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
查看话题 >艺术旅行 | 去了一次日本最普通的农村小学校
二零一七年寒假 作为达达学堂日本冰雪之旅的带队艺术老师,与参加旅行的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去了一所日本学校参观交流。。。 回来之后赶上过年,在无限拖沓之后终于写完了。。。 好久没有码字,越来越啰嗦了哈。。。
孔德认识到,而其诸多同时代人却未能认识到,如果一个世俗社会完全醉心于财富聚敛、科学发现、大众娱乐、浪漫爱情,却从根本上失去了伦理教诲、心灵抚慰、超然敬畏、群体凝聚,则该社会终将遭遇防不胜防的集体病患。——摘自阿兰 · 德波顿《写给无神论者》
乘新干线到达长野县,转上一辆小火车飞奔去目的地,不一会儿便透过窗外见到漫天飞舞的世界,到处都是白白的,随行的家长们不停地带着赞赏地拍着照,随行的孩子们不停地发出哇哇的惊叹。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如此鹅毛大雪,一层高的房子几乎被雪淹掉,屋顶的雪厚得让人感觉随时会塌下来,听说这是长野十年一遇的大雪,我想,我们这趟日本冰雪之旅的运气相当不错。


此行目的地是长野县的山之内町,位于长野的东北部,大概是镇或者村的级别。领队开玩笑地说这两天我们会呆在深山老林里,算是见到了日本名副其实的农村。下了小火车,山之内町早就被雪覆盖,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只是能隐约见到远处的高山和树林。
虽然是来玩雪的,但在行程里安排两项重要的在地文化体验:HOMESTAY和日本学校交流。而我要想说说的就是在这长野“深山”里的日本学校——山之内北小学。
拜访当日,我们早早起来,冒着比前一天还要大的雪,走进了这所学校。白色积雪已经完全掩盖的这所学校的全貌,所能判断出只有大门、主要建筑的入口、入口前停车区域和操场区域。学校老师和学生们已经在入口处列队等候欢迎我们了。到过日本好几次,这却是我头一回如此近距离的接触这个国家的孩子和教育。


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小学
换了鞋,走进室内,才意识到这是一栋一层高的房屋。走廊的一边通向操场和室内运动场,另一边通向教室和办公室,规模很小。走廊灯光有些暗,看得出学校建筑有些年头,但一点不显陈旧。
令人吃惊的是,外面飘着大雪,室内(至少走廊上)并没有取暖设备,换上拖鞋的我还有些不适应(太冷啦)。一位穿了件单薄的蓝色运动衫的日本小姑娘从我身边跑过,听说她要去上体育课,我又吃了一惊。之前有传闻说日本幼儿园的小孩在冬季也要到外面赤膊跑步以进行耐寒训练,现在看来,无论真假,我面前的日本孩子身体素质还是相当了得的。
是的,我提醒自己,这是日本一所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小学了。
▼教育基本设施与东京一样
欢迎仪式在室内运动场进行,钢琴、电视、电脑、投影、音响、燃气火炉等一应俱全。火炉已经打开,当然,我有理由猜测火炉是因我们的到来才打开的。
听一位负责人介绍,日本国立学校的教育基础配套都是一样的,言下之意(比较自豪)这所农村小学的建筑质量、老师配比、教学设施、午餐标准等等和东京市区里的小学是一样的,虽然没有去参观过东京的小学,但见负责人如此自信地说出来,我多少有些失落。
地广人多的我们,尽管在教育标准普及上确有难度,随意拿出一所偏远农村的学校,参照国家相继出台的各类建设标准和配套标准,可能也并非如标准所要求的样子。
单从建筑质量(《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总则第四条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的校舍是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应确保师生安全,在防御地震、台风、暴雪、洪水等各种重大意外灾害时,为周边地区发挥临时紧急避难的重要作用。),也许就会讨论出不太和谐的问题。
当然还有近年大城市里闹出的毒跑道、毒选址、毒午餐等问题,显然,我们确实没有做到。
▼30多名学生&10多名老师
整个欢迎仪式有30多名学生参加,我见他们身高差别挺大,以为学校从各个年纪挑了些学生,一问之下才知道所见的大小孩子已经是全校所有学生,该山区所有孩子都到这里上课,学校采用的是混龄教学。
我大概数了数到场的老师,大概有七八个,再听介绍该校共有十多名老师,心里盘算了一下师生配比,对于偏远的小学而言,这也太让人羡慕了。
从山之内小学所处的偏远地理位置以及相应的设施配套和师生比例来看,日本国家确实非常重视教育,而且各项要求也能在实际操作中贯彻到位。日本普通农村学校不比大都会东京的学校差这件事儿似乎一点也不奇怪了。
全国辨别粮食比赛冠军
教学主任介绍完学校情况之后,一件好玩的事情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接下来要上台发言的学生代表。
通常在中国,能够代表全校上台发言的学生不是学习成绩最优就是干部职务最好的,这个学校派出的是一位比赛冠军,出乎意料的是,他既不是数学竞赛也不是作文大赛冠军,而是辨别粮食的全国冠军。
这位腼腆的冠军发言的时候有些紧张,对着自己写的发言稿也不太敢自信地念出来,学校老师们不时地给予鼓励的目光。我相信,学校既然愿意派出粮食冠军作为学生代表,那么他们肯定是将孩子们的各项成绩和能力一视同仁的。从这点看,他们的基础教育目标和我们的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
对于中国如今的小学校情况我并不是特别了解,但仍然从一些学生和家长口中了解些端倪。
有一次在深圳的咖啡店,遇到由妈妈带出玩的七岁男孩和九岁女孩,俩孩见我在旁边画画,七岁男孩就跑过来要求他要画一幅,我很高兴给了他纸笔。女孩只是开心地看着,我见她也感兴趣,就邀请一起来画。女孩看了看她的妈妈,故作老成地答我:“我不喜欢画画,我喜欢数学。”显然这一回答非常有效,她得到了妈妈赞许的目光。
不敢相信,在大城市,在倡导“素质”教育都要快烂大街的今天,仍然有家长把学好数理化作为教育孩子标准。听一位家长讲,她家小孩所在小学某次让学生们写下自己的愿望或者理想,大部分写得竟然是“成绩好”。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当下的教育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我们的教育观念和目标在这几十年里并没有进步多少。
真正好的成绩需要很多优秀的品质才能实现,比如好奇心、聪明、专注和努力等等,这是教育者乐于见到的。但“会辨别粮食”、“会画画”、“会玩游戏”、“会运动”的孩子同样值得骄傲,因为它们仍然需要孩子们拥有更多优秀的品质才可实现。
无差别对待的特殊儿童
欢迎仪式结束后,学校派出了十二名学生和我们此次交流学生一起玩游戏,其中有一名看起来特别瘦小,足足矮其他同学一个头。仔细一看,这位小同学的举止和行动也和其它孩子有所不同,我们大都料到,这是一位特殊儿童。
没想到,这所普通的学校除了混龄教学外,还要兼顾特殊儿童的教育。不过按照学校的师生配比,他们的老师确实是有足够精力照顾到这位小孩。
虽说是特殊儿童,但在游戏过程中孩子呈现出来的精气神和自信度一点都不让人觉得特殊。户外玩雪的时候,我尤其惊讶这位小孩的体力,他能单靠自己的气力在一米厚的雪墙上挖出一个大洞,老师们也任由他在下着大雪的户外和其它孩子待同样的时间,玩同样的事情。当然,还是能看出老师们对他多有一份默默关爱,只是没有表现为过分额外的照顾。



接下来的室内音乐游戏环节,他和自己的同学玩,没有看出被同学们“另眼相看”。后来,一位个子最高的中国男孩分到和他一组,看了看他,吃惊地说:“你这么小,我怎么跟你玩呀?”,结果也玩得特别投入,虽然语言不通,但相处愉快,“另眼相看”也被化解在了游戏和音乐里。
可以预料,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位特殊的孩子会和同龄人在外形甚至可能在智力上差别会越来越大,但我相信他会健康长大,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健康长大的。
所谓爱心、同情心和同理心,又或是对弱势的关注等等,也是我们社会倡导的优秀德行,不同的是,我们的教育语境大部分停留在《思想品德》、《弟子规》的等书本上,这些表面功夫其实并没有多少作用的,就像倡导珍惜食物,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生产粮食的艰辛和剥夺动物生命的残酷,其实是没法真正理解食物的可贵的。所以,有些事情一细想就会发现,基础教育的差异就在于这些简单让人忽视的身体力行的举措里。
传说中的日本学生午餐
此次参观交流最有趣的是吃了一次传说中的日本学生午餐,跟樱桃小丸子动画片里一模一样。值日的小学生穿上白色卫生服、戴上卫生帽和口罩,帮同样穿着卫生服的老师们将饭菜、碗勺搬到教室里。
孩子们拿上碗筷,依次排队,由老师们为他们打饭添菜。当日,我也充当了一次打饭老师,小孩子们从我面前经过并递上饭碗。我怕孩子们饿着,为他们打的饭比较多,旁边老师连忙提醒少打一些,这样可以保证他们都能把饭吃完不浪费,如果不够再来添加。又是一个小小举措,却是不浪费粮食的好法子。我在家做饭也是这么想着,但很少做到。


领餐完毕,大家便面对面坐下来准备就餐。开吃前,还会进行例行仪式,老师会选出一位学生代表大家说感谢语,并宣布午餐开始,之后大家才能正式吃饭。这时我才看清面前的饭菜:一份蔬菜芝麻饭、一份秋刀鱼、一碟腌制的小菜和一大瓶牛奶,看起来非常朴实,我有些怀疑自己能不能吃饱。结果发现这个份量完全足够,清香爽口的菜肴,加上一大瓶牛奶下肚,绝对管饱又舒服。
就餐结束时间快到了,有的孩子已经吃完,有的孩子还剩很多。老师会再选了一位的吃得较慢的学生出来发表结束感言,没有听懂,大概是感谢食物的话,并宣布午餐结束。这也是午餐例行仪式,我并未太在意,跟着大家一起上交餐盘和参与收拾。回头再看那些吃得慢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正在奋力将饭菜吃光,有个小姑娘因为实在吃不下都快哭了。这时候我才明白刚才那个结束仪式的意义。
曾经看过一部日本电影《我和猪猪一起上课的日子》,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毕业班老师送给孩子们一头小猪,要求他们把它亲手养大之后将其吃掉。孩子们给这头小猪取名P酱,在随后的饲养中与P酱发生很多趣事和感情。这部电影让人最难以接受的就是在毕业前大家必须决定如何处置它,班里展开一场关于生命、生存和食物的激烈争论,结局略显残酷,却引发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来之不易食物的思考。
日本对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有其自己的特点和严格要求,比如那位吃不完午餐,含泪也坚持都吃掉(长期教育的结果)的小姑娘,在外人看来这些要求有点不近人情,亦如幼儿园的孩子必须进行耐寒训练,但这可能是对作为人的最负责任的教育。
贯彻全年级的艺术教育
日本小学的教学目标与国内的应该是差别是非常大的,直接反映到课程就是体育课和艺术课的比重。山之内小学的学生每天都有2个小时的体育课,而艺术教育比如绘画、音乐等也是他们的主要课程之一,学校走廊两侧挂满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大概看看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也就是说他们的艺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也是贯彻到全年级,对其相当重视。



国内在中小学阶段也设有美育课,我猜所占比重一周一次可能就不错了,可就在去年仍能见到“中小学艺术课程形同虚设”的报道,该报道直指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问题,54.6%的受访者表示学校和老师不重视艺术教育,43.6%的受访者表示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艺术课,或艺术课常被文化课挤占,43.3%的受访者的学校将艺术类课程定位为选修,13.5%的受访者表示学校未设置艺术教育相关课程。
我以为只有我们那会儿的艺术课会被文化课挤占,但在号称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艺术教育似乎仍然举步维艰。虽然兴起了很多艺术教育机构,但美育意识在国家基础公共教育阶段仍旧非常薄弱。
我们中国的孩子到底有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在我看来,根本没有争论的必要。
我们在山之内小学从九点待到午后一点,约四个小时,先后参加了欢迎仪式、雪地游戏、音乐互动和午餐交流四个部分,中国孩子以及家长也是全程参与。后面三个环节,家长在旁观看,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在一起独立完成。
四个小时的交流,发生了很多有趣又发人思考的事情。我刻意回避书写中日孩子展现出来的差异,而将重点放在印象较深所见所闻上,主要原因是比较反感总有人会不自觉将他们进行比较,大谈什么输在起跑线上的言论。
同样,我也听到过另外一种言论:“中国孩子九零年代起就在和日本孩子比较,那个时候就在提输在起跑线,如今来看,根本是多虑,我们后来会赶上的。”我不清楚这一自信来自哪里,针对是哪一方面?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虽然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停滞了20年,但不要忘了,2015年全球企业TOP100中,日本有40家,美国有35家,日本已经赶超美国排名第一。知乎上有一篇《日本到底发达到什么程度》的文章,看得人瞠目结舌。
我们既不用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自大,真正的教育是不用去讨论输赢的,而是需要想清楚自己国家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比谁差,比谁好,比谁更好……都让教育这件事情显得浅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是最早的“公共教育”倡导者,他曾经说过,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需由教育去形成。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器,而是造就人。教育的目标也许就是对成其为什么样的人的目标。
我们期望,我们国家的孩子体魄强健,那就在午餐上下功夫,从幼儿耐寒训练开始,由公共教育担起这项责任,并且身体力行确保做到;
我们期望,我们国家的孩子具有环保意识,那幼儿园第一堂课就是学习垃圾分类,由公共教育担起这项责任,并且身体力行确保做到;
我们期望,我们国家的孩子具有独立人格,那就从自己的小书包必须由自己来背开始,由公共教育担起这项责任,并且身体力行确保做到; ……
也许日本在制定基础公共教育目标的时候,压根没有想过要和谁谁比一比,他们只是固执地相信,自己的孩子将来可以成为更好的人,以及固执地担当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们变得更好。
-
谢治宇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31 17:01:54
-
爛衫。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31 16:53:03
-
豆友20167348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5 21:42:05
-
Nagaksem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13 13:01:07
-
世界最甜软柿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25 01:27:53
-
豆友1470549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7 02:00:46
-
雲•帕金森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9 22:35:00
-
江聲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9 21:33:48
-
camel_y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9 17: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