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zz上一则关于细节的讨论
许阿牛:细节产生美,“上帝(魔鬼)在细节中”(God or the Devil in the Details)这话因密斯而为设计界熟知,但对于真正一流的设计,细节的精致与否似乎又不那么重要了 ——看柯布(Le Corbusier)的东西就是这样的感受。
@d sheng兄推上回应观点如下:密斯和柯布西耶是同时期的大师,他们的理念和从业范围也不尽相同,很难说谁高谁下。正如你很难去比较密斯的巴塞罗那展馆和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的高下——事实上我关于细节那段体会的核心意思是把细节做精貌似是做设计的常规,但像柯布(Le Corbusier)这样的大牛让人倾倒处恰恰在他可以做到突破常规;实地看他的作品,尤其是1930年往后的,宛如一人,即便破衣烂衫依然神采粲然,气场强大...
我很同意 @d sheng兄关于设计风格无截然高下的看法,但有关不同风格的比较对于个人参照坐标的选择无疑是有意思的,各位对设计感兴趣的朋友都不妨发表下看法:)
huang zhiyuan:我是个外行。就以前看过的照片来说,朗香教堂被人拍摄的照片总是外面整体图片,里面一侧有大小不一的窗口的墙,一些是窗口彩色玻璃的局部。而巴塞罗那展馆是个开放可以近距离接触的建筑,拍摄的人会惊叹它的局部。这说明,大部分都是在用不同的距离来欣赏这两个建筑,而且也是设计师希望达到的效果,这是他们的 “细节”。
d sheng:“把细节做精貌似是做设计的常规” ,我觉得密斯的细节固然是他的特色之一,但是他不是那种为细节而细节的建筑师,他的巴塞罗那展馆:开敞平面,开放和围合都是对现代建筑的理念的贡献。他对材质的选择,对光线的讲究是他在这个建筑里细节的体现。后来他在美国的高层建筑也是这样,他是那种把概念贯彻到细节的设计师,所以他的细节为人称道。
我必须承认朗香教堂其实算是柯布的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但个人认为不能算是柯布建筑的理念代表。
@Huang Zhiyuan的描述是一种观者的角度,我同意。 建筑在很大程度是被观望的,同时也是被使用和讨论。他的美学,实用和意向价值都是值得去探讨的。
y c:细节啊细节...
许阿牛:呵呵,看来 @d sheng 兄显然更喜欢密斯多一些,我正好是后者,因为柯布这个家伙让人气沮的创造力。萨伏伊(Villa Savoye)这样的现代建筑概念模型不消说了,国内风行一时的高层居住建筑复式空间设计,上世纪末(1996年)国际建协UIA主张用于解决城市化功能重置问题的“容器建筑”这些貌似新奇的思路都可以轻易在他的方案集中找到影子...设计创意就是这样,别人玩过并做得很出彩的点子,你再拿来玩,玩得好坏先不谈,那起点先自低的什么都不是了。
和 @d sheng 兄的观点不同,个人认为朗香教堂(Chapel of Ronchamp)是体现柯布建筑理念的极致之作。 因为朗香看似完全无迹可循的雕塑化体量恰恰是严格遵循柯布“模度”原则(Modulor)的结果,在这里,柯布的艺术感知和结构理性达成高度默契。
的确,朗香是独一无二的,朗香连设计手法都是难于被复制的,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朗香这样的作品一样不断让后辈设计师们从中受到鼓舞并汲取灵感。安藤(Tadao Ando)不是就明确描述过朗香的用光对自己设计的启示么。
其实如 @d sheng 兄前面提到的,设计风格间并无截然高下之分,对一种风格的喜好欣赏更是极其个人化的评价角度,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罢了。但对于一个试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体”的学习者,这种比较无疑是充满趣味的:)
感谢各位的精彩评点,另外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继续不吝发表看法:)
y c:很快要去看朗香和萨伏伊了...
许阿牛:附记一则小事,08年夏,和几位做设计的朋友按图索骥顺道去巴黎大学区拜访柯布的几件作品。那天碰巧周末,校园里人迹稀寡,阳光疏懒,溜门进到当天并不开放参观的巴西学生公寓底层大厅(1957-59年),顿时颇有失语的感觉,包括几位中对柯布曾颇不以为然者——就这个经历而言,建筑的体验更在现场。
E2 _:比如小日本很多设计细节都很好,但却不是一流的设计。
y yang:朗香的NB之处除了造型其实更多的我觉得是在里面,内部光线的安排布置,能够恰到好处,除了设计师功力,只能说是天分了。
做建筑的设计,我的理解是,一般的在玩造型,一流的在玩材料,超一流的在玩光线。
许阿牛:楼上两位说的精辟:)
d sheng:@许阿牛,
巴黎大学那栋我也看过了 不过感觉一般,在莫斯科的已被荒废的住宅因为没有能进去,所以也说不出什么,更多是一种考古学意义上的“朝拜”。他对于功能的理性主义在现代建筑成为最基本的概念,以至于你初读他的书你都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啊,我们现在不都是这样想的”,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才能看出他的革命性的创新。
最想看的柯布是朗香教堂和那个修道院了 :) 挪威有哪些好的建筑师?我了解得太少了。
@y yang,
造型比如盖里的Bilbao Museum,材料比如安藤,Herzog de Meuron玩材料也很前卫 ,光线我就举个古董,比如万神庙,我觉得我就很难说谁更一流哦。 在欧洲学习后发现国内流行的4大师一说,这里的老师同学都没有听过,后来发现很多这种从中国建筑教育带来的“级别,阶层”观念这里行不通啊。
许阿牛:巴黎大学区内有两栋功能类近的柯布作品,相隔不过五六百米,一栋是较有名的瑞士学生公寓(1930),一栋是和科斯塔(Lucio Costa)合作的巴西学生公寓(1957-59),不知 @d sheng 兄观摩的是哪一栋?以个人感觉见,后者的语言要远较前者成熟——尤其公寓主入口与教导职员配楼间小院及一层多功能厅的许多语言细节都依稀可见朗香的味道(如整体浇注微倾的天花、墙洞开口的处理方式等,回头我把图贴上来供各位鉴定),当然这个大家G点不同话也再正常不过:)
对朗香也很期待,对拉图雷特修道院(Convent of La Tourette),因为看过相关纪录片,期待值不高,也许实地去看时会更多惊喜。
挪威有国际声誉的建筑师和设计团队老一代的首推1997年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去年二月份刚刚过世的费恩(Sverre Fehn),看他1962年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展会设计的北欧馆(Nordic Pavilion, Biennale, Venice),即使在今天,依然是那片国家馆展区中最好的作品;年轻一代近十年风头最劲的当属Snøhetta,也是挪威目下规模最大的建筑事务所之一,总部在奥斯陆,2002年凭借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Alexandria Library, Egypt)国际竞赛的中标一举成名。
最后就“造型、材料、光线”的话题再唠叨两句,我是更愿意把 @y yang 兄弟斩钉截铁的陈述理解为一个做设计成长进步的过程的——做学生时以为做建筑就是在玩造型,进而发现表皮材料的选用至关重要,再后领悟到学习并善用光线控制(自然/人工)是形成有魅力空间的钥匙——风格无高下,但水平有高低,如果对设计这点事儿还有些念想,那必定是一辈子的修行。
附录:几则相关信息的链接
1962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北欧馆(Nordic Pavilion, Biennale, Venice)http://is.gd/8X7wG
Snøhetta主页,http://www.snoarc.no/#/main/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Alexandria Library, Egypt)
http://is.gd/8WIqT
http://is.gd/8WICt
http://is.gd/8WO60
http://is.gd/8WQjv
http://is.gd/8WOgx
http://is.gd/8WIKc
http://is.gd/8WIVo
Snøhetta近年的重要作品,获2009欧盟当代建筑奖: “密斯·凡德罗奖”的奥斯陆挪威国家歌剧院与芭蕾舞厅,http://is.gd/9hxKe
Buzz原贴链接,http://is.gd/8XrZY
@d sheng兄推上回应观点如下:密斯和柯布西耶是同时期的大师,他们的理念和从业范围也不尽相同,很难说谁高谁下。正如你很难去比较密斯的巴塞罗那展馆和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的高下——事实上我关于细节那段体会的核心意思是把细节做精貌似是做设计的常规,但像柯布(Le Corbusier)这样的大牛让人倾倒处恰恰在他可以做到突破常规;实地看他的作品,尤其是1930年往后的,宛如一人,即便破衣烂衫依然神采粲然,气场强大...
我很同意 @d sheng兄关于设计风格无截然高下的看法,但有关不同风格的比较对于个人参照坐标的选择无疑是有意思的,各位对设计感兴趣的朋友都不妨发表下看法:)
huang zhiyuan:我是个外行。就以前看过的照片来说,朗香教堂被人拍摄的照片总是外面整体图片,里面一侧有大小不一的窗口的墙,一些是窗口彩色玻璃的局部。而巴塞罗那展馆是个开放可以近距离接触的建筑,拍摄的人会惊叹它的局部。这说明,大部分都是在用不同的距离来欣赏这两个建筑,而且也是设计师希望达到的效果,这是他们的 “细节”。
d sheng:“把细节做精貌似是做设计的常规” ,我觉得密斯的细节固然是他的特色之一,但是他不是那种为细节而细节的建筑师,他的巴塞罗那展馆:开敞平面,开放和围合都是对现代建筑的理念的贡献。他对材质的选择,对光线的讲究是他在这个建筑里细节的体现。后来他在美国的高层建筑也是这样,他是那种把概念贯彻到细节的设计师,所以他的细节为人称道。
我必须承认朗香教堂其实算是柯布的艺术品,是独一无二的,但个人认为不能算是柯布建筑的理念代表。
@Huang Zhiyuan的描述是一种观者的角度,我同意。 建筑在很大程度是被观望的,同时也是被使用和讨论。他的美学,实用和意向价值都是值得去探讨的。
y c:细节啊细节...
许阿牛:呵呵,看来 @d sheng 兄显然更喜欢密斯多一些,我正好是后者,因为柯布这个家伙让人气沮的创造力。萨伏伊(Villa Savoye)这样的现代建筑概念模型不消说了,国内风行一时的高层居住建筑复式空间设计,上世纪末(1996年)国际建协UIA主张用于解决城市化功能重置问题的“容器建筑”这些貌似新奇的思路都可以轻易在他的方案集中找到影子...设计创意就是这样,别人玩过并做得很出彩的点子,你再拿来玩,玩得好坏先不谈,那起点先自低的什么都不是了。
和 @d sheng 兄的观点不同,个人认为朗香教堂(Chapel of Ronchamp)是体现柯布建筑理念的极致之作。 因为朗香看似完全无迹可循的雕塑化体量恰恰是严格遵循柯布“模度”原则(Modulor)的结果,在这里,柯布的艺术感知和结构理性达成高度默契。
的确,朗香是独一无二的,朗香连设计手法都是难于被复制的,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朗香这样的作品一样不断让后辈设计师们从中受到鼓舞并汲取灵感。安藤(Tadao Ando)不是就明确描述过朗香的用光对自己设计的启示么。
其实如 @d sheng 兄前面提到的,设计风格间并无截然高下之分,对一种风格的喜好欣赏更是极其个人化的评价角度,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罢了。但对于一个试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体”的学习者,这种比较无疑是充满趣味的:)
感谢各位的精彩评点,另外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继续不吝发表看法:)
y c:很快要去看朗香和萨伏伊了...
许阿牛:附记一则小事,08年夏,和几位做设计的朋友按图索骥顺道去巴黎大学区拜访柯布的几件作品。那天碰巧周末,校园里人迹稀寡,阳光疏懒,溜门进到当天并不开放参观的巴西学生公寓底层大厅(1957-59年),顿时颇有失语的感觉,包括几位中对柯布曾颇不以为然者——就这个经历而言,建筑的体验更在现场。
E2 _:比如小日本很多设计细节都很好,但却不是一流的设计。
y yang:朗香的NB之处除了造型其实更多的我觉得是在里面,内部光线的安排布置,能够恰到好处,除了设计师功力,只能说是天分了。
做建筑的设计,我的理解是,一般的在玩造型,一流的在玩材料,超一流的在玩光线。
许阿牛:楼上两位说的精辟:)
d sheng:@许阿牛,
巴黎大学那栋我也看过了 不过感觉一般,在莫斯科的已被荒废的住宅因为没有能进去,所以也说不出什么,更多是一种考古学意义上的“朝拜”。他对于功能的理性主义在现代建筑成为最基本的概念,以至于你初读他的书你都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啊,我们现在不都是这样想的”,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才能看出他的革命性的创新。
最想看的柯布是朗香教堂和那个修道院了 :) 挪威有哪些好的建筑师?我了解得太少了。
@y yang,
造型比如盖里的Bilbao Museum,材料比如安藤,Herzog de Meuron玩材料也很前卫 ,光线我就举个古董,比如万神庙,我觉得我就很难说谁更一流哦。 在欧洲学习后发现国内流行的4大师一说,这里的老师同学都没有听过,后来发现很多这种从中国建筑教育带来的“级别,阶层”观念这里行不通啊。
许阿牛:巴黎大学区内有两栋功能类近的柯布作品,相隔不过五六百米,一栋是较有名的瑞士学生公寓(1930),一栋是和科斯塔(Lucio Costa)合作的巴西学生公寓(1957-59),不知 @d sheng 兄观摩的是哪一栋?以个人感觉见,后者的语言要远较前者成熟——尤其公寓主入口与教导职员配楼间小院及一层多功能厅的许多语言细节都依稀可见朗香的味道(如整体浇注微倾的天花、墙洞开口的处理方式等,回头我把图贴上来供各位鉴定),当然这个大家G点不同话也再正常不过:)
对朗香也很期待,对拉图雷特修道院(Convent of La Tourette),因为看过相关纪录片,期待值不高,也许实地去看时会更多惊喜。
挪威有国际声誉的建筑师和设计团队老一代的首推1997年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去年二月份刚刚过世的费恩(Sverre Fehn),看他1962年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展会设计的北欧馆(Nordic Pavilion, Biennale, Venice),即使在今天,依然是那片国家馆展区中最好的作品;年轻一代近十年风头最劲的当属Snøhetta,也是挪威目下规模最大的建筑事务所之一,总部在奥斯陆,2002年凭借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Alexandria Library, Egypt)国际竞赛的中标一举成名。
最后就“造型、材料、光线”的话题再唠叨两句,我是更愿意把 @y yang 兄弟斩钉截铁的陈述理解为一个做设计成长进步的过程的——做学生时以为做建筑就是在玩造型,进而发现表皮材料的选用至关重要,再后领悟到学习并善用光线控制(自然/人工)是形成有魅力空间的钥匙——风格无高下,但水平有高低,如果对设计这点事儿还有些念想,那必定是一辈子的修行。
附录:几则相关信息的链接
1962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北欧馆(Nordic Pavilion, Biennale, Venice)http://is.gd/8X7wG
Snøhetta主页,http://www.snoarc.no/#/main/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Alexandria Library, Egypt)
http://is.gd/8WIqT
http://is.gd/8WICt
http://is.gd/8WO60
http://is.gd/8WQjv
http://is.gd/8WOgx
http://is.gd/8WIKc
http://is.gd/8WIVo
Snøhetta近年的重要作品,获2009欧盟当代建筑奖: “密斯·凡德罗奖”的奥斯陆挪威国家歌剧院与芭蕾舞厅,http://is.gd/9hxKe
Buzz原贴链接,http://is.gd/8XrZY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