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鸡复鸡鸡,鸡年要吃鸡
鸡年刚刚开始,我们还是要来说一说我们“做鸡”的传统。
对于鸡,我们古人尤其重视,称鸡为“五德之禽”。头上戴冠,是文德、足后有距,是武德、好斗敢拼,是勇德、有食共享,是仁德、天明报晓,是信德。过年剪窗花也要剪鸡,汉人东方朔在《占书》上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新年首日称为鸡日,企望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发奋努力,则曰之为“闻鸡起舞”。

我国是世界上养鸡最早的国家,秦汉时期我国养鸡业已非常发达,到了西汉时期更是首创了人工孵卵法。鸡肉鲜美且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因此我国天南海北各大菜系,以鸡为主角的菜数不胜数,许多“鸡”菜甚至跨越地域和文化,变成人人都爱的美食。

今天就和动物君一起,来看看我国各大菜系里,有代表性的那些鸡,让我们一起吃个痛快。
鲁菜-德州扒鸡
德州扒鸡是德州三宝之一,这里的德州可不在美国而在山东,经过几百年的深厚积淀,不断的传承和精进,打造了中华老字号的“德州扒鸡”。

早在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扒鸡第一代传人贾建才的烧鸡铺里,因为伙计的偷懒导致鸡煮的过火,但是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美食。后来贾掌柜改良了做法,采用武火煮,文火焖的次序,使得鸡肉异香扑鼻,且连骨肉都酥烂无比,因而名声大振。

根据《德县志》所载,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南巡,品尝德州扒鸡后,赞不绝口,特题词“神州一奇”。此后更是一路发扬光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家散户纷纷为国营德州市食品公司(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献计献策,使得当今的扒鸡博采众长,成为“中华第一鸡”。
扒鸡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味道浸透骨髓,而肉质又鲜嫩清雅,真是想不好吃都难。
川菜-口水鸡
口水鸡的名号起源于文坛巨匠郭沫若《洪波曲》中的"少年时代在故乡四川吃的白砍鸡,白生生的肉块,红殷殷的油辣子海椒,现在想来还口水长流……。"

粗看来,口水鸡似乎只是白切鸡辅以十几种调味品,但正是这样的调味,原本清淡的白切鸡,摇身一变成为了兼具麻辣鲜香嫩爽香与一身的新菜,吃过的人,想起也皆会口水长流。

虽然看似简单,但恰到好处的烹煮鸡肉,调出红亮夺目,七味俱全的汤汁,正是此菜的最大特点。所以口水鸡有“名驰巴蜀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州”的美称。
粤菜-文昌鸡
文昌鸡是海南名菜之首,在海南向来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文昌鸡不仅在海南,在东南亚和香港也极具人气,海南鸡饭里的鸡就是文昌鸡。

文昌鸡的最大秘密有两个,一是在于其调味,相比普通白切鸡仅用沙姜、熟油与葱蒜的蘸碟,文昌鸡会在这些的基础上搭配上鸡汤与橘子汁,使得其更能调出鸡肉本身的鲜美。二则是在鸡肉本身,经测定,相比普通鸡肉,文昌鸡的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更高,在烹饪的过程中因热氧化产生的香味就更浓郁,口感也更好。

因此,一碟鲜嫩爽滑的文昌鸡,搭配一碗鸡油鸡汤煮制的“鸡饭”,真是能让人随时都想能享受到的简单美食。
淮扬菜-鸡汁煮干丝
风格雅丽,讲究细腻向来是淮扬菜的特点,在鸡汁煮干丝这个菜上表现的尤其明显。

料要选用扬州大方干,用刀批二十五片以上,切出整齐划一,犹如火柴杆粗细的干丝,在沸水中进行初步处理,去除影响口感的黄泔水。汤底则必须是老母鸡炖煮的鸡汤,汤底必须浓厚鲜醇,再配合新鲜去壳冬笋丝、新鲜河虾仁、上等金华火腿丝等一同烧煮。

看似普普通通的干丝,在吸收了多种配料的味道,外观匀称雅致,口感绵软爽口,味道鲜醇细腻,虽然只是吃了豆腐干丝,但是却犹如吃了一块块鲜嫩的鸡肉一般,是淮扬菜脍不厌细的典范。
浙菜-叫花鸡
一听到叫花鸡的名号,总让人联想到金庸小说中快意恩仇的武林江湖,以及黄蓉撕给洪七公的那半只叫花鸡。

林语堂在《瞬息京华》一书中写道:“丧女后的木兰追求心灵的平静,仿照常熟烹法做叫花鸡,蘸酱油吃。”可见叫花鸡的名气之大。
相传古时候有一叫花子流浪到江苏常熟带,饿的饥肠辘辘,碰巧就抓到一只鸡(好随便啊=。=),但因没有炊具,所以只能就地取材,取出鸡的内脏后,在鸡身上涂上一层黄泥后在火中煨烤。等到鸡熟泥干后,轻轻一剥,泥土随鸡毛脱落,露出柔嫩鲜美的鸡肉。

现代的叫花鸡则更为讲究,会将肉丁、火腿、干贝、菌菇等各色食材塞入鸡腹中,并以猪网油紧包鸡身,在外面再裹上新鲜荷叶,用细麻绳扎牢后再涂泥烘烤。出锅的叫花鸡,肉香与荷叶香交织,色泽金黄,鸡皮油亮,口感酥嫩,如果被洪七公老爷子吃到,恐怕是放不下手呢。
闽菜-醉糟鸡
福建最为独特的就是红糟,在《民国吃家》一书里,二毛提到鲁迅是吃喝的地道行家,但有次,在与一众好友品尝福建菜后,便在自己的日记上清楚的记下“肴皆闽式,不堪适口,有所谓红糟者亦不美也。”即使是福建看家菜的醉糟鸡,也被黑了一把。吃货,果然也有不对胃口的时候。

醉糟鸡作为闽菜中的扛把子之一,久负盛名。其制作方法是将肥壮的嫩母鸡与红糟一同煮熟制成,其色泽红润,口味香醇,广受欢迎。不知为何,却不和鲁迅先生的胃口。
徽菜-符离集烧鸡
符离集烧鸡因产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得名。其与德州扒鸡一同,是“中国四大名鸡”之一。

虽然符离集烧鸡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但现代的符离集烧鸡的口味与特点主要是形成于20世纪初,由“红曲鸡”改良而成的地方特色。因此现代的符离集烧鸡香气扑鼻,肥而不腻,嚼骨而有余香。
符离集烧鸡与德州扒鸡的最大不同在于,烧鸡是先油炸,后用香料腌制与煮制,而扒鸡则是先腌制,再油炸或者蒸煮而成,两者工序不同。不过,两种都好吃,就对了。
湘菜-东安鸡
湘菜“辣”名远播,而八大湘菜之首的,正是起源于湖南东安县的东安鸡。

西晋惠帝永熙元年,县衙大宴乡亲,因为厨师的失误,错将陈醋当成料酒,意外的制作了大受欢迎的“陈醋鸡”。清朝末年,“太子少保”席保田在宴请朝廷大臣时,酒席上也有这一道“陈醋鸡”,但因觉得名字不雅,始终不肯透露名字,幸得曾国藩解围说“既然是席官宝家的特产,就叫宫保鸡吧”,后就一直作为“宫保鸡”流传。时过境迁,到了民国时期,爱国将领唐生智在酒席中摆出了“宫保鸡”一菜,酸甜可口,大受欢迎。在被问及菜名时,回答曰:“这是家乡的特产,叫东安鸡”。
其实无论叫陈醋鸡也好、宫保鸡也罢、东安鸡也好,不变的是其简单的用料和调味,越是简单的菜,就越能广受欢迎。仅用鸡肉,配以油、盐、料酒、醋、花椒、辣椒、生姜,就能做出一盘香气四溢,酸辣可口的东安鸡,难怪连国宴,也有东安鸡的身影。
东北菜-小鸡炖蘑菇
说道东北菜,不得不说的当然是炖菜。而东北四大炖之首的,就是小鸡炖蘑菇。

早年沈阳,小鸡炖蘑菇一直作为年三十儿的主菜,也是招待来宾的招牌菜。东北民谚:“姑爷进门,小鸡断魂。”就是说新姑爷陪媳妇回娘家,老丈人家一定做小鸡炖蘑菇,否则就说明对女婿不满意。

小鸡炖蘑菇一定要选择当年的小公鸡,配上东北独有的山珍榛蘑,因其不能人工培育,因此非常珍贵。榛蘑鲜美、小鸡嫩滑、粉条滑爽、汤汁浓郁,一锅炖菜就能吃爽也合乎东北爽快的性格,每一口都能好吃上天。
清真菜-大盘鸡
大盘鸡因其独具一格的荤、素、面一体的特性,自己就能独当一面,且用大茶盘装鸡块而得名。

大盘鸡外观上有红、白、黄、绿四色搭配,色彩艳丽。鸡块滑嫩咸辣,面片筋道入味,土豆软糯香甜,青椒脆嫩爽口,如果没吃饱的话,再点上个拉条子,继续用那余汁蘸面,更是别具风味。因此,大盘鸡不仅受西北人喜爱,在国内各地也成为了具有新疆特色的美食。现在,除了大盘鸡,大盘系列还有诸如大盘牛肚、大盘羊肚、大盘鱼、大盘兔等等,活生生的引领了一个新的系列啊。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店供应不同规格的大盘鸡,但是即使是小份,那也是大盘鸡,而不是小盘鸡,身份在这儿,底子可不能丢。
云南菜-汽锅鸡
要论鸡的原汁原味,汽锅鸡自然当仁不让。

滇南地区建水县盛产陶器,据传是乾隆年间初始杨沥利用建水陶器,研制出的特殊炊具,名曰“气锅”。在气锅下可放置盛满水的汤锅,将鸡块放置于汽锅内,通过蒸汽将鸡肉蒸熟。汽锅鸡的汤汁通过蒸汽凝结而成,原汁原味,肉质鲜嫩,鸡汤清鲜,因此声名远播。

近代我国许多店更是通过在汽锅鸡中,加入诸如田七、虫草、天麻等名贵药材,提升鸡汤的鲜味与营养价值,也有加入香菇、宣威火腿、竹荪等一同食用的,光是说着,都好像已经能闻到这汽锅鸡的芳香了~
本帮菜-白斩鸡
上海的白斩鸡与粤菜中的白切鸡做法其实并无太大分别,皆是使用整只鸡浸煮后白切而成。但上海的白斩鸡,因其用料是浦东三黄鸡,又有三黄鸡之称。

小绍兴白斩鸡是上海家喻户晓的品牌,是一代人的记忆。传说小绍兴做鸡是“三进三出”,冷水烧开,鸡放入,水沸腾滚开后取出冷凉,如此反复,三进三出后,方可等待切块装盆。端上桌的白斩鸡,外皮金黄油量,雪白的鸡肉,鸡皮与鸡肉之间有着一层晶莹剔透的水晶冻,更是为其锦上添花。

除了鸡肉本身外,蘸料也丝毫马虎不得。除了鲜酱油、葱末、姜蓉之外,各家更有不外传的独特秘方,大体是添加了香菜、糖、麻油、鸡汤等,来上一块鲜美绝伦的鸡肉,蘸上调味酱油,那滑嫩紧致的口感才是上海白斩鸡呈现出来的味道。
看完了这么多鸡,究竟哪一种最合你的胃口呢?赶快一起去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