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乡愁
食不甘味的时候,我总是想念故乡的吃食,其中一样便是豆腐。
小时候常和外公外婆一起到昆明的翠湖公园玩儿,每次去,都一定要买上一串儿石屏豆腐。长方形大块儿的石屏豆腐干,用两根长竹签串了,放到油锅里煎,煎好后刷上甜面酱和辣椒酱,趁着热咬一口,外层又脆又韧的豆腐皮就破开一个小口,红褐色的酱汁渗进里层白色的豆腐瓤上,满口香辣鲜嫩。
还有一种石屏豆腐是正方形小块儿的,常用来烧烤。吃过晚饭后,昆明小街小巷的饭馆外面就架起了烧烤摊子。正方形的镂空小矮桌下放一个炭盆,上边铺一层铁丝网,铁丝网上再整整齐齐码上一块块儿的石屏豆腐,一群人围桌坐下,边烤边吃。烤好的豆腐外皮会焦黄膨胀,胀裂了就露出里层的白嫩,这时就可以蘸作料了。作料有干湿两种,干作料就是加了盐的辣椒面,湿作料里有辣子、腐乳、芫茜。各有风味。
因为是烧烤,我小时候并不被允许常常吃这种石屏豆腐,但也正因不常吃,留在有限记忆里的美味反而历久弥深,以至于这些年回家,我总想寻找它的身影。可惜近年来为了改善市容市貌,这种烧烤摊子已经很难见到了。街巷整齐干净的代价便是人间烟火的稀薄么?这很难说不是一种遗憾。
现在也很难听到吆喝声了。从前一到周末,我家楼下就会传来吆喝声:“卖豆腐脑嘞”。这时,爸爸就会找出那个最大的搪瓷碗,下楼买满满一碗豆腐脑。卖豆腐脑的是个四川人,挑着扁担走街串巷。他的豆腐脑真是好吃,热乎乎的豆腐脑在又麻又辣的汤汁里浸得入了味,佐以炸好的黄豆和碧绿的葱花,一口气吃下去,又解馋又暖和。
后来我到长春上大学,学校食堂里竟然也卖豆腐脑。兴冲冲买来一碗,一看却傻了眼,碗里没有炸黄豆和葱花,汤汁粘稠,上面只飘着几点辣椒星子,豆腐脑上竟点缀着几根木耳丝!再后来到了广州,连这样的豆腐脑也吃不上了。岭南只有拌了白糖的甜豆花,这豆花和蜂蜜龟苓膏、陈皮红豆沙一样,同属“糖水”,虽也香甜可口,到底是异乡小吃,只可尝鲜,绝无眷恋。
同名异质的还有豆腐皮。在东北和岭南,我总是被菜单上的“豆腐皮”所吸引,点来一看,也每每失望。这些“豆腐皮”不是太老,就是太厚,大多都是薄豆干而已。我们家乡的豆腐皮,是豆浆冷却后表面凝结的一层薄皮,撩起晾干后就变成一张张脆硬的薄片,能储存很长时间。要吃时,先用凉水泡发,然后或煮或炒都行。我最喜欢的做法,是豆腐皮炒韭黄,清淡鲜美,很是下饭。广东的“腐竹”和豆腐皮大致相似,但还是厚,且不够鲜。
张季鹰见秋风起,便思念故乡的鲈鱼脍和莼菜羹。而我,想家的时候,就会想念家乡的豆腐。
身在异乡的人,无论混得多么风生水起,身上大概都有两件东西保存着故乡的印记:一是口音,二是口味。如果说口音尚能刻意改变,那么口味,则一定是顽固地忠实于故乡的。
小时候常和外公外婆一起到昆明的翠湖公园玩儿,每次去,都一定要买上一串儿石屏豆腐。长方形大块儿的石屏豆腐干,用两根长竹签串了,放到油锅里煎,煎好后刷上甜面酱和辣椒酱,趁着热咬一口,外层又脆又韧的豆腐皮就破开一个小口,红褐色的酱汁渗进里层白色的豆腐瓤上,满口香辣鲜嫩。
还有一种石屏豆腐是正方形小块儿的,常用来烧烤。吃过晚饭后,昆明小街小巷的饭馆外面就架起了烧烤摊子。正方形的镂空小矮桌下放一个炭盆,上边铺一层铁丝网,铁丝网上再整整齐齐码上一块块儿的石屏豆腐,一群人围桌坐下,边烤边吃。烤好的豆腐外皮会焦黄膨胀,胀裂了就露出里层的白嫩,这时就可以蘸作料了。作料有干湿两种,干作料就是加了盐的辣椒面,湿作料里有辣子、腐乳、芫茜。各有风味。
因为是烧烤,我小时候并不被允许常常吃这种石屏豆腐,但也正因不常吃,留在有限记忆里的美味反而历久弥深,以至于这些年回家,我总想寻找它的身影。可惜近年来为了改善市容市貌,这种烧烤摊子已经很难见到了。街巷整齐干净的代价便是人间烟火的稀薄么?这很难说不是一种遗憾。
现在也很难听到吆喝声了。从前一到周末,我家楼下就会传来吆喝声:“卖豆腐脑嘞”。这时,爸爸就会找出那个最大的搪瓷碗,下楼买满满一碗豆腐脑。卖豆腐脑的是个四川人,挑着扁担走街串巷。他的豆腐脑真是好吃,热乎乎的豆腐脑在又麻又辣的汤汁里浸得入了味,佐以炸好的黄豆和碧绿的葱花,一口气吃下去,又解馋又暖和。
后来我到长春上大学,学校食堂里竟然也卖豆腐脑。兴冲冲买来一碗,一看却傻了眼,碗里没有炸黄豆和葱花,汤汁粘稠,上面只飘着几点辣椒星子,豆腐脑上竟点缀着几根木耳丝!再后来到了广州,连这样的豆腐脑也吃不上了。岭南只有拌了白糖的甜豆花,这豆花和蜂蜜龟苓膏、陈皮红豆沙一样,同属“糖水”,虽也香甜可口,到底是异乡小吃,只可尝鲜,绝无眷恋。
同名异质的还有豆腐皮。在东北和岭南,我总是被菜单上的“豆腐皮”所吸引,点来一看,也每每失望。这些“豆腐皮”不是太老,就是太厚,大多都是薄豆干而已。我们家乡的豆腐皮,是豆浆冷却后表面凝结的一层薄皮,撩起晾干后就变成一张张脆硬的薄片,能储存很长时间。要吃时,先用凉水泡发,然后或煮或炒都行。我最喜欢的做法,是豆腐皮炒韭黄,清淡鲜美,很是下饭。广东的“腐竹”和豆腐皮大致相似,但还是厚,且不够鲜。
张季鹰见秋风起,便思念故乡的鲈鱼脍和莼菜羹。而我,想家的时候,就会想念家乡的豆腐。
身在异乡的人,无论混得多么风生水起,身上大概都有两件东西保存着故乡的印记:一是口音,二是口味。如果说口音尚能刻意改变,那么口味,则一定是顽固地忠实于故乡的。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