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点,别让你的“言语”,损害别人的一生
在我中学时期,班里有个老师。讲课声音很正常,但时常会打喷嚏,而且特别大声,以至于我们都可以闻声识人。
有次他在上课,有个同学咳了几次,每次都让人觉得肺都快要给她咳出来了。
当这个同学第N次咳嗽时,老师突然停止讲课,走到第三组和第四组中间的位置,面朝这个同学的方向说,“你是不是觉得咳得大声很了不起,想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啊。你怎么不学学妮妮(班长),学习好才有用,咳嗽咳得再多花样有什么用,能赚钱吗•••”
我一直在看着这个同学,她在这段“教育”中,全程憋着一张脸,眼睛里的眼泪在即将冲破眼睑时又被她硬生生的挡了回去,她的同桌用同情的眼神安慰着她,告诉她没事别太在意。
一下课,这个同学就拿了张纸巾去厕所了,一直到上课才回来,回来时眼睛红红肿肿的。剩下的课堂中,基本听不到她的咳嗽声了,我回头,发现她脸上泛着潮红,五官紧绷,极力在憋着不让自己咳嗽。
高中时,在路上偶遇,聊起这件事。她说因为那个老师对那门学科很反感,那件事后,她难过了很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段时间老憋着不敢咳出声,咳嗽咳了很久都没好,后面每次咳嗽都会咳一两个月至少。
听完后,我有些自责,自责自己没在老师“教育”她时出声制止,没在下课时陪着她,让她心里烙下了这个疙瘩。
读大学时的一次聚会,这件事又被同学提起,大家都统一战线批判这个老师。听人说,他认为女同学是在讽刺他打喷嚏声音大,所以故意说了那番话,想要立立师威。
很可笑,这个老师“活在臆想中”,逞了一时的口快,失了一生的师德。
教育者的成功与否不仅是学生的成绩高低,更多的是其言行举止对学生今后成长的影响。
生为一个教育者,这位老师显然是不合格的。就事不论青红皂白,对学生使用语言暴力,话语中充满了蔑视、诋毁带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使其遭受了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损害,也间接损害了其一生的身体健康。
言语不当,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转化为一种自我否定、消极、怀疑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场会改变其对某件事物的认知,让人无法更好地处理健康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会出现抑郁、狂躁等心理疾病,甚至会对人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特别是3-6岁的幼儿,尤其容易受到言语的伤害,这种伤害会伴随着孩子成长,影响其一生。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很强烈,不能自控,年纪越小越明显。而且这个时期的孩子处于模仿复制阶段,大人的言行举止会被直接复制粘贴在孩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中。所以家里有孩子的家长和幼师要学会克制自己,避免言语不当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在他人做错事时,我们应该客观公正的对待,在批评中要尊重他人,让他人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对话过程中眼睛要正式对方;若是长辈和晚辈或是较为熟悉的人,可以拍拍其肩膀让对方在认识错误时感受到关爱,更容易把这个错误放在正确的角度去处理。
在不了一件事情的真相时,我想缄默是最好的做法。
有时,无声的言语对人的伤害更大。
就拿罗一笑事件来说,2016年11月底,罗一笑的故事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数以万计的 人通过各种方式向这个陷入悲伤的家庭捐款260余万元。11月30日,事件出现极为戏剧化的反转,有作者爆出罗尔家底深厚,此事件背后的营销方是罗尔下属公司。而后,罗尔声嘶泪下的解释也没能换回民众的谅解。12月1日,微信官方发布信息,将260余万款项原路退回网友。12月24日,罗一笑因白血病去世,遗体将成为深大医学院的无语体师,用于科研。
大家的心理经历了同情——质疑——愤怒的过程。
无疑,罗尔成功的用“无声的言语”——文字,击碎了我们为数不多的善良,一次性消费了我们的同情心。使这个社会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摆脱疑心病,对在网上筹款的病患都产生质疑,这种质疑并不会因为个别人站出来保证事件的真实性而起多少变化。可以说,罗尔间接害了在他之后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
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头,却为医治人的良药。
要知道“人言可畏”,不管是有声还是无声的言语,都可以变成一把利刃,刺穿别人的,但也可以变成一味良药,“包治百病”。
请正确的使用你的“话语权”。
(转载请与公众号“车主小站”频道联系)
原文地址
有次他在上课,有个同学咳了几次,每次都让人觉得肺都快要给她咳出来了。
当这个同学第N次咳嗽时,老师突然停止讲课,走到第三组和第四组中间的位置,面朝这个同学的方向说,“你是不是觉得咳得大声很了不起,想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啊。你怎么不学学妮妮(班长),学习好才有用,咳嗽咳得再多花样有什么用,能赚钱吗•••”
我一直在看着这个同学,她在这段“教育”中,全程憋着一张脸,眼睛里的眼泪在即将冲破眼睑时又被她硬生生的挡了回去,她的同桌用同情的眼神安慰着她,告诉她没事别太在意。
一下课,这个同学就拿了张纸巾去厕所了,一直到上课才回来,回来时眼睛红红肿肿的。剩下的课堂中,基本听不到她的咳嗽声了,我回头,发现她脸上泛着潮红,五官紧绷,极力在憋着不让自己咳嗽。
高中时,在路上偶遇,聊起这件事。她说因为那个老师对那门学科很反感,那件事后,她难过了很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那段时间老憋着不敢咳出声,咳嗽咳了很久都没好,后面每次咳嗽都会咳一两个月至少。
听完后,我有些自责,自责自己没在老师“教育”她时出声制止,没在下课时陪着她,让她心里烙下了这个疙瘩。
读大学时的一次聚会,这件事又被同学提起,大家都统一战线批判这个老师。听人说,他认为女同学是在讽刺他打喷嚏声音大,所以故意说了那番话,想要立立师威。
很可笑,这个老师“活在臆想中”,逞了一时的口快,失了一生的师德。
教育者的成功与否不仅是学生的成绩高低,更多的是其言行举止对学生今后成长的影响。
生为一个教育者,这位老师显然是不合格的。就事不论青红皂白,对学生使用语言暴力,话语中充满了蔑视、诋毁带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使其遭受了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损害,也间接损害了其一生的身体健康。
言语不当,无形中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转化为一种自我否定、消极、怀疑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场会改变其对某件事物的认知,让人无法更好地处理健康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会出现抑郁、狂躁等心理疾病,甚至会对人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特别是3-6岁的幼儿,尤其容易受到言语的伤害,这种伤害会伴随着孩子成长,影响其一生。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很强烈,不能自控,年纪越小越明显。而且这个时期的孩子处于模仿复制阶段,大人的言行举止会被直接复制粘贴在孩子的日常言行举止中。所以家里有孩子的家长和幼师要学会克制自己,避免言语不当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在他人做错事时,我们应该客观公正的对待,在批评中要尊重他人,让他人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对话过程中眼睛要正式对方;若是长辈和晚辈或是较为熟悉的人,可以拍拍其肩膀让对方在认识错误时感受到关爱,更容易把这个错误放在正确的角度去处理。
在不了一件事情的真相时,我想缄默是最好的做法。
有时,无声的言语对人的伤害更大。
就拿罗一笑事件来说,2016年11月底,罗一笑的故事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数以万计的 人通过各种方式向这个陷入悲伤的家庭捐款260余万元。11月30日,事件出现极为戏剧化的反转,有作者爆出罗尔家底深厚,此事件背后的营销方是罗尔下属公司。而后,罗尔声嘶泪下的解释也没能换回民众的谅解。12月1日,微信官方发布信息,将260余万款项原路退回网友。12月24日,罗一笑因白血病去世,遗体将成为深大医学院的无语体师,用于科研。
大家的心理经历了同情——质疑——愤怒的过程。
无疑,罗尔成功的用“无声的言语”——文字,击碎了我们为数不多的善良,一次性消费了我们的同情心。使这个社会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摆脱疑心病,对在网上筹款的病患都产生质疑,这种质疑并不会因为个别人站出来保证事件的真实性而起多少变化。可以说,罗尔间接害了在他之后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
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头,却为医治人的良药。
要知道“人言可畏”,不管是有声还是无声的言语,都可以变成一把利刃,刺穿别人的,但也可以变成一味良药,“包治百病”。
请正确的使用你的“话语权”。
(转载请与公众号“车主小站”频道联系)
原文地址
-
车主小站频道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16:45:40