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任老板都不喜欢我。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劲?丨你所不知道的认知陷阱
本文已首发于微信公众号:Psych坐吧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MDQwMjM5NQ==&tempkey=6Y1YdtAE%2F4UmrHbUHNmriVc%2BnU%2FSNr0nagxD%2BlitRQ1JjxRt9z8TE0d2BAMjDkQH0F75a85Mu3BtHYJGelPgTDZ5RbTilXokzhbElu6ZlEQMAHBGKdCl8vsGS31OJTmxk%2Fi56FqIKK9djGT6JF2cPg%3D%3D&chksm=17646f2e2013e63849a056bbf7dc642ad184aac7f51a3b1550e4399415d163d2d58dc0f82bac#rd
上周接到好朋友kelly的长途电话。凌晨12点,在南半球的那边,她有些抽泣,问我:“我是不是个很差劲的人”。
认识kelly是很多年前了。当时我们同在澳洲留学。后来我回国完成学业,她继续留在国外念书,打工。
“你已经比很多同龄人都要优秀了”。我很直接的告诉她。
这并不是一句鸡汤,而是肺腑之言。我至今仍记得,当年谈到为什么要一个人留在国外时,她说的理由再简单不过:不想浪费学费,也不想让家人失望。后来,我也一路看着她一个人搬家,一个人打工,努力找工作,为了拿到雇主担保跑去很艰苦的环境生活。
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她是完全可以靠脸吃饭的那种女孩子,但那种坚定的态度透露的,却是比很多汉子还要能吃苦的勇气。
1. “内归因”是个小恶魔
这样的姑娘,无论如何我都舍不得用“差劲”两个字去评价她。“可是为什么我的上司已经换了三任,却没有一任喜欢我。” 在电话中,kelly不断否定着自己的工作能力,社交能力,甚至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亲和力的人。
如果把“上司不喜欢我”比作一时的“内伤”,那么“连续三任”这个定语,大概就是让人感到“武功全废”的关键一击。当我们在同一件事情上体验的失败次数叠加,自卑的程度也会成倍增长。
回想起前段时间收到的一位关注者的来信,谈论的似乎也是同样的问题:“进公司两年多了,我还是没有看到任何升职的希望。我是不是个很差劲的人?”
我回信说,如果你真是如自己所想的那种很差劲的人,或许就不会因为没有获得晋升而感到自责了吧。正是因为你在乎自己是不是能像预设的那样去实现目标,才会反思,会质疑自己不够优秀,并因此感到苦恼。
这并不是鼓励大家无视那些让自己感到不满意的结果。只是想说,面对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结果,除了有我们自身的不足,往往还有许多别的影响因素。在刚才说的两个故事中,中外环境的差异、上司自身的管理问题、运气的成分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等等,都可能对事情的结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合力,绝不是一句“我不够优秀”可以概括。
但人在失落的时候,就是非常容易产生自我质疑的。在心理咨询的案例中,我们也常常听到来访者对“失败”作出这样的解释——这都是我不好。他们用否定自我的方式来解答失败的原因。心理学家们发现,善于做内归因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体验。
期望在遭遇现实时挨了一个响亮的巴掌,挫败感扑面袭来......这大概是年轻最习以为常的画面之一了。但比“挫败感”更糟糕的,是习惯性“内归因”的思维:这一切都是我的问题。一旦把“我”定义为导致失败的唯一责任者,“自我否定”的大浪就会一个接着一个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伴随浪花而来的还有焦虑,自卑,和无助。
2. 认知曲解的陷阱
其实,不管是换了两三个老板,还是换了四五份工作,都无法证明“这一切都是我的问题”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挫折的次数与自我能力不足之间,并不存在必然且直接的因果关系。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在遇到挫折(或多次挫折)后,产生对自己的全盘否定的想法呢?
除了环境,个性等因素外,一些常见的错误认知也是导致错误归因的重要原因。
就今天分享的故事来说,不论是kelly还是来信者,在他们的描述中,我听到他们将偶然的事件当作一般的规律,把他人的个人评价被当作判定自我价值的重要标准。他们似乎都掉入了“过度引申”的认知陷阱。
“过度引申”只是是心理学家们所归纳的“认知曲解”中的一种,其他的认知曲解类型还包括:“绝对化思考”,“以偏概全”,“选择性消极注视”等等。
认识曲解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受限于家庭,生活环境,知识储备及人格特征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我们的认知必然存在某种自我局限。当不好的状况发生时,认知曲解更易显现。
比如,在kelly的认知中,换一个老板或许很正常,而换三个老板就一定是我有问题。对于那位来信的朋友来说,他的认知是:不差劲的人,应当至少在2年内升职一次。
但这样的认知真的正确吗?当你见过很多(大于三个)糟糕的上司是如何把上下级关系搞砸,和诸多怀才不遇的人是如何在辗转多年后才遇到自己的伯乐,或许就会对此有了不一样的答案。
3. 改变“中间”力量——关于情绪与认知的ABC理论
所以说,同样一件事发生在有着不同阅历的人身上,认知是不同的,最后获得的情绪体验也大相径庭。
我们都听过关于半杯水的例子:假如桌上放着半杯水,你会感到庆幸,还是伤心。其实这个问题真正想要讨论的是:让我们感到快乐或伤心(情绪)的,是那半杯水,还是我们看待“半杯水”这件事情的态度?
这就是著名的情绪认知理论——ABC理论。ABC理论 (ABC Theory of Emotion)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 (Albert Ellis 1913-2007) 所创。他提出,激发事件A (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 (consequence的)的间接原因,而对A的认知和评价B(belief),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
也就是说,真正让人感到焦虑的不是“我的三任上司”都不喜欢我,也不是“我两年都没有升职”这两个既定事实,而是“我认为这件事情很糟糕”,以及“这都是我的错”的这两种认知和评价。
埃利斯认为:大部分的情绪困扰都来自于常有的不合理认知和评价,而并非是事件本身。ABC理论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提示了我们在C(情绪和行为后果)与A(激发事件)这两个“既定事实”之间,还隐藏着一个“可变量” B,即主观认知和评价。
意识到这点后,我们会发现,有时候摆脱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关键,或许在于重新审视一下“坏心情”与“坏结果”中间一股力量,既我们对结果的评价和并不一定正确的有限认知。
有人说,当人们45°角仰望天空时,是为了不让眼泪掉下来。其实,在我们仰望别人的时候,一定也有人在仰望着我们。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积极的一面配上消极的一面,矛盾的一面配上统一的一面,构成了复杂的而完整的我们。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我们的认知也会不断改变。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丰满和无比正确时,或许就可以更坦然地去接受“挫败感”,和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
毕竟,我们无法控制生活,但可以选择积极应对。
微信号:Psych坐吧
一个人在想心事?不如一群人来坐吧。加入呼气体验俱乐部,分享平凡人件的喜怒哀乐,体验最真实的情感支持。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MDQwMjM5NQ==&tempkey=6Y1YdtAE%2F4UmrHbUHNmriVc%2BnU%2FSNr0nagxD%2BlitRQ1JjxRt9z8TE0d2BAMjDkQH0F75a85Mu3BtHYJGelPgTDZ5RbTilXokzhbElu6ZlEQMAHBGKdCl8vsGS31OJTmxk%2Fi56FqIKK9djGT6JF2cPg%3D%3D&chksm=17646f2e2013e63849a056bbf7dc642ad184aac7f51a3b1550e4399415d163d2d58dc0f82bac#rd
上周接到好朋友kelly的长途电话。凌晨12点,在南半球的那边,她有些抽泣,问我:“我是不是个很差劲的人”。
认识kelly是很多年前了。当时我们同在澳洲留学。后来我回国完成学业,她继续留在国外念书,打工。
“你已经比很多同龄人都要优秀了”。我很直接的告诉她。
这并不是一句鸡汤,而是肺腑之言。我至今仍记得,当年谈到为什么要一个人留在国外时,她说的理由再简单不过:不想浪费学费,也不想让家人失望。后来,我也一路看着她一个人搬家,一个人打工,努力找工作,为了拿到雇主担保跑去很艰苦的环境生活。
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她是完全可以靠脸吃饭的那种女孩子,但那种坚定的态度透露的,却是比很多汉子还要能吃苦的勇气。
![]() |
1. “内归因”是个小恶魔
这样的姑娘,无论如何我都舍不得用“差劲”两个字去评价她。“可是为什么我的上司已经换了三任,却没有一任喜欢我。” 在电话中,kelly不断否定着自己的工作能力,社交能力,甚至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亲和力的人。
如果把“上司不喜欢我”比作一时的“内伤”,那么“连续三任”这个定语,大概就是让人感到“武功全废”的关键一击。当我们在同一件事情上体验的失败次数叠加,自卑的程度也会成倍增长。
回想起前段时间收到的一位关注者的来信,谈论的似乎也是同样的问题:“进公司两年多了,我还是没有看到任何升职的希望。我是不是个很差劲的人?”
我回信说,如果你真是如自己所想的那种很差劲的人,或许就不会因为没有获得晋升而感到自责了吧。正是因为你在乎自己是不是能像预设的那样去实现目标,才会反思,会质疑自己不够优秀,并因此感到苦恼。
![]() |
这并不是鼓励大家无视那些让自己感到不满意的结果。只是想说,面对很多不尽如人意的结果,除了有我们自身的不足,往往还有许多别的影响因素。在刚才说的两个故事中,中外环境的差异、上司自身的管理问题、运气的成分以及个人的性格特征等等,都可能对事情的结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合力,绝不是一句“我不够优秀”可以概括。
但人在失落的时候,就是非常容易产生自我质疑的。在心理咨询的案例中,我们也常常听到来访者对“失败”作出这样的解释——这都是我不好。他们用否定自我的方式来解答失败的原因。心理学家们发现,善于做内归因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体验。
期望在遭遇现实时挨了一个响亮的巴掌,挫败感扑面袭来......这大概是年轻最习以为常的画面之一了。但比“挫败感”更糟糕的,是习惯性“内归因”的思维:这一切都是我的问题。一旦把“我”定义为导致失败的唯一责任者,“自我否定”的大浪就会一个接着一个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伴随浪花而来的还有焦虑,自卑,和无助。
![]() |
2. 认知曲解的陷阱
其实,不管是换了两三个老板,还是换了四五份工作,都无法证明“这一切都是我的问题”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挫折的次数与自我能力不足之间,并不存在必然且直接的因果关系。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在遇到挫折(或多次挫折)后,产生对自己的全盘否定的想法呢?
除了环境,个性等因素外,一些常见的错误认知也是导致错误归因的重要原因。
就今天分享的故事来说,不论是kelly还是来信者,在他们的描述中,我听到他们将偶然的事件当作一般的规律,把他人的个人评价被当作判定自我价值的重要标准。他们似乎都掉入了“过度引申”的认知陷阱。
“过度引申”只是是心理学家们所归纳的“认知曲解”中的一种,其他的认知曲解类型还包括:“绝对化思考”,“以偏概全”,“选择性消极注视”等等。
认识曲解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受限于家庭,生活环境,知识储备及人格特征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我们的认知必然存在某种自我局限。当不好的状况发生时,认知曲解更易显现。
比如,在kelly的认知中,换一个老板或许很正常,而换三个老板就一定是我有问题。对于那位来信的朋友来说,他的认知是:不差劲的人,应当至少在2年内升职一次。
但这样的认知真的正确吗?当你见过很多(大于三个)糟糕的上司是如何把上下级关系搞砸,和诸多怀才不遇的人是如何在辗转多年后才遇到自己的伯乐,或许就会对此有了不一样的答案。
3. 改变“中间”力量——关于情绪与认知的ABC理论
所以说,同样一件事发生在有着不同阅历的人身上,认知是不同的,最后获得的情绪体验也大相径庭。
我们都听过关于半杯水的例子:假如桌上放着半杯水,你会感到庆幸,还是伤心。其实这个问题真正想要讨论的是:让我们感到快乐或伤心(情绪)的,是那半杯水,还是我们看待“半杯水”这件事情的态度?
这就是著名的情绪认知理论——ABC理论。ABC理论 (ABC Theory of Emotion)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 (Albert Ellis 1913-2007) 所创。他提出,激发事件A (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 (consequence的)的间接原因,而对A的认知和评价B(belief),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
![]() |
也就是说,真正让人感到焦虑的不是“我的三任上司”都不喜欢我,也不是“我两年都没有升职”这两个既定事实,而是“我认为这件事情很糟糕”,以及“这都是我的错”的这两种认知和评价。
埃利斯认为:大部分的情绪困扰都来自于常有的不合理认知和评价,而并非是事件本身。ABC理论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提示了我们在C(情绪和行为后果)与A(激发事件)这两个“既定事实”之间,还隐藏着一个“可变量” B,即主观认知和评价。
意识到这点后,我们会发现,有时候摆脱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关键,或许在于重新审视一下“坏心情”与“坏结果”中间一股力量,既我们对结果的评价和并不一定正确的有限认知。
有人说,当人们45°角仰望天空时,是为了不让眼泪掉下来。其实,在我们仰望别人的时候,一定也有人在仰望着我们。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积极的一面配上消极的一面,矛盾的一面配上统一的一面,构成了复杂的而完整的我们。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我们的认知也会不断改变。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丰满和无比正确时,或许就可以更坦然地去接受“挫败感”,和那个并不完美的自己。
毕竟,我们无法控制生活,但可以选择积极应对。
微信号:Psych坐吧
一个人在想心事?不如一群人来坐吧。加入呼气体验俱乐部,分享平凡人件的喜怒哀乐,体验最真实的情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