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8.6,但《大秦帝国之崛起》并没有那么好
截至目前,《大秦帝国之崛起》(后文简称《崛起》)在豆瓣拿下8.6的高分,有一万四千人参与评价。在大陆历史剧中,这个口碑相当不错,可比《北平无战事》(8.8分)、东周列国·春秋篇(8.9分)和同系列的《大秦帝国之纵横》(8.7分)。但看到三十余集,《崛起》令我心觉缺憾不少,虽说诚意可见,且拍摄制作途中艰难重重,理当谅解,可一昧宽容未必是好,存在的缺憾还是要指出。《崛起》的好很多人已经说了,这一篇就专门谈谈它的缺憾,对比《纵横》以及一些经典的大陆历史剧,《崛起》只能算中规中矩。

1. 朝堂讨论千篇一律
秦国:
范睢:王上,这块地要拿下。
某武将:是否操之过急。
范睢:不不不,大秦要统一,就要拿下。
秦王:寡人心意已决,打!
某小将:报,秦军受挫!
某武将:王上,快无法支撑了。
范睢:不能撤!
秦王:寡人心意已决,加兵、增粮食,一定要拿下!
宣太后死前,朝堂讨论最后大抵都要由宣太后和穰侯把关。宣太后死后,就变成秦王一意孤行了。咸阳宫里的争论打底如上,而剧情也是千篇一律的秦国起初受阻,秦王一增兵后立刻起色,如果主帅是白起便更是十拿九稳。这些朝堂讨论仿佛直接从《战国策》、《史记》或《新序》中抄下来转述为半文言半白话,讨论的质量却十分乏味,基本在一个路数。而六国的更是儿戏,常常是一正一反互相辩论,几回合后国君利令智昏,采纳误国言论。前有齐闵王被苏秦忽悠地团团转,后有赵孝成王撤下廉颇上赵括,虽然有史料佐证,但各中波折、朝堂论辩,《崛起》剧组实在可以再用心雕琢,类似赵括背几段兵书就让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心悦诚服这种桥段,就像把军国大事当过家家。
2. 正反分明,六国名臣被矮化,角色单薄
孟尝君小人扮君子、平原君出主意一出一个错、春申君偶尔露面像莽夫,也就一个信陵君还凑合。战国四公子里,三位公子被矮化,虽说正史中,他们确实有名不副实之嫌,但《崛起》对他们的处理未免刻薄,甚至无中生有出一些情节,比如平原君力主撤廉颇、孟尝君授意送老楚王回秦国,来矮化他们。纵观《崛起》,山东六国竟多是利益熏心、目光短浅之徒,而巍巍大秦则是名臣良将辈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直到长平之战后,邯郸解围的部分,赵国君臣的形象才稍微改观。像信陵君、苏秦、屈原、廉颇等人是少有的六国正面人物,而其它多是被矮化的孟尝平原之流。
编剧对六国人物的塑造相对单薄,远不如秦国人物丰满,虽说这是一部以秦国为正面所呈现的历史剧,但如果正反过于分明,六国人物流于你方唱罢我登场,而缺乏对人物复杂性的挖掘,也会损伤整部剧的艺术感染力。在这一点上,《纵横》做得相对较好,即便是被歌颂的秦惠文王,编剧在塑造他时也没有力求高大全,更是通过秦惠文王的疾病做文章,令这一形象多出分反省和伤感意味。而像魏惠王、公孙衍、屈原、惠施、陈轸、楚怀王等六国形象也被塑造地富有特色,没有食之无味之感。
3. 战争戏不如预期
白起平生大小70余战无败绩,生涯四大战役——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更被后人津津乐道。《崛起》被观众期待的一大原因就是这四大战役,观众关心这出出大战会被如何呈现。但现在看来,除了长平之战被相对完整地呈现,其它三大战役都有敷衍之处,有的大战役甚至直接被旁白、喊杀声和一些特效动画代过,显然很难让观众过瘾。
当然,这一点《崛起》剧组也有难言之隐,否则他们也不会紧急找来邢佳栋补完白起的戏份。但也因此,白起参与的战争戏,就有很多不得不被剪切。
《崛起》对白起的塑造也有矛盾之处。白起人送外号“人屠”,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歼灭战高手。伊阙之战,韩魏联军24万尽被歼灭;鄢郢之战,白起直捣楚国腹地鄢、郢,重创楚国主力军;华阳之战,白起斩首魏军十三万、沉溺赵军降兵2万余人;长平之战,白起率军斩杀赵军二十五万,坑杀二十万人。这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角色,在历史上和儒将沾不上关系,但《崛起》却执意要将白起塑造为一位儒将,一位充满人格魅力、体恤无辜的将领,这与白起本身的嗜杀构成矛盾,以至于剧组为了自圆其说,将白起的矛盾尽可能合理化,不得不在长平之战的段落中,将范雎丑化,并将坑杀的决定处理为范雎挑唆、秦王有意,一张无字布帛,看似白起自行决定,其实白起只有一种选择。《剧组》刻意渲染白起的无奈,以求保全他被塑造出的儒将魅力。
4. 女性形象乏善可陈
如何塑造出丰满且富有张力的女性形象,是很多历史剧的老大难问题,经典如《大明王朝1566》,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也不让人太满意。《崛起》对女性形象的塑造难言成功,最富有张力也是唯一推动该剧主要矛盾发展的女人是宣太后,她与嬴稷间的冲突也是《崛起》的一大着力点,但宣太后的成功说难听点,吃的只是第二部的老本,以及这一人物本就丰富多彩的历史素材,并不能有力佐证《崛起》擅长塑造女性形象。《崛起》自己塑造的新角色,无论是白起夫人赵蔓还是魏伶优,都并不让人满意,不但对主要矛盾缺乏推动力,自身的复杂性也寥寥,她们的存在和历史剧的基调有点脱节,去除她们,对主要情节和矛盾并没有影响,而像赵蔓扬言自尽威胁秦王这种情节更是缺乏历史剧应有的严肃。
5. 张博要诠释秦昭襄王,不妨向陈宝国取经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长平之战,掐指一算,这时候他已经六十有几了,可张博饰演的秦王,到了这一阶段却仍给人一种并不稳重踏实的感觉,反显得刚愎自用、独断蛮横,计较于驭人之术而缺乏一位老年国君的体度。
从最初生活在宣太后、穰侯和华阳君的阴影下,到重用范雎、驱逐穰侯、独掌国政,再到杀伐决断、威烈昭彰,不知是剧本原因,还是张博个人的火候,秦昭襄王身为国君步步成熟的感觉并没有被自然地演绎出来,他六十岁的一举一动,和四十岁无大不同,而他一人独治后对国政的娴熟把控,也没有被《崛起》充分体现,给人的感觉倒像是他在不同阶段的功绩,不过是依仗他人的帮助。比如宣太后、白起、穰侯、范雎。
总而言之,张博对秦昭襄王的塑造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一点不妨参考陈宝国在《汉武大帝》中的表演,同样是在位时间极长,同样在早期受到他人掣肘,同样有开疆拓土的雄心和气魄,陈宝国饰演的汉武大帝,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层次感的把握极强。年轻时怎么演、中年怎么演、老了反省自我又该怎么演,他都有谱,昭襄王的层次感就不太明显,《崛起》中他的成长与改变比较突兀,这位国君的魅力并没有立住。
6. 朝堂视角限制该剧深度
这不是一部令人打呼惊奇的历史剧,无论是叙述视角、展现主题还是思想深度,《崛起》都没有超出前人的桎梏。该剧希望展现秦国的崛起之路以及战国七雄时期的波澜气象,但侧重点依然停留于展现君主的驾驭之术、纵横家的论辩之术、军事家的攻坚之术,而对秦国崛起以及六国步步衰微的深层原因缺乏展现。
《崛起》是一部典型的朝堂戏,统治者阶层被作为全剧的描绘核心,该剧的视角也是典型的朝堂视角或君王视角,这种叙述模式早已经在历史剧领域中泛滥,《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就是代表,这种视角的局限非常明显,它缺乏对民间的关照,民间在重大历史事件中隐形或被忽略,《崛起》同样走向这条老路,受制于此,《崛起》的思想深度并不高深,它对历史的艺术呈现变得粗糙浅显,大量人物你来我往、历史事件一件叠一件,但却只能让观众浅尝辄止。
-
勇敢:勇敢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01 15:46:05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5-26 00:38:21
-
路人甲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3 00:21:07
-
李升驰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10 13:57:17
-
妮妮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29 12:21:30
-
东溪散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7 00:06:17
-
树荫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11 22:59:39
-
KarenLausann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5 14:06:39
-
平停线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2 12:42:44
-
纸月亮🌙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23 03:23:43
-
杂家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0 20:18:48
-
JrsVincent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02 11:31:19
-
Decino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2 08:14:17
-
诺斯莫夫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09 08:11:36
-
紫紫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27 19:07:27
-
巳年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5 08:39:37
-
pet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4 18: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