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零散的备忘录
一 永远能戳中我的依然是这样的繁华落尽,孑然一身。时光流转之下,浮屠金铎,宝塔精舍,恍然竟成空阶青苔,黍离麦秀。小人物依然想用一支如椽之笔,留下一点昔日的繁华泡影。所以读到“风生户牖,云起梁栋,丹楹刻桷,图写列仙”这样美的句子,心中竟是庄严惋痛。 二 铁轨声震得碎不着,忽然想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大约是从陆机的“野每春其必华,草无朝而遗露”脱出来的,而前者清丽流利,像翩翩公子惆怅于百年长相保的约定,后者之舒缓有节,却是不可说的钝痛,是流落异乡为异客,是一生襟抱未曾开,是总角闻道皓首无成,是诸君长逝化为异物,是注定的悲剧之前,一个深情流转的回眸。 三 The story can resume, our story can resume, I will simply resume. 平静如长眠的肃穆的尸体,长长的摇晃的镜头下疲倦的欢欣和不忍揭的悲伤,幻景和执念是一根又一根燃烧殆尽的火柴。对话很简短。“I'll be back to the hospital in 30 mints. ”“Oh god.”书信很长:“Dear Cecilia, The story can resume. The one I had been planning on that evening walk, I can become again the man who once crossed the surrey park at dust in my best suit, swagging at the promise of life. The man, who with the clarity of passion, made love with you in the library. The story can resume. I will return,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赎罪》是我看过的最美的电影,一美是我可想像的最美的人。 四 官渡之后再无声息的荀谌,挣扎在魏晋禅代之际终未能免的诸葛诞。历史的洪流摧枯拉朽,无数个未竟传奇背后是更痛惜的早夭更悲凉的苟活。有多少豪言被空许多少豪情被空负。那颗最明亮的星呀,亦是家族缜密布棋里的一子,而它奇迹般的闪耀令我眼含热泪。这微光我亦曾执炬而终将扑灭,我将眠去,我心安处。 五 很多年前yy的时候总是把感情想得浓烈固执,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小小的误会,一霎欢欣过了又懊恼,从此就擦肩而过渐行渐远渐无书。所以曹植写“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的时候,已经是背离喜欢与否的君臣长幼之序了。曾经想把他们集子里的同台作赋理成神秘的时间线索,直到我明白伤感的曹丕只在与吴质的书信里,就好像在杨修面前兴致勃勃高谈阔论的曹植在哥哥面前判若两人。文人再相轻,他们也小心翼翼没有留下过评点对方的痕迹。黄初六年的和解仿佛有做戏的成分,两个人是不是都不肯承认自己的后悔--它没有发生得更早些,那时候他们年轻,耀眼,生机勃勃,自有知己青春作伴,一时芥蒂毫不放在心上。他们沉瓜浮李,西园夜游;他们白马金羁,驰骋中野,高谈付予史笔,壮怀犹建功业,怎料得蓦然回首,已不复是他们的黄金时代。--他们此刻才明白,他们曾因自己的年少轻狂失去了什么,而那失去的伴着昔人泉下泥销骨,永不会再回来。 六 和朋友聊天,从杨广的春江花月夜歪楼到苏家两兄弟似二陆初来俱少年,忽然激活了许多久远的记忆,比如当年怎样萌上了纳兰容若和顾贞观,把“君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写在书签上。准备考试时心情低落,就把苏东坡的《超然台记》抄在本子后页,每天默读到在脑子里循环播放。 现在想起来,支道林是贫嘴的有闲阶级,而他的句子在顾贞观口中,却成了矫饰的鈍痛。苏东坡用他的理性疏解了人生无可逃遁的别离,而我,一个俗人,读过再多他的句子依然只能隔岸观火地欣赏。而辛弃疾那样用力地生活,那样不计较清名,那样的侠骨柔肠,才永远使我热泪盈眶。 顾随说伟大的诗人是有闲的,而这闲是向内的观照,其内核是踏实的生活之中向上的精神。年龄渐长,我也越发能懂得这种硬着头皮往上的,挣扎存亡的美。曹丕说他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纹,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可易,并不是什么客套话。他站在垂成的堂墺之下,被推上乘危徼幸的阶墀,努力地建立一个将亡之国,书写也许千秋之后并不被重视的文字。内心的惶然,面上从容的游处,偶然心不在焉的狡黠。也许这便是我热爱着我的本命们的缘由--这样的诚恳剖白,这样的拼却残年,偶然遇见便是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感动,穿越故纸与尘埃,点亮迷雾与混沌,一曲微茫,流淌日夜。
七
关于丕子的《典论 论文》出现在语文课本并成为背诵篇目,哎怎么说呢,除了不想他被过度消费的一点小私心,也有一点小骄傲,终于继他爹和他弟弟后进了课本呢,而且必背篇目的地位比子建还高hhh(魂而有灵,不知他是否有点儿得意)有太太反对,因为三十岁之前必不能懂得经国大业,不朽盛世,我倒觉得这选段很好。纵然因为阅读量和经历的有限,不能懂得肉身的速朽迫出精神的不朽,不懂得城郭丘墟,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的求全责备,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美丽的句子。许久以后,倘有心者在隐约弗务的愧疚里回首,想起曾有一人,带着逝者的理想努力留下一些不灭的精神 ;倘有与物多忤的人在孤光自照的悲哀里,看见他亦有人莫知之的忧愁与惶惑,又何尝不是昔年种柳,蔚然成荫呢。
对本命的爱投射了太多的自我,他是一个最好的“我”的幻想:焦虑而扎实向上,抽离而情感热烈,直言死亡而倍加努力生活。“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他悬心的事落成了,又放大了无数倍,真好。
八
生命悲哀的时刻远远多于欢乐的时刻,而或因它的深入骨髓,悲、哀甚至作为 好、妙一般的物色之目,存在于魏晋人的平常措辞中。“寤而悲吟,哀声急切”、“清风夜起,悲笳微吟”、“悲管逐清瑟”。但求不假良史之辞,而声名自托于后,好歹有个盼头。而那无甚期待的焦躁不安的时刻,田猎,宴饮,种柳,系骷髅于马上为笑乐,颇复中圣人而忘忧,有什么可奇怪呢?
--“我欲尽此曲,此曲悲且长。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九
鲍明远可真好啊,他讲乞效犬马的自己“孤惭星岁”,讲岁晚羁縻的哀愁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讲城郭丘墟的玉人“埋魂幽石,委骨穷尘”,讲年时驰去的悲哀是“丝泪毁金骨”,讲辞亲为客的乡愁是“客心惜日月,崩波不可留”,真美,真哀艳。说他操调险急,不避危仄,太切中要害。
好的文字使人沉思。二丕的“钝”营造出的缓流的哀伤氛围是如此,明远遣词的“隔”使读之人如下笔之人一样九曲回肠,亦是如此。
十
“把痛苦放在祭坛上,不再妄图消解它;用刀子把心剖出,却不知奉给谁。”——人生之悲哀大抵如此。
十一
地米斯托克利拯救了雅典城邦,得到的却是放逐他乡,谪殁荒海。英雄抱薪而死,从来都被冷落与遗忘。问彼苍天,缘何歼我良人?如可赎兮,愿百其身。
十二
征伐之世的坞壁可以退保其身,终不免为豪强用作追逐权力的晋升之阶;逃入华夏网络断裂地带的山越亦不免为首领加封受赏的筹码。人生总有退无可退之处,如阮籍大醉弥月,亦不免于依违;如何晏画地自限,而终不保其身。顾随先生说中国一部诗史,都在说无可奈何,信矣。
十三
“吾欲与汝射雉白山之麓,钓尺鲤松花江,挈归供膳,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岂可得耶?”
吴兆骞这句绝命辞真美,让人想到“华庭鹤唳,岂可复闻乎?”
陆机和吴兆骞,究竟谁更不幸呢?也许还是季札吧。至少陆机有过二陆初来俱少年的开端,有过秋风莼鲈的选项,有着旦夕就戮的痛快,而吴兆骞惟有八千里外的宁古塔日夜相对,冰霜摧折,骨肉消磨。 待归来时,故乡已成了他乡。曾经反覆在心头的热望,终究是不可得。
景物不殊,山河有异。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这或许才是真的幻灭吧。
-
暮雨生寒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17 1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