在意,随着亲戚、街坊邻居的热衷,被很多无礼的要求弄的不胜其扰。
我问妈妈“你觉得我找一个什么类型的比较好”。
妈妈说“我知道你的工作以后压力会很大,再加上你的性格,我希望你找一个开朗的、活泼的”。
性格开朗、善解人意的,再加之有爱心、孝顺。如果你的家庭条件也还行,这也就构成了父母眼中那种“适合”的条件。
“我觉得聊的来最重要。比如我突然有件事想告诉她,她说:嗯,好的,然后呢。我再接着小心的说,她说:挺好啊。我就会停下来了,她说:然后呢,怎么不说了。”
“你不要急着对一个人下定义,等见了面再说。有些人只是不会表达,真见了有什么感觉也不一定”。
人都是自私的,想找一个你随时随地可以说话、分享的人。换个时间、换了另外一个人,你也就失了兴趣,再说下去也不会是聊天,只能是陈述了。
“又比如你们分隔两地,你告诉她坐明天的火车就来。她说,工作很忙等等。既不是拒绝,也给你点甜头。接着你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了,是苦苦哀求还是说你忙你的吧”。
一个人的表达,文字上和语言上是完全不同的。语言上你可以加上肢体动作、表情,语气等,去会清楚的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圈子,更多的还是依赖社交软件和电话。
聊的来很重要,不是一味附和,也不是你来我往的回合制。理想中的情况,应该是两个独立自由、相互依赖的内心世界的交流。
你不需要成篇的、刻意的去说什么,应该是自然的不经意间又恰到好处的一种发生的过程。
曾经有一位好朋友M君,有一次很晚了,大约晚上11点。我告诉她,“白天的时候去了椿树下,听到丸子姐唱了一首歌有感觉,自己也录了那首”。
一番交流后给她发了过去,大约过了3分钟她说
“你的视频怎么是倒的”
“………”
第二天的晚间收到了对方给的回应的音频,是我昨晚的那一首。
你完全没有办法再去捡起昨晚那份心情,过了那个时间,就算是同样一个人,你也不想把一件事再说第二次了。
聊的来有时候显的很感性,光有互动那只能是互相告知自己的一些事罢了。
想起了我认识的那些板友,当你知道了对方的姓名,又互相留了号码,对我来说会觉得有压力,如果有一天我觉得和你聊不来,该怎么办。你说的我不懂,我说的你也不明白,而你又不觉得尴尬一味的约我,我该怎么办。
聊的来,不是简单的任何时间都可以的嘴巴上的互动。
比如你半夜里想到什么了,你叫她,她就会说:几点了?多困啊,明天再说吧。你立刻就没有兴趣了。有些话,有些时候,对有些人,你想一想,就不想说了。找到一个你想跟她说,能跟她说的人,不容易。
—王志文。我很赞同这样的理解
宁缺毋滥,不一定要兴趣相投,性格也不一定互补,相貌在以后的岁月漫漫的就显得不重要了,找一个你能与之聊的来的可以推心置腹的女人。谈笑风生,共同度过漫长而又孤独的岁月。
“你拥抱的,也并不总是拥抱你”,只有这样,在我找到那个人之前才不会显得寂寞,也算是为了我这点自私的情绪找到了一个最合适不过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