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男人不抽烟,白来人世间
有个朋友,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学新闻的,干了五六年文字工作,也算笔耕不辍了。他最近发了篇文章,我一眼看过去,总觉得处处都不太对劲。我说,你的文章不错,就是错别字有点多。
他说,写完太晚了,着急睡就直接发了,没检查。我想了想,觉得大概不是这个问题,回头看一遍,惊奇地发现,错别字并不多,那我为什么感觉那么别扭呢?
比方说,他写一个人回到家发脾气,用“河东狮吼”;把“血脉偾张”写成“血脉喷张”。不过,这些并不关键,关键的是,他的文章里,既有很正儿八经的词,又有很不正经的词。一方面充斥着“毋庸赘言”、“摒弃”、“砥砺”和“逻辑理性”、“筛选刺激波”,一方面又是“屁大的事儿”、“为啥要哭”、“吃好睡好身体好”。就像穿着跨栏背心打领带。
我想,是他的阅读把口味搞坏了。前几天,我问他还写英文评论吗?他说不写了,看了《纽约时报》就不好意思写了。又说,最后悔的就是以前看了太多China Daily。
中文也是一样的。他一方面看很多官媒文章,一方面又看自媒体文章。不知不觉,受了侵染,流行看得多,经典看得少,又没有筛选鉴别,口味就坏掉了。
我们经常觉得,国外的东西很有设计感,国内的就差很远,是智商原因吗?是不够勤奋吗?都不是。是因为你抬眼看见的都是很糟糕的东西,慢慢地,就不知道好东西该是什么样了。
很多作者,整天掰着自媒体文章去研究怎么起标题、怎么写文章,把十万加百万加的文章当成范本学,那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呢。眼里得见过好东西,才能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才能做出来好东西。
美食家、鉴酒师是不敢乱吃东西的,天天吃麻辣香锅、烤串,就把味觉搞毁了。我们看的东西,无形中会影响我们的习惯、品位,乃至三观。——从哪判断作者的品位呢?就从他写下“三观”这种词的时候,有没有一丝疑虑就看出来了。如果没有一丝疑虑就写下来,这个作者是不行的。如果他脑子里掠过“价值观”、“观点”、“见地”等许多词汇之后,还是发觉“三观”更合适些——虽然是个流行词汇,但流行的色彩正在逐渐淡去,转变为正常词汇,同时又很难找到一个同样被大家熟知的词表达完全一致的内涵,因此不得不用它。这说明,这个作者态度还是认真的。
这就叫讲究。杜甫写诗,“群鸡正乱叫”,虽然通俗,但很讲究。文征明写诗,“高楼大叫秋觞月”,同样是“叫”,就不够讲究了。
分别在哪儿?在智力和禀赋上。现代汉语写作上,有长句和短句之争,写特稿的人提倡用长句,觉得长句够复杂,要够复杂才能够精确。传统中文讲究用短句,讲究写意。晚明小品里,找不到太长的句子,太长就是败笔。句子该长还是该短,是要因时、因地、因表达内容而变的。
外语中经常用the former、the latter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有些记者就跟着模仿,“前者对后者说”、“后者告诉前者”,这就是不过脑子了。学习是很考验人的,懂得学的人,能把人家的好处学过来,不懂学的人,净学一堆毛病。毛病是最好学的。像“蓝瘦香菇”、“挖掘技术哪家强”,一下就学会了。流行风气是要不得的,一沾上,品位就坏了。
说到底,写文章是很次要的事。写文章、说话,沾染了流行习气也没什么,大不了是文章写得不好看,话说得不漂亮。怕的是,生活中沾染了流行习气,那就以穿貂挂金链子为高品位了。回头还跟人说:貂,是东北人的离骚。
为了摆脱习气的杂染,初发心的修行者,要亲近善知识,远离非善知识。甚至要到寥无人烟的地方修行,佛教叫“阿兰若处”。在僻静的林泉间,才能减少尘世的叨扰挠乱。等修到一定时节,有了定力,再回尘世庄严净土。
去年有次,坐出租车,师傅是个胖大妈,问我在哪儿上班,工资多少,又问:你抽烟吗?我说不抽。“男人不抽烟,白来人世间。” 又问:你喝酒吗?我说不喝。“男人不喝酒,白来世上走。”
他说,写完太晚了,着急睡就直接发了,没检查。我想了想,觉得大概不是这个问题,回头看一遍,惊奇地发现,错别字并不多,那我为什么感觉那么别扭呢?
比方说,他写一个人回到家发脾气,用“河东狮吼”;把“血脉偾张”写成“血脉喷张”。不过,这些并不关键,关键的是,他的文章里,既有很正儿八经的词,又有很不正经的词。一方面充斥着“毋庸赘言”、“摒弃”、“砥砺”和“逻辑理性”、“筛选刺激波”,一方面又是“屁大的事儿”、“为啥要哭”、“吃好睡好身体好”。就像穿着跨栏背心打领带。
我想,是他的阅读把口味搞坏了。前几天,我问他还写英文评论吗?他说不写了,看了《纽约时报》就不好意思写了。又说,最后悔的就是以前看了太多China Daily。
中文也是一样的。他一方面看很多官媒文章,一方面又看自媒体文章。不知不觉,受了侵染,流行看得多,经典看得少,又没有筛选鉴别,口味就坏掉了。
我们经常觉得,国外的东西很有设计感,国内的就差很远,是智商原因吗?是不够勤奋吗?都不是。是因为你抬眼看见的都是很糟糕的东西,慢慢地,就不知道好东西该是什么样了。
很多作者,整天掰着自媒体文章去研究怎么起标题、怎么写文章,把十万加百万加的文章当成范本学,那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呢。眼里得见过好东西,才能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才能做出来好东西。
美食家、鉴酒师是不敢乱吃东西的,天天吃麻辣香锅、烤串,就把味觉搞毁了。我们看的东西,无形中会影响我们的习惯、品位,乃至三观。——从哪判断作者的品位呢?就从他写下“三观”这种词的时候,有没有一丝疑虑就看出来了。如果没有一丝疑虑就写下来,这个作者是不行的。如果他脑子里掠过“价值观”、“观点”、“见地”等许多词汇之后,还是发觉“三观”更合适些——虽然是个流行词汇,但流行的色彩正在逐渐淡去,转变为正常词汇,同时又很难找到一个同样被大家熟知的词表达完全一致的内涵,因此不得不用它。这说明,这个作者态度还是认真的。
这就叫讲究。杜甫写诗,“群鸡正乱叫”,虽然通俗,但很讲究。文征明写诗,“高楼大叫秋觞月”,同样是“叫”,就不够讲究了。
分别在哪儿?在智力和禀赋上。现代汉语写作上,有长句和短句之争,写特稿的人提倡用长句,觉得长句够复杂,要够复杂才能够精确。传统中文讲究用短句,讲究写意。晚明小品里,找不到太长的句子,太长就是败笔。句子该长还是该短,是要因时、因地、因表达内容而变的。
外语中经常用the former、the latter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有些记者就跟着模仿,“前者对后者说”、“后者告诉前者”,这就是不过脑子了。学习是很考验人的,懂得学的人,能把人家的好处学过来,不懂学的人,净学一堆毛病。毛病是最好学的。像“蓝瘦香菇”、“挖掘技术哪家强”,一下就学会了。流行风气是要不得的,一沾上,品位就坏了。
说到底,写文章是很次要的事。写文章、说话,沾染了流行习气也没什么,大不了是文章写得不好看,话说得不漂亮。怕的是,生活中沾染了流行习气,那就以穿貂挂金链子为高品位了。回头还跟人说:貂,是东北人的离骚。
为了摆脱习气的杂染,初发心的修行者,要亲近善知识,远离非善知识。甚至要到寥无人烟的地方修行,佛教叫“阿兰若处”。在僻静的林泉间,才能减少尘世的叨扰挠乱。等修到一定时节,有了定力,再回尘世庄严净土。
去年有次,坐出租车,师傅是个胖大妈,问我在哪儿上班,工资多少,又问:你抽烟吗?我说不抽。“男人不抽烟,白来人世间。” 又问:你喝酒吗?我说不喝。“男人不喝酒,白来世上走。”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越过边境的少女 (2人喜欢)
- 我哪敢跟领导讨价还价 (9人喜欢)
- 半夜摸鱼的队长和会计 (1人喜欢)
- 林姐的钥匙:一段无法启程的旅途 (1人喜欢)
- 高档会所的合影和离岸公司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