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沪上丨一条界河的前世今生,以及河畔逗趣的洋泾浜英语
在上海,有这么一条河浜,它经历了炮火的洗礼,目睹了洋人的入侵。它原本只想安静地守护着河畔的居民,却从一条默默无闻的小河浜,摇身一变为伟大历史的见证者。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成为颇富有历史底蕴的一处地方。
而这条河浜,就叫洋泾浜。
策马科普
洋泾浜,原是上海的一条河浜,位于从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后来被填成一条马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所谓“洋泾浜英语”,是指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英语教育的上海人说的蹩脚英语。它的特点一是不讲语法,二是按中国话“字对字”地转成英语。
它最初是十九世纪中外商人使用的混杂语言,只有口头形式,没有统一的书面形式,而且变体很多。该语言流行于当时的上海洋泾浜周边地区,故由此得名。由于该语言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一般被认为与中式英语具有相同的含义,但事实上它只是中式英语的一个代表,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为特殊的历史意义。
历史背景
小河摇身变租界线
洋泾浜原本是上海黄浦江一条支流的河名,虽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浜,洋泾浜却四通八达。
1845年11月,上海道台宫慕久被迫公布与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商妥”的《上海土地章程》,同意把洋泾浜北、李家场(今北京东路外滩)南一带作为英人居留地。1849年4月,上海道台麟桂又屈服于法国驻沪领事敏体尼的淫威,宣布将洋泾浜南、护城河(今人民路)北划为法租界。从此,本来默默无闻的洋泾浜成了颇受瞩目的上海两租界的界河;而“洋泾浜”(或“洋泾”)一词,则一度用作租界的代称。
英、法租界的相继建立使原先默默无闻的洋泾浜来了一个180度的华丽转身,摇身一变成了租界的界河。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依仗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洋泾浜沿岸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装置着铁栏杆的条石堤岸修建起来了,两条煤渣马路也在南北两岸延伸开来,英租界一侧的是松江路,法租界一侧的是孔子路。各种各样的中式庭院、西式楼房沿路破土而出,黄皮肤、白皮肤各色人等或居住其间、或行商贩货,一条原生态的河浜完全被西方近代文明所驯化。1863年,英租界与地处虹口的美租界合并,其正式名称就叫North of Yang-King-Pang Creek Foreign Settlement,意即洋泾浜北首外人租界。
洋泾浜英语的由来
上海安培洋行
虽然皮钦语的摇篮是广州,但在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以后,上海的对外贸易地位很快超过了广州,在英法租界之间的洋泾浜,便聚集一批无业游民,专以蹩脚英语为营生,牵合中外商人,促成商业交易。起初从事这种翻译活动的还是从广州来的老手,后来就逐渐本地化。
上海怡和洋行
老上海把懂外语者唤作通事,而一般在洋行打过工,稍谙一些英语词汇,但读音不准、语法不通的人,讲的则是“洋泾浜英语”,他们通常被称作“露天通事”。 西人听了仅勉强可以意会。但是露天通事的出现渐渐规范了上海的皮钦语,并最终形成了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英语如何发音
知晓了洋泾浜英语背后的历史,是不是也想知道这门神奇的语言是怎么读的呢?
汉语的音节一般不用辅音结尾,而洋泾浜英语常常将以辅音结尾的词加上一个元音,如make [meik]读成[meiki:],将make变成了makee,同样将much变成了muchee。语音上受上海话影响,把辅音“r” 说成“l”。
如:“all-light(allright)”、“loom(room)”;把辅音“t”读成“chee”,如:“My-no- wanchee(Idon'twantit)
洋泾浜英语成分基本来自英语,但采取简缩的策略。词汇的主要来源仍是英语,只有极少词汇来自汉语或印度等地。来源于汉语最常见的是chin-chin(表示打打招呼、邀请)和chow chow (表示吃或食物)。此外还夹杂英国人从印度等地带来的词,如chit(信、帐单),godown(货栈)。常用词的使用范围比英语词大得多,这是由于洋泾浜英语对词汇采取了简缩遁辞和回避的策略。
洋泾浜英语的独特用法
洋泾浜英语可谓是“高贵的”日耳曼语系与汉藏语系结合产下的混血儿,有着别具一格的独特用法。
在洋泾浜英语中,个别英语单词以错误方式被频繁使用。中国的洋泾浜英语只有大约700个单词,所以一个词不得不兼有原先几个甚至十几个英文单词的意思。例如,“belong ”(属于)这个英语单词在洋泾浜英语中用得很频繁,这一个词可以代替几个汉字、十几个汉字甚至几十个汉字用。
例如:“You belong ploper ?”(你好吗?) ploper就是proper;“How muchee belong?”(多少钱?) muchee就是much。
真正造成belong一词使用频率特别高的原因是,在洋泾浜英语中,连系动词to be以及它的各种形式都不存在,一律用belong代替,如 I am、you are , he is统统说成I belong、you belongest、he belongs。如果要说“对不起”,并不说“I am sorry”,而是说 “My belong , sorry”。如果要说“他现在在中国。”不说 “He is in China now ”,而是说“He belong China-side now”。
在洋泾浜英语中似无give一词,要表示“给”这个意思时,常用“pay”譬如,外国女主人在接待自己的客人时,让中国仆人上茶,就得说:“Pay the missy tea.”甚至连外国人跟中国舞女告别时都会说:“Pay my kissy”。受汉语量词的影响,piecee (piece) 这个词的使用很广,洋泾浜英语说two piecee book,而不说two books;用side和time表示空间和时间,用top-side表示”above”(上边,上面),用nother time表示 “again”(再一次)。
洋泾浜英语的“语法”
要说洋泾浜英语的语法特点,那就是三个字——没语法(What?!)
洋泾浜英语未形成独立的语法体系,我们无法依一定的规则、句型和词法来复制和扩充它。另外,洋泾浜英语虽被冠以“英语”之名,但它受汉语的影响较受英语的影响要深。它似乎宁可服从于汉语表达习惯和词序,而不肯遵从英语的基本语法,置英语的数、格、人称、时、体、态等基本造句结构于不顾。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它有别于常提到的Chinlish(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英语虽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但毕竟符合英语一般语法规则。而洋泾浜英语既不符合英语惯用法,也不符合一般的英语语法。例如,“这不关我的事。”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It s not my affair.” 或 “It’s none of my business.” Chinlish 可能会说: “It’s not concerning my thing.” 而在洋泾浜英语中则会说: “No belong my pidgin.” 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这一特点尤为明显。例如,在洋泾浜英语中my就是I、we、mine、ours等人称代词的同义语。因此,“我不能”被说成“My no can”,“我们什么也不要”说成“my no wants”。
学习洋泾浜英语的歌诀
当时留居上海的西人查理斯·李兰德懂得中文,他经过搜集编出了一本《洋泾浜英语歌谣集》。这是流传甚广的学习歌诀之一。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逗趣的歌诀吧~
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O)
是叫也司(YES)勿讲拿(NO)
一元洋钿温得拉(ONE DOLLAR)
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
翘梯翘梯喝杯茶(HAVE TEA)
雪堂雪堂请侬坐(SIT DOWN)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
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爷叫泼茶娘卖茶(FATHER / MOTHER)
丈人阿爸发音落(FATHER IN LAW)。
而这条河浜,就叫洋泾浜。
策马科普
洋泾浜,原是上海的一条河浜,位于从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后来被填成一条马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所谓“洋泾浜英语”,是指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英语教育的上海人说的蹩脚英语。它的特点一是不讲语法,二是按中国话“字对字”地转成英语。
它最初是十九世纪中外商人使用的混杂语言,只有口头形式,没有统一的书面形式,而且变体很多。该语言流行于当时的上海洋泾浜周边地区,故由此得名。由于该语言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一般被认为与中式英语具有相同的含义,但事实上它只是中式英语的一个代表,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为特殊的历史意义。
历史背景
小河摇身变租界线
洋泾浜原本是上海黄浦江一条支流的河名,虽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浜,洋泾浜却四通八达。
1845年11月,上海道台宫慕久被迫公布与英国驻沪领事巴富尔“商妥”的《上海土地章程》,同意把洋泾浜北、李家场(今北京东路外滩)南一带作为英人居留地。1849年4月,上海道台麟桂又屈服于法国驻沪领事敏体尼的淫威,宣布将洋泾浜南、护城河(今人民路)北划为法租界。从此,本来默默无闻的洋泾浜成了颇受瞩目的上海两租界的界河;而“洋泾浜”(或“洋泾”)一词,则一度用作租界的代称。
英、法租界的相继建立使原先默默无闻的洋泾浜来了一个180度的华丽转身,摇身一变成了租界的界河。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依仗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洋泾浜沿岸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装置着铁栏杆的条石堤岸修建起来了,两条煤渣马路也在南北两岸延伸开来,英租界一侧的是松江路,法租界一侧的是孔子路。各种各样的中式庭院、西式楼房沿路破土而出,黄皮肤、白皮肤各色人等或居住其间、或行商贩货,一条原生态的河浜完全被西方近代文明所驯化。1863年,英租界与地处虹口的美租界合并,其正式名称就叫North of Yang-King-Pang Creek Foreign Settlement,意即洋泾浜北首外人租界。
洋泾浜英语的由来
上海安培洋行
虽然皮钦语的摇篮是广州,但在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以后,上海的对外贸易地位很快超过了广州,在英法租界之间的洋泾浜,便聚集一批无业游民,专以蹩脚英语为营生,牵合中外商人,促成商业交易。起初从事这种翻译活动的还是从广州来的老手,后来就逐渐本地化。
上海怡和洋行
老上海把懂外语者唤作通事,而一般在洋行打过工,稍谙一些英语词汇,但读音不准、语法不通的人,讲的则是“洋泾浜英语”,他们通常被称作“露天通事”。 西人听了仅勉强可以意会。但是露天通事的出现渐渐规范了上海的皮钦语,并最终形成了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英语如何发音
知晓了洋泾浜英语背后的历史,是不是也想知道这门神奇的语言是怎么读的呢?
汉语的音节一般不用辅音结尾,而洋泾浜英语常常将以辅音结尾的词加上一个元音,如make [meik]读成[meiki:],将make变成了makee,同样将much变成了muchee。语音上受上海话影响,把辅音“r” 说成“l”。
如:“all-light(allright)”、“loom(room)”;把辅音“t”读成“chee”,如:“My-no- wanchee(Idon'twantit)
洋泾浜英语成分基本来自英语,但采取简缩的策略。词汇的主要来源仍是英语,只有极少词汇来自汉语或印度等地。来源于汉语最常见的是chin-chin(表示打打招呼、邀请)和chow chow (表示吃或食物)。此外还夹杂英国人从印度等地带来的词,如chit(信、帐单),godown(货栈)。常用词的使用范围比英语词大得多,这是由于洋泾浜英语对词汇采取了简缩遁辞和回避的策略。
洋泾浜英语的独特用法
洋泾浜英语可谓是“高贵的”日耳曼语系与汉藏语系结合产下的混血儿,有着别具一格的独特用法。
在洋泾浜英语中,个别英语单词以错误方式被频繁使用。中国的洋泾浜英语只有大约700个单词,所以一个词不得不兼有原先几个甚至十几个英文单词的意思。例如,“belong ”(属于)这个英语单词在洋泾浜英语中用得很频繁,这一个词可以代替几个汉字、十几个汉字甚至几十个汉字用。
例如:“You belong ploper ?”(你好吗?) ploper就是proper;“How muchee belong?”(多少钱?) muchee就是much。
真正造成belong一词使用频率特别高的原因是,在洋泾浜英语中,连系动词to be以及它的各种形式都不存在,一律用belong代替,如 I am、you are , he is统统说成I belong、you belongest、he belongs。如果要说“对不起”,并不说“I am sorry”,而是说 “My belong , sorry”。如果要说“他现在在中国。”不说 “He is in China now ”,而是说“He belong China-side now”。
在洋泾浜英语中似无give一词,要表示“给”这个意思时,常用“pay”譬如,外国女主人在接待自己的客人时,让中国仆人上茶,就得说:“Pay the missy tea.”甚至连外国人跟中国舞女告别时都会说:“Pay my kissy”。受汉语量词的影响,piecee (piece) 这个词的使用很广,洋泾浜英语说two piecee book,而不说two books;用side和time表示空间和时间,用top-side表示”above”(上边,上面),用nother time表示 “again”(再一次)。
洋泾浜英语的“语法”
要说洋泾浜英语的语法特点,那就是三个字——没语法(What?!)
洋泾浜英语未形成独立的语法体系,我们无法依一定的规则、句型和词法来复制和扩充它。另外,洋泾浜英语虽被冠以“英语”之名,但它受汉语的影响较受英语的影响要深。它似乎宁可服从于汉语表达习惯和词序,而不肯遵从英语的基本语法,置英语的数、格、人称、时、体、态等基本造句结构于不顾。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它有别于常提到的Chinlish(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英语虽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但毕竟符合英语一般语法规则。而洋泾浜英语既不符合英语惯用法,也不符合一般的英语语法。例如,“这不关我的事。”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It s not my affair.” 或 “It’s none of my business.” Chinlish 可能会说: “It’s not concerning my thing.” 而在洋泾浜英语中则会说: “No belong my pidgin.” 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这一特点尤为明显。例如,在洋泾浜英语中my就是I、we、mine、ours等人称代词的同义语。因此,“我不能”被说成“My no can”,“我们什么也不要”说成“my no wants”。
学习洋泾浜英语的歌诀
当时留居上海的西人查理斯·李兰德懂得中文,他经过搜集编出了一本《洋泾浜英语歌谣集》。这是流传甚广的学习歌诀之一。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逗趣的歌诀吧~
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O)
是叫也司(YES)勿讲拿(NO)
一元洋钿温得拉(ONE DOLLAR)
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
翘梯翘梯喝杯茶(HAVE TEA)
雪堂雪堂请侬坐(SIT DOWN)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
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爷叫泼茶娘卖茶(FATHER / MOTHER)
丈人阿爸发音落(FATHER IN LAW)。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